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共有15人?个个都是丑八怪?那些你不知道的美术小知识
“丑八怪”听说过吧?
但“丑八怪”原来就是指清朝有名的画家“扬州八怪”就想不到了吧?
那为什么要把“扬州八怪”称为“丑八怪”呢?这得从“扬州八怪”的产生说起。
清朝中期,随着民族的矛盾下降,清ZF的统治稳定下来了。
有了安定的环境,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商业城市和豪富阶层。
在这些商业城市中,扬州作为东连大海、西溯长江、北上江淮、南下闽越、又有运河之利的交通枢纽和漕运咽喉,在清ZF的刻意运营下,忘却了曾经遭受的大屠杀,繁华重现。
当时,扬州最赚钱的行当就是盐业,清ZF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每年有近十亿斤的海盐经过扬州贮存,然后再沿大运河北上或长江转运到全国,由此也诞生了一批富甲天下的盐商。
有钱以后干什么?
封建社会对商人一直是压制和歧视的态度,“士、农、工、商”四民,商人居于末位。所以盐商们就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来改善其在社会上的形象,把钱花在文化上就成了盐商们的首选(现在很多暴发户还不如以前的盐商呢)。
当地民谚说:“堂前无字画, 不是旧人家。”扬州的盐商通过搜罗古董字画,延聘著名书画家,作为附庸风雅的实际行动。这样就促进了了扬州民间字画市场的发展,各地以卖画为生的画家纷纷汇聚到扬州,使扬州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之都”(就跟长沙成为“娱乐之都”一样)。
吃了没文化的亏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各地旅居扬州的画家有102位,书法家有67位。
当时的主流是以“四王”为代表的虞山、娄东画派,但干这行的人多了,竞争也激烈了。怎么才能在这一片“红海”中脱颖而出呢?
四王
幸好徐渭、“四僧”开辟了一条明路,以以金农、郑燮为首的一批画家“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在写意花鸟、人物等题材上进行创新,对当时的“正统”画法作了大胆的突破。
四僧
这种突破不完全是出于市场差别定位(当时可能还没这意识),更多的是因为这批画家接触过民间疾苦,体验到现实的种种不平,胸中堵着一口气,借着绘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倾泻于笔端,甚至还把社会的阴暗面都揭露了出来。
——这种行为使得清ZF颜面大失,但为了维护稳定又不能再像清初一样大搞“文字狱”,只能从舆论上进行抹黑,说这些画家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丑八怪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中国美术史上,“怪”从来不是个贬义词。
从东晋顾恺之“痴绝”、北宋米芾“米颠”、南宋梁楷“风(疯)子”、元末黄公望“大痴”,到明代郭诩“清狂”、徐渭“癫狂”……无一不怪。
这都是艺术家们为了突破常规、追求创新、表达个性,所采取的非常手段。所以这批遭黑的画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干脆就以“怪”为标榜,强调其不合于传统,不合于正统风格的特征,组团出道,一炮而红了。
这里要澄清一点的就是:由于“八”在扬州方言中表示“多”的意思,所以“丑八怪”、“扬州八怪”只是团队的名称,成员数目不一定局限于八位。
清末李玉棻[fēn]《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他提的“八怪”是: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郑昶《中国画学全史》则把金农、罗聘、郑燮、闽贞、汪士慎、高凤翔、黄慎、李鱓称为“八怪”。
而王伯敏的《中国绘画史》又在“八怪”中加入了华嵒、陈撰、李勉、边寿民以及杨法等人。
总之,统计下来,去掉重复的,“扬州八怪”实际上是有十五人,不过一般情况下还是以李玉棻的名单为准,中学历史课本上都是这八位,要背的。
扬州八怪图 萧何 绘
在这里,一笑给各位提供一个巧记“扬州八怪”的方法,变下排列顺序:
汪士慎,金农,李鱓,郑燮,黄慎,高翔,罗聘,李方膺
然后取每人的姓编成一句话:
汪经理蒸黄糕给萝莉
好记了吧?
后人还为“扬州八怪”每人总结了一个特点:
郑燮怪在传奇,高翔怪在淡泊,金农怪在才,李鱓怪在命,黄慎怪在悟性,李方膺怪在倔,汪士慎怪在人,罗聘怪在使命。
——好吧,这个一笑后面再一个个作专文介绍。
当时画坛主流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说他们属于旁门左道,“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
实际上,“扬州八怪”是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的。
他们打破了当时画坛的僵化局面,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生机。近现代一大批著名画家,如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受到了“扬州八怪”的影响,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据《扬州八怪现存画目》统计,目前“扬州八怪”的作品已被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
尤其是郑燮(郑板桥),他的“难得糊涂”几乎成了华人办公室的标配。
现在,还有一个专门的“扬州八怪纪念馆”,就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金农故居西方寺内,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我可没收他们的赞助,因此不做评价)。
(未完待续)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