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匯】有鳳來儀
鳳 則
飛 天
鳴 下
平
《爾雅.釋鳥》中寫道:“鳳,其雌皇。”郭璞註曰:“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魚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它與龍一樣,在經歷了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洗禮後延續至今,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標誌和精神象征。
鳳之始者
在殷墟考古斷續開展40多年之後,1976年5月意外發掘出一座墓葬,編號為M5。這座墓葬規模在殷墟中並不算太大,但隨葬品非常豐富,大量銅器銘文都指向一個人——“婦好”,表明這是婦好之墓。婦好墓隨葬玉器飾品中有各種動物形玉飾,而編號為M5∶350的玉鳳,是從未見過的新發現,其精工美形引起廣泛關註,普遍認為這是考古所見最完美也是年代最早的鳳的造型。
這件玉鳳造型與商代甲骨文中的“鳳”字相似,是一只神氣滿滿的神鳥。細觀玉鳳,長喙圜眼,高冠卓然,長尾兩歧,短翅半展,隱足亭立。乍觀體態秀長,似回首欲飛去,靜睹羽色晶瑩,覺飄逸之風起,此乃考古發現中第一枚真鳳玉件,非一般凡鳥造型。
這件玉鳳定是婦好的心愛之物,但它的來歷卻讓人頗費猜測。發掘者堅稱玉鳳為商代玉器,也有人認為它屬龍山文化遺物,但根據婦好墓發現之後陸續獲得的考古證據,特別是比對近年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新出土的玉器資料,綜合考定玉鳳確非商代制品,而是更早時代長江中遊石家河文化器物。
湖北天門石家河羅家柏嶺遺址也曾出土鳳形玉飾。這件團鳳玉飾形體稍小,團身直徑4.7厘米,圜眼,冠羽後卷,長尾兩歧。由造型比較,婦好玉鳳與羅家柏嶺玉鳳雖存有一伸一屈的區別,鳳首、鳳身和鳳尾的造型卻是完全相同的。從制作方法上看,兩鳳的工藝也是一樣的,紋飾都采用減地陽刻,這與婦好墓同出的其他玉器明顯不同。
此外,湖南澧縣孫家崗一座石家河文化墓葬中發現的鳳形透雕玉飾、石家河新近發現的對鳥(雙鳳)玉佩等,都表明石家河文化居民對鳳懷有特別的情感認同,他們應是神鳳最初的締造者,最初的鳳形,應當是誕生於石家河文化,從此,鳳崇拜也成為一種規範的信仰方式。
鳳與圖騰崇拜
一種崇拜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也很難斷定它最初興起的原因。鳳崇拜的形成,亦有其獨特的崛起原因,據資料,分別有太陽崇拜、鳥崇拜、風崇拜等數種。
鳳與太陽崇拜
由崇陽到崇鳳,這可能是石家河人創造出神鳳的來由。鳳為百鳥之王,鳳為陽之精,五行屬火。太陽的東升西落,日夜交替,帶給人們光明與溫曖,黑暗與寧靜,這樣的變化在原始先民看來是具有神奇力量的。
石家河新發現的鳳鳥紋圓形玉佩,圓潤的玉佩中用陽刻工藝刻畫出一只展翅的鳳鳥,應當是寓意陽鳥負著太陽飛翔,可以看作石家河人奉行太陽崇拜和陽鳥崇拜的實證。
鳳與鳥崇拜
鳳崇拜源於鳥圖騰,正如“龍”是蛇的誇張和神化一樣,“鳳”也是鳥的神化形態,它們不是現實的對象,而是幻想的對象、觀念的產物和巫術禮儀的圖騰。《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我高祖少昊氏之立也,鳳鳥適至”。東方少昊氏大部族中有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等24個氏族,殷商和秦、趙等國都是鳳氏族的子孫。
《詩·商頌·玄鳥》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解釋說:殷族的先人叫做契,契的母親叫做簡狄。有一天,簡狄與友人一起到河裏洗澡,剛好有一只鳳鳥從頭頂飛過,將一枚蛋遺落下來。簡狄撿起蛋來把它吞食了,於是懷孕,生下了契。這玄鳥即是鳳鳥。屈原在《天問》和《離騷》中說到簡狄時,就把玄鳥和鳳鳥作為同義詞。郭沫若指出:“玄鳥就是鳳凰”。《史記·秦本紀》記載了秦的祖先大業也是玄鳥降生的故事:“……女修織,見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後來大業的兒子大費協助夏禹興修水利,“佐舜調訓鳥獸”。舜賜大費姓贏氏,大費便成為後來贏秦的始祖。周繆王時,鳳氏族大費的後代造父為繆王駕馭戰車,一行千裏,討平徐偃王之亂。周繆王把趙地封給造父,成為後來的趙國。從這裏不難看出,這種崇拜意識與氏族對其自身起源的猜想和對自己祖先的崇拜之情是分不開的。
鳳與風崇拜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東夷少昊族以鳳鳥氏為“歷正”。“歷正”是主治歷數正天時的官員,“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之官”。“知天時”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知風”,即觀測季風的時序、大小、風力、風向等,從而指導生產、生活。由此可以推斷,在少昊時期,風崇拜和鳳崇拜就已經融合在一起了。這種融合,延續到了殷商時代,甲骨蔔辭中有“帝史鳳”、“寧鳳”等祭祀用語,聯系古人“風者,天之使也”、“風者,天地之使”等說法,不難看出,在殷商時期人們心目中的鳳就是天帝派來的風使,它承擔著“知風”、“知天時”的重要責任。
甲骨文中,“鳳”與“風”便是同一個字。以“風”為“鳳”或以“鳳”為“風”,象鷹鳥形。金文的風,即鳳作鷹鳥頭上置狩獵器形即斧形、辛形等。據《蔔辭通纂》記載:“於帝史鳳,二犬。'郭沫若註釋為:“蔔辭以鳳為風,……此言於帝史鳳者,蓋視鳳為天使,而祀之以二犬。《荀子·解惑》引詩曰:有鳳有凰,樂帝之心,蓋言鳳凰在帝之左右。”筆者認為郭沫若的觀點是正確的。古人以鳳為風或以風為鳳,這應該與古文字中假借字眾多有關。另外,蔔辭中多借鳳為風,蓋取其當風飛舞、毛羽婆娑之狀,兼借風聲。
古玉鳳鳥紋
在我國古代裝飾紋樣中,鳳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千百年來,人們用鳳紋圖案裝飾美化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趣。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就把鳥紋圖案描繪在各種彩陶上,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水平。
商代,鳳凰被看作是一種神鳥,鳳鳥崇拜已由神靈崇拜轉移至祖先崇拜上來,故在玉器上,鳳紋形態威儀,突出地表現統治者的天命觀念。這時的鳳紋幾乎都作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顯示出一派勇武健碩的情態。在眾多鳳紋玉器中,最富有神話氣氛的形象是安陽婦好墓出土的“人鳳合體”玉飾紋樣造形與其他玉鳳相似,但鳳頭改作人頭,頭上置高冠,圓眼,菱形眼框,又有耳,鳳體雙鉤冠羽紋和雲紋。
西周時期的鳳鳥成為祥瑞的象征,被賦予了優良的道德品質。西周時期的鳳鳥紋玉器一改前期的粗拙風格,在以鳥形器向鳳鳥紋圖案的轉變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使之成為西周時期的流行題材。
西周時期的鳳紋,喙部與商代相比有所變化,變得尖長且下勾明顯,多閉口,大圓眼系斜刀雕琢而成。頭冠從華麗多齒的高冠,演變為長條形往前下方勾的鳳冠。此時的鳳紋在雕琢技法上,善於采用細陰線和撤刀法、粗陰線相結合的陰線雙鉤技法來刻畫主題,富有表現力,流動感強,形象生動,紋飾根據器形特征而分布,形紋和諧。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紋更加顯示出活潑生動、自由奔放的新畫面。春秋晚期的玉雕鳳鳥數量較少,到戰國中期以後開始逐漸增多。商周時期不管是片狀或圓雕的,單獨成形的鳳鳥紋較多,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般都裝飾於玉璧、玉璜、玉佩、玉玉管上,單獨成形的鳳鳥紋圓雕件較少。
此期鳳的形象常為側身側視之態,鳳體多呈“S”狀彎卷,其軀幹外常有尖鉤狀凸脊,長粗形爪足,尾細長且大多分叉。鳳眼除沿用商周時期圓形陰刻線或圓形陽紋眼外,出現似水滴形狀的陰線目紋,另有部分為陰刻橄欖形眼。嘴部若鷹鉤狀,微張或緊閉,喙不及西周時期尖長。戰國早期為半葉形冠(似貓耳),到了戰國晚期出現飄帶形冠,飄向腦後並向上卷曲,較短。
漢代玉器上鳳的形象,基本上繼承了戰國晚期的造型,但也有新的特點:開始在眼部以上加琢粗重的陶索紋眉。眼角大多拉長,眼窩斜削以突出眼球。鳳鳥張口者居多,尖喙皆下鉤,尾部細長且分叉,羽翅和尾部用單或雙陰刻線裝飾,時有撤刀技法出現。此時花蕾紋開始應用在羽翅的裝飾上,鳳鳥的關節處也大多陰刻旋渦紋。這一時期的玉雕鳳鳥紋單獨成形的少,一般都裝飾於形佩(雞心佩)、玉璧、玉瑗、玉環等。
漢代,人們崇尚長生不老的神仙世界,所以漢代的圖案紋飾充滿了浪漫色彩。漢時期的鳳鳥形象,大多代表著王者之氣和天下吉慶太平的美好寓意——'鳳飛鳴則天下太平”!
縱觀歷代的鳳鳥紋的發展,無不凝結著各代人的智慧與創新精神,在不斷地演繹、發展、綜合、完善的過程中,創造出我們現在所見的美麗而有生命力的鳳凰形象,承載著中華民族極其豐富而獨特的象征意蘊與文化內涵,使之時至今日而經久不衰。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6.1釐米,寬2.3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2釐米,寬4.5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6釐米,寬5釐米
三門峽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3.5釐米,寬4.1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15.9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0.3釐米,寬3.8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10.3釐米,寬4.3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0.9釐米,高5.2釐米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7.5釐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7.9釐米,寬2.8釐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6.6釐米,寬2.3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3.7釐米,寬3.4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3.9釐米,高2.6釐米
巢湖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5.5釐米,寬2.8釐米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藏
實際尺寸:長4.2釐米,寬2.5釐米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實際尺寸:高4.5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