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高级的聪明:摆正自己的位置
来源:有书(ID: youshucc)
以无我之心入世,以慈悲之心做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网上流传很久,每次看到,都感触很深。
一位年轻人向老者请教:
“先生,我已经来到世上快三十年了,可还是没有学会与人打交道。
无论是作为孩童,还是成年以后,无论是与朋友、亲人、同学、同事、还是刚认识的人,总是把握不好与人交往的分寸,最后不是伤了对方,就是伤了自己。
您是智者,您可以告诉我,人这一生,到底该如何与人打交道吗?”
老者沉默了好一会儿,开口说了四句话:
“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寥寥数言,看似在玩文字游戏,却囊括了为人处世的所有哲理。
天下熙攘,其实只有两类人,一是自己,二是别人。
人世间的所有矛盾,也无非是这排列组合后,这四种类型的矛盾。
只要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懂得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思考方式,很多矛盾和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01
不知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些机会,明明近在咫尺,却仍犹豫不决,最终眼睁睁看着机会旁落他人。
一些尝试,别人说你可以,你却反复纠结,总能找到各种理由证明自己不行。
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先于别人否定自己,即使有所渴望,到头来也空留遗憾。
泰戈尔曾有句诗:“看清世界,首先是看清自己。”
处世为人,最重要的是先放下对自己的偏见。
韩玉珍是我国早期的乒乓球名将,技术超群,在国内大赛屡战屡胜。
然而第一次随队参加世界锦标赛时,她却开始患得患失,陷入极端的不自信。
比赛前一晚,韩玉珍承受不了心理压力,便用刀割破手腕,谎称有人行刺她,想以此逃避比赛。
最终事情调查清楚,韩玉珍被国家队除名,这也成为她职业生涯的低谷期。
后来教练找到韩玉珍,开导她说:
“别总想着自己行或不行,你要想如果你是别人,怎么赢现在的你。”
韩玉珍顿时恍然,一直以来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够格,却从没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客观分析自己和对手。
于是,她反复观看自己和主要对手的比赛录像,发现她们相较自己,并没什么过人之处。
韩玉珍逐渐走出自我的负面思考,各种比赛中继续屡战屡胜,最终成功地回到国家队。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中有句话:“走出自己,是认清自己的第一步。”
当一个人的认知囿于自身,缺乏自外而内的客观衡量,便容易迷失于错误的自我判定。
妄自尊大,会带来不必要的失败,妄自菲薄,人生则充满错过和遗憾。
惟有跳出自我,以别人的身份来审视自身,有了内外参照,个人的优劣长短才会慢慢清晰起来。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生活多迷茫,就把自己当成别人,换一个角度看待人生,看待自己。
02
看过这么一段话:
“你是顾客,觉得商家暴利;你是商家,埋怨顾客挑剔; 你是孩子,觉得父母啰嗦;你是父母,埋怨孩子调皮。”
但很多时候,错不在谁,而在于只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相反,学会换位思考,许多看似无解的局面也可能别开生面。
作家刘润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次乘坐飞机,看到一位老奶奶占着别人的靠窗位子。
位子被占的乘客是个年轻人,手里拿着机票,跟那老奶奶理论,让她把位置让出来。
在他看来,按照机票对号入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哪怕他说得面红耳赤,老奶奶就是不走,还指责他不懂得体恤老人,非要抢一个靠窗的位置。
眼看事情要闹到喊乘务员的地步,刘润上前对那老奶奶说:
“阿姨你知道吗,如果飞机出事,航空公司是按照座位号来收骨灰的。
您坐这里,到时真要出什么事,您的孩子以后可就成天祭拜别人了。”
老奶奶听了,二话不说,立刻坐回到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许多时候,何尝不是如此。
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就会发现许多问题都不需要争论输赢,只要循着对方的思路去考虑,看似无解的矛盾便会自行消弭。
古话说得好,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孰是孰非,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而人生最大的智慧,不是让别人信服自己,而是尝试去理解别人。
把自己当成别人,惟有同频的交流,彼此才能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消耗之中。
03
把别人当别人
演员陈道明曾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明白世上很多事与自己无关。”
在这世上,能为自己兜底的永远只有自己。
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在改变别人的同时,也在将别人逐渐推远。
行走世间,做事如人所愿,把别人当自己;做人如人所是,把别人当别人。
刘墉儿子刘轩曾有段叛逆时光,不想读书,只想成为舒马赫一样的赛车手。
大半年时间里,刘轩上课不听,作业不交,一有空就看赛车直播。
但与大多数家长不同,刘墉没有阻挠,反而鼓励儿子:“人生是你自己的,我不做导演,只做观众。”
刘墉甚至要求儿子大胆考零分,这样就能彻底让老师觉得他不是读书的料,刘墉就可以名正言顺送他去学赛车。
如此一来,刘轩反而下不了彻底放弃学业的决心,无论如何也给不出零分的成绩。
当儿子反复纠结的时候,刘墉也没有过多干涉,而是管自己写诗、作画、学音乐。
事实证明,儿子对赛车的热情并不长久,倒是刘墉每天学习的习惯潜移默化,逐渐让儿子领悟到读书的魅力。
正因如此,刘墉非但没和孩子把关系闹僵,而且成功引导孩子重修学业,最终考上哈佛大学,成就了精彩的人生。
长幼如此,与人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再亲近的关系,你都不能替对方去生活,唯一能做的是做好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意思是说,要将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课题区分开来,彼此专注于各自的人生。
这并非是冷漠与自私,而是尊重对方独立生活的权利,让彼此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关心有度,互近有尺,一段关系才能持久生欢,彼此成就。
04
回到最初的故事。
听闻老者前三句话,年轻人都若有所思地点头。
唯独听到最后一句“把自己当自己”,年轻人不由蹙起眉头:“这句太深了。”
意蕴最深,也是最高的境界。
《一代宗师》里提到人生有三个阶段: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行走世间,与人相交,本质是为寻找真实的自己,照见自我的价值。
真正活明白的人,从不是迎合各种声音,而是懂得将生活调成静音。
央视主持人朱迅的前半生,就可以用“一意孤行”来概括。
15岁凭借《摇滚少女》一举成名,片酬比父母月薪加起来还要多10倍。
可当名利唾手可得,她却不顾众人反对,独自远渡日本,一边洗厕所端盘子,一边备考主持专业。
31岁仍然单身,亲友为她担心“女人一过30,就开始贬值”,她不以为意。
嫁给名气远不如自己的记者王志,身边种种质疑与反对,她也毫不挂怀。
如今48岁的朱迅,已然7次主持春晚,是无数观众心中的“央视一姐”,而且婚姻幸福,家庭圆满。
一路走来,朱迅从未迎合任何人,却成就了人人欣赏的人生。
林语堂有句话:“我们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勇气。”
人生在世,谁也不是孤岛一般地活着。
可即使众生芸芸,每个人依然有各自的节奏,各自的活法。
为了合群去交往,努力迎合别人的目光,最终活成自己都感到陌生的那个人。
惟有交往中保留自我,在舒服的节奏里,才能把人生每个阶段过得不留遗憾。
哲学家尼采曾说:“合群的灵魂世所夸耀,但被永远铭记的,是与众不同!”
当你不再以别人的目光定义自己,学会将自我付诸生活,你将逐渐活成人所欣羡的样子。
把自己当别人,是以无我之心入世,放下自我偏见,才能认清自己,看清目标。
把别人当自己,是以慈悲之心做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人着想,无谓的怨怼少了,人生也会变得舒坦平稳。
把别人当别人,是以通透之心阅世,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放下不由自己决定的,专注自己能够改变的。
把自己当自己,是以自在之心养性,在纷繁世事中守住自我,才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人生在世,养的是心性,修的是心态。
往后余生,愿你走出自己,见天地之大,众生之广;
归来半生,愿你自在从容,云卷云舒,不急不缓。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