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是人类的福音还是咒语?

文/李光斗

什么是脑机接口?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一天你早上醒来,只要你心念一动,电灯就会自动打开;你在心里默默下个指令,微波炉就会自动帮你把菜热好;你懒得动手吃饭,机械手臂就会把饭送到你嘴里;你还可以用意念控制电脑屏幕上鼠标的移动、文字的输入,甚至只需要通过“下载”,就能熟练掌握一门新的语言......

这不是你做的美梦,这些看似脱离现实的科幻场景,随着近日“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举办的一场发布会而显得触手可及。发布会上,马斯克带领着由他创立的“脑机接口”研究公司Neuralink的主要成员,第一次对外公开展示了他们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脑机接口”也被称作大脑端口,它是在人或动物的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通路,就好像电脑的U盘插口一样,电脑可以直接接受人脑指令,人脑也可以接受电脑发出的信息。简单来说,这项新技术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就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人的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快速植入芯片,然后通过 USB-C 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还可以用 iPhone 手机进行遥控。

它的运行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头骨穿刺”。马斯克新推出一款神经外科机器人,每分钟能植入6根线,因为这款机器人的整个运行过程特别像缝纫机,所以又名“缝纫机机器人”。可别小看它,它可以使用激光在头骨上钻孔,这种方法微创、无血又安全。

第二步:“植入芯片”。马斯克又开发了一种独特的芯片,它的尺寸比人的手指尖还要小很多,这种芯片要植入大脑中的4个位置,其中3个位于运动区域,另1个位于感受区域,唯一外置的设备则需安装在耳朵后边,内含一枚电池。当芯片被植入大脑后,可以更好地读取和放大来自大脑的信号。

第三步:“引出信号”。这项技术使用一种直径4-6微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的线,把芯片读取的大脑信号传送出来。这些线用类似玻璃纸的材料来做绝缘体,里面还包含一系列连接微小电极和传感器的导线,从外表上看,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一般。但与其他脑机接口中使用的材料相比,它不仅对大脑的损害性更小,而且还能传输更多数据。

从短期来看,这项新技术的目标是为了帮助一些有脑神经相关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帕金森、肌无力、癫痫等症状的人,让他们重新获得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但其长期的目标,则是使人类实现更广泛认知功能,包括移动、视觉、空间定位、语言、记忆,以及数理逻辑等。

马斯克带来的新研究成果让人们对“脑机接口”这一概念感到无比兴奋,如果这项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不但是广大残疾人的福音,更是人类在智能科技发展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但实际上,这项技术离我们想象中的场景还有一些差距。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一向以高调著称的马斯克也以一种低调的口吻说道:“今天发布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我们的展示,吸引更多优秀的顶尖人才加入,共同应对挑战。”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仅从发布会所展示的内容来看,这个项目就涉及了神经科学、机器人、信号学、生物学、人体外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Neuralink有90余名员工,就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来看,这套包括“缝纫机机器人”和超细管线的系统,只做了19例动物的实验,并且成功率仅为87%。对此有科学家警告称:“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无法直接想当然地转化成人类实验,只有通过人体实验,才能验证技术的可靠性。”

Nerualink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没有成型,截止到今年7月份,公司已获得1.58亿美元融资,但其中的1亿美元还是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个人投资。由此看来,这项新技术要想得以广泛应用,还真是任重而道远。

如今科技的发展正在日新月异,当我们还在对5G、区块链等新技术翘首以待时,“脑机接口”又一次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无疑会让我们对未来的智能生活更加憧憬。实际上,关于人类大脑科学技术,各个国家已经投入研发,一些应用也已开花结果。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一名身穿一副庞大、笨重“外骨骼”的瘫痪年轻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用意念操控身体,踢出了当年世界杯的第一球;在美国旧金山有一家叫Smart Cap的公司,他们利用人的脑电图研发了一款棒球帽,戴上这顶棒球帽,卡车司机可以缓解疲劳驾驶,提高注意力,减少交通危险;而在2018年,一位失去右臂的残疾女孩同样利用“脑机接口”,借助意念控制一双假手,在舞台上与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完成精彩的“四手联弹”,观者无不泪目。

在中国有一位神秘人物也在研究“脑机接口”技术,他就是陈天桥。2004年,陈天桥的盛大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上涨,成为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中概股,当时的陈天桥只有31岁,他一夜之间拥有了90亿的财富,一跃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富,而在那时,如今叱咤风云的马老师事业才初见起色。

近日,一篇署名为“陈氏研究院的两位学者”的论文发表在了《神经元》杂志上。这篇论文基于大量实验指出:“在斑马鱼和老鼠实验中,血清素被证明是睡眠必需的。”这其实仅仅是陈氏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之一,陈天桥更热衷于脑科学的研究。

为了推进科研进度,陈天桥卖掉了盛大所有运营型业务,开始转型为前沿科技领域。2016年,陈天桥捐赠加州理工学院1.15亿美金,用于创建“陈氏研究院”,同时,他每年投资一亿美元,连续投十年,推动加州理工学院的脑科学研究。陈氏研究院的最终愿景,是要把人类大脑和相关的不同学科进行垂直整合。也就是说,除了神经科学,陈天桥还要探索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甚至神学等学科。陈天桥希望把这些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汇集一起,鼓励他们一起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虽然大部分科学家都秉持乐观的态度,但是仍有人担忧:当人类的大脑可以被控制,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一九四九年写了一部著名的小说《一九八四》,小说里描绘的“大洋国”,就是一个每个人的大脑被精准控制的世界。

为控制人的思想,老大哥发明了一种叫“电幕”的监视装置,在“电幕”达到的范围里,不但能将每个人的行为完全记录下来,而且里面还有监控者随时发布命令,人的一举一动、哪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统治者还给人们“洗脑”,让所有人都自觉服从统治,“大洋国”里随处可见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大洋国的民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除此之外,因为旧的语言所隐含的思维系统容易让人“胡思乱想”,所以老大哥还发明了官方语言“新语”,并专门编写了一本《新话词典》,目的就是让人不能犯罪,因为将来没有犯罪的词汇可以表达,就是想犯罪也做不到。在这种被控制的世界里,人性被彻底扼杀,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由此可见,当“脑机接口”技术被广泛应用之时,也代表着人的大脑可以被控制,这也同样意味着“洗脑”会变得更容易,人的思想可以轻而易举地就被组织或个人所控制,甚至是被机器人所奴役。从这个角度想,也真是“细思极恐”。

凯文·凯利在其《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说到:“科技的使命,是带着整个世界上的物质构建更复杂的生命系统,并最终走向宇宙的终极规律。”当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之时,也会引发各种社会难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