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往事
原载:《凤凰周刊》2012年第14期
作者:苏枫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从1949年9月动议到1958年5月完工,纪念碑的建造历经9年的时间。9年磨一碑,这中间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争议与曲折。
被取消的门洞和高台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是一个国家行为,工程前期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商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并通过了纪念碑的碑文。当天下午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典礼。根据决议,在北京市市长彭真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具体行政事务由当时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负责、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
为了使纪念碑设计得庄严、完美,兴建委员会即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美术界等广泛发函征求设计方案,先后收到140多种方案。方案大体分成四个主要类型:矮而分散型、矮而集中型、高而分散型、高而集中型。矮型方案的设计指导思想是人民英雄来自工农群众,纪念碑应该具有亲切感,宜采用平铺地面的形式。高型方案的立意在于用高耸矗立的碑形来体现革命先烈高耸云霄的英雄气概。
委员会在未征求梁思成意见的情况下,在100多种方案中挑选后综合设计出三个草图,并根据草图制作了一个1:5缩尺大模型和两个较小模型,在天安门广场展览,征求首都各界领导及市民意见。梁思成得知此事万分焦急,1951年8月29日,他就三个草图写信给彭真,详陈意见,奠定了纪念碑的基本设计思想。梁思成当时写给彭真的信前几段如下:
彭市长:
都市计划委员会设计组最近所绘人民英雄纪念碑草图三种,因我在病中,未能先做慎重讨论,就已匆匆送呈,至以为歉。现在发现那几份图缺点甚多,谨将管见补陈。
以我对于建筑工程和美学的一点认识,将它分析如下。
这次三份图样,除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处理碑的上端外,最显著的部分就是将大平台加高,下面开三个门洞。
如此高大矗立的、石造的、有极大重量的大碑,底下不是脚踏实地的基座,而是空虚的三个大洞,大大违反了结构常理。虽然在技术上并不是不能做,但在视觉上太缺乏安定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质,太不妥当了。我认为这是万万做不得的。这是这份图最严重、最基本的缺点。
从梁先生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他的焦急。他认为天安门与纪念碑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重要的象征性建筑物:“天安门是在雄厚的横亘的台上横列着的,本身是玲珑的木构殿楼。所以纪念碑必须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体:矗立峋峙,坚实,根基稳固地立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