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导师治疗该病用药规律研究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不同(P<0.05):
春季组患者108例,占四季总例数23.38%,其中湿热蕴结型45例,占春季总例数41.7%;其次是寒湿凝滞型22例,占春季总例数20.4%;气滞血瘀型20例,占春季总例数18.5%。
结果显示春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是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
夏季组119例,占四季总例数25.76%,其中湿热蕴结型64例,占夏季总例数53.8%;其次是气滞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各21例,均占夏季总例数17.6%。结果提示夏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型为最多,气滞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病例分布相当。
秋季组120例,占四季总例数25.97%,其中湿热蕴结型61例,占秋季总例数50.8%;其次是气滞血瘀型28例,占秋季总例数23.3%。说明在秋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以湿热蕴结型和气滞血瘀型较多。冬季组115例,占四季总例数24.89%,其中湿热蕴结型56例,占冬季总例数48.7%;其次是寒湿凝滞型23例,占冬季总例数20.0%;气滞血瘀型19例,占冬季总例数16.5%。
结果表明,冬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仍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是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为主。
2、中药用药频次:从所收集的46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选取刘春丽主任经治的病例,共有148例,将所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对每个证型用药频次较高的前15味中药进行整理,情况如下:
湿热蕴结型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活血调经、破血消癥以及补气血等类中药进行治疗,使用的前15味高频次中药分别为:
牡丹皮、大血藤、薏苡仁、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索、败酱草、丹参、泽兰、川牛膝、甘草、当归、柴胡、皂角刺。
寒湿凝滞型以祛寒除湿、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活血止痛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活血补血药及补益药,并配伍一定的理气药,其高频用药的前15味中药分别为:
五灵脂、当归、赤芍,川芎、延胡索、蒲黄、小茴香、干姜、肉桂、没药、茯苓、白术、续断、莪术、乌药。
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多选取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理气药、破血化瘀消癥药、清热凉血药以及补血活血药等,其使用高频次的前15味中药为:
延胡索、当归、柴胡、桃仁、五灵脂、川芎、枳壳、蒲黄、赤芍、郁金、香附、三棱、莪术、丹参、川牛膝。
气虚血瘀证型以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活血止痛药、破血消癥药、补气药、补血药以及清热凉血药、活血调经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5味中药为
:三棱、延胡索、莪术、白术、党参、刘寄奴、大血藤、山药、牡丹皮、白芍、黄芪、丹参、川牛膝、柴胡、泽兰。
肾虚血瘀型以温肾助阳、活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利水消肿药、补阳药、补阴药、活血调经药及破血消癥药等,其高频次使用中药分别为:
大血藤、牡丹皮、薏苡仁、菟丝子、补骨脂、续断、女贞子、紫河车、肉苁蓉、三棱、丹参、三七、川牛膝、当归、泽兰。
总结其中最常用的中药17味,分别为:
三棱、莪术、延胡索、丹参、川牛膝、当归、牡丹皮、大血藤、赤芍、泽兰、柴胡、薏苡仁、五灵脂、川芎、蒲黄、白术、续断。
结论: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四季中的病例分布基本相同(P>0.05),其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具有相关性,在四季中分布不均衡(P<0.05)。
春、夏、秋、冬四季均以湿热蕴结型分布最多,而病例分布位于第二位的中医证型各不相同:春季表现为寒湿凝滞型,夏季表现为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秋季表现为气滞血瘀型,冬季表现为寒湿凝滞型。此研究对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用药施治有指导作用。
1.2导师刘春丽主任医师在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选取活血化瘀类及清热类中药,配伍少量的补益药,其中最常用的的17味中药包含
活血化瘀类药物8味(三棱、莪术、延胡索、丹参、川牛膝、泽兰、五灵脂、川芎),清热类药3味(牡丹皮、大血藤、赤芍),补益类药3味(当归、白术、续断),其他类药3味(柴胡、薏苡仁、蒲黄),并根据各类证型的不同特点随症加减,标本兼治。此研究显示导师刘春丽主任医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善于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凉血祛湿,并注重祛邪扶正,以求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