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的秋收

家乡的秋收

秋天,在我的家乡特别的美。

蔚蓝的天空下,绵延的山把整个小村包围着,绿树在青瓦红瓦之间点缀着。家家户户的小院里,火红的辣椒一串串,金黄的玉米一垛垛。

三十年前,我并不爱这些刺手挠人的庄稼,辣辣的红椒。每到收获的季节,天还不亮就要下地干活,早晨饭中午吃,中午饭到晚上吃,剥玉米皮到深夜。我是熬不过母亲的,她几点睡,我不知道。第二天睡来时,母亲已早早在忙着收拾无尽无止的家务了。

记忆中,秋收就是刨地瓜。我的家乡地处山东的丘陵地带,村后屋前都是山,层层叠叠的土地上只适合种植地瓜,春天秧苗,夏天锄草,所谓“锄禾日当午”一点都不假。父母大多爱惜我们这些70、80后,不经常喊我们一起去。秋收了,忙碌的收获开始了。

大片大片的地瓜地,一眼望不到边际。

清晨,早早起床,孩子们跟父亲先去山上的地里,用手薅瓜秧,长长的瓜秧相互交错,拽不动,扯不断。跌到、翻跟头是常有的事,用镰刀使劲砍、使劲砍…… 抬头看看这一沟的地瓜秧还不到头,一会再抬头看看,还不到头。年轻的心里有些许的埋怨。父亲会喊我们休息一会,可是我坐下就不想起来了。

最期盼,母亲的到来,一会抬头看看,怎么还不来,一会再抬头看看,怎么还不来。饿是最经常的事,那时的人眼神也好使,从好几里外的山上就能看到那一家是自己家,路上走的那个人是不是自己家的人,盼啊,盼啊,就盼着母亲来送早晨饭。

那时候,吃的最多的,也是最好吃的就是花生面子炖萝卜,而这种菜也是后来条件好一些的时候才吃上的。父亲母亲捎的最多的就是经过腌制大半年的腊疙瘩—咸菜。对于现的人来说吃个煮熟的红薯是挺好,而我可以“炫耀”的说,我至今都不再愿意吃那个东西,因为我们吃伤了胃,小时候不知道胃的概念,长大后才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全家人在地瓜地里平出一块,围在一起成一个圆形吃着刚蒸的馒头,就着萝卜菜、咸菜…… 至今还是还一种回味,在以后工作的若干年里,也曾多次自己尝试着去做这个菜始终没有当年的味道。后来母亲来我家,我也曾吃过母亲再做的这个菜,味道却没有当年的滋味,可能因为炉火不一样了,也可能是因为那时父亲已经不在了。再后来母亲走了,我就从未有过想吃这个菜的冲动,回忆是幸福的,我不想再吃到这个菜时,它会打破我童年的回忆。

清晨,母亲是忙碌的。一个炉子上炖着菜,一个炉子上烧着水,大铁锅下面是一锅的水,上面是蒸的馒头,馒头熟了,拾出馒头。水里下上地瓜面子,搅匀、晾着。这头开始收拾要送的饭菜和水,那头开始用铁桶攥匀猪食。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零食可带的,因为也没大有卖的,即使有个货郞经常来,也不太舍得用家里的钱和东西换。更何况,大人们也是不允许我们小孩子那样做的。

隔着我家旁边的大奶奶,60多岁早已干不动农活,却特别和谒。她的女儿们都很孝顺,在她小小房子里攒了好多好吃的。初秋,皮匠来我们村,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事,我们会围在皮匠前,看他一点点的割下布鞋的皮边子,拿着皮边子高高兴兴的给大奶奶送,她生火用的,燃后她会从被烟熏黑黑的屋了里拿出像饼干或糖块来,偷偷的揣到我们的衣兜里(她儿和媳妇不孝顺),我们周围的孩子都知道这个心照不宣的事,争着拾皮子,送皮子……

秋收,母亲常常的把煮熟玉米、地瓜、豆子之类的用布包袱包好揣在衣服里的怀里,给大奶奶送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遮遮掩掩的。

今天想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时候物质匮乏,不想让人看到她送的东西如此的“寒酸”,二是不想给她和她的儿媳妇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插图/网络

本平台第一本散文精品集,2018年8月在全国公开发行,每册定价人民币68元,现接受读者预订。联系人:琅琅,微信号LANG2672;电话18201110689

作 者 简 介

王宝华,生于80年代,网名学习,中级审计师职称,现供职于民营企业,从事财务工作,业余时间热爱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创作,喜欢写情感,写乡愁,作品大多发表于微信公众平台。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西北作家 || 张枫:渺远鸡啼是乡音

    渺远鸡啼是乡音 文/ 张枫 鸡叫三遍是三更,鸡叫五遍是五更,我一直这样认为.娘却不同意我的看法,她一直坚持鸡叫三遍是五更,鸡叫五遍天就大亮了,算不得更不更了. 二十年前,我跟母亲争论这个问题,不是没道 ...

  • 七十年代我们的饭食

    家乡是个小山村,丘陵薄地,栽种的多是地瓜.村里的人,一年四季以地瓜面为主食,很少吃到麦面做成的食物. 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主要是窝窝头(我们叫pagu)和煎饼.窝窝头分两种,一种是馒头状的中间有个洞(比馒 ...

  • 倒粪春耕秧地瓜

    接昨天那篇<倒粪春耕种花生>,今天再写一篇<倒粪春耕秧地瓜>,其实还可以写一篇<倒粪春耕种玉米>. 秧地瓜老家话叫"压地瓜",和"压果 ...

  • 白 云 边

    白  云  边 乡村的天空,澄澈,干净,将我和母亲四周的田野笼罩得严严实实.一望无际的麦浪,从遥远的天际奔涌而来,夹裹着我们的喜悦,在温暖的香风里欢唱着丰收的序曲. 青葱茂密的芦苇和蒲草,开着粉红花朵 ...

  • 青未了|母亲的“花花”饭

    文/刘玉涛 "昨天晚上,妈妈来到我的身边,用她温柔的双手,轻轻地摸摸我的脸--我使劲儿的喊,妈妈就是不回答,好像是没听见.媳妇推推我,你咋又哭又喊,我忽然醒来,才发现是梦里边,眼泪不知不觉, ...

  • 烙煎饼

    小时候,在我们沂蒙山区,"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 家家户户都有个铁制鏊子,六十厘米左右的直径,圆圆的,正面凸起,背面凹陷,三条腿做支撑,形似大龟大鳌而得名. 和蒸馒头烙饼一样,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夫敏《卷起煎饼想起娘》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夫敏 [作者简介]王夫敏,枣庄市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容美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散文在线,中 ...

  • 救命的地瓜秧【原创 】

    救命的地瓜秧[原创 ] 五莲东南部的丘陵山区,是盛产地瓜的穷山之地. 也是我生于斯地,长于斯的童年摇篮. 光阴溯流,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农业学大寨期间,五莲的山岭多了曲曲弯弯摞叠的梯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红伟《母亲的小菜园》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红伟<母亲的唠叨> 文/杨红伟 [作者简介]杨红伟,河北阜平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散文.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家住的是高层一楼,楼外侧 ...

  • 烀猪食

    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个猪栏,猪栏里至少养一头大肥猪,多的四五头,还有的人家会喂窝猪.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养着肥猪,有几年,还养起了窝猪. 一头母猪,生一窝肉乎乎的小猪崽,在地上滚来滚去, ...

  • 九九带母亲和仔去吃饭,满桌家乡菜吃得香,房号都999有缘了

    九九带母亲和仔去吃饭,满桌家乡菜吃得香,房号都999有缘了

  • 宁廷常||娘亲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简介]宁廷常,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各级各类征文奖:<作家故事>栏目作家.2021年,在<泰山文化><新泰文化> ...

  • 鲁北情思:地瓜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题记 时间在不经意间轻轻地从身边滑过,岁月的年轮上,恍惚间我已步入中年.闲暇时,案头放一杯清茶,细细品味,往日的时光又从脑海深处流淌过,一些熟稔的印象涌动起来, ...

  • 张光辉:煎 饼 情 结

    煎 饼 情 结 山东莒南  张光辉(图.文) 辛丑牛年初五,妹妹从乡下老家返回县城后,带给我一袋煎饼,我轻轻打开袋子,一股淡淡清香扑鼻而来,吸引了我的味蕾:一种久违的感觉!是的,这是家乡的特产--手工 ...

  • 地瓜里藏着我们闪光的年华

    地瓜啊,地瓜, 从地瓜芽到地瓜, 从地瓜到地瓜芽, 载着大自然的春秋冬夏, 藏着我们闪光的年华. 春天, 乡亲们会从自家深深的地窖里, 拿出准备发芽的地瓜, 那是上一年, 秋收时留下的地瓜种. 那是怎 ...

  • 地瓜情结

    地瓜情结 "煮地瓜.熬地瓜,就是不如个烧地瓜." 这是自有了记忆,年年被村人念叨无数次的一句话,而我与地瓜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我差不多是吃着煮.熬.烧,这三种地瓜长大的,曾经在心里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