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龙离职后,安娟再度出任三巽集团总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艳姐说
去年年底,领地集团宣布许晓军不再担任集团总裁,转任外部事业合伙人,而距离许晓军加盟也不过一年时间。
而在彰泰被旭辉收购前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巧龙转任事业合伙人,距离其加盟彰泰不过半年时间。
2020年最后一天,突然传出三巽总裁王本龙离职的消息,同时三巽高级副总裁及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朱浩、三巽投资发展中心副总经理石永威也于同一时期被内部通告去职。
朱浩与石永威均是王本龙在正荣的搭档,与王本龙一起加盟三巽仅一年左右,他们的离开某种程度上也宣告了正荣系高管在三巽集团的大撤退。
几乎在同时,实地集团总裁刘森峰离职的消息终于被坐实,而实地集团内部也面临着一轮高管大洗牌,这场洗牌距离上一次仅隔了三年时间。
房企高管,尤其是总裁这类核心高管的离职,很多时候和市场环境变化密不可分,在当下调控环境下,多数中小型房企不进则退,排名再往下掉,会引发生存危机,总裁从老板那里领到的几乎都是死命令,业绩指标没有商量的余地,因此高管离职在所难免。
同时,中小房企频繁的组织架构变革也是导致高管离职的重要原因。过去一年,超20家房企频现组织变革,有碧万这类头部房企,也有中骏、大发这样的进取型房企。组织架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人事变动。
房企换帅,除极个别案例是受不利因素逼迫外,大部分还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
更可怕的是很多中小型房企压根就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只停留在老板的头脑中反复摇摆。这就造成了很多中小房企做不强做不大,总裁与老板之间暗生嫌隙,高管离职风险陡增。
今年开年,广西一哥彰泰被旭辉并购,一举帮旭辉在广西增加了近800亿的可售货值。
头部房企对中小房企的兼并大戏,开年就达到了高潮。
地产行业分化走到今天,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行业已经是头部房企的天下,为数不多的巨头占据了近6成的蛋糕,而且集中势头仍旧强劲。
尤其在疫情期间,反而无形中放大了头部房企竞争优势,不少巨头在逆势中的话语权更强,实现逆势增长,一些中小房企的路径却处处受阻,逆势更催化了分化。
以影响行业的“三道红线”为例,触碰“红线”房企阵营中,不乏前期高杠杆扩张的中小房企,对于他们来说“降杠杆”已经刻不容缓。
但这些中小房企很多还未上市,集中特征是资金实力弱、负债高企、融资渠道较单一,同时手上资产规模较小或者优质资产较少,产品也难说有竞争力。
对于他们来说,期望通过销售回款或仿效巨头剥离优质资产来改善负债状况,这条路相当困难,这种现状也决定了这类房企在“三道红线”背景下抗风险能力更差。
市场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资质良好和收入稳定的大型房企融资利率有的甚至不到5个点,而中小房企要么融不到钱,要么不得不拓展成本较高的非标融资渠道,有时利率则要达到八九个点,有的甚至达到10个点。
高额的融资成本蚕食利润,再投入的减少导致更高的融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三道红线放大了中小房企的缺陷,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间接催化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分化速度。
可以预见,未来“三道红线”将使得房企梯队阶层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都说弯道超车的机会消失了,其实说的是中小房企跨越阶层的上升通道被堵死了。
在 “三道红线”政策高压之下,赴港上市成为中小房企的“救命稻草”。不过,从进程来看,中小房企今年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2020年,房企上市潮罕见预冷,上市房企数量为近年来的低谷。数据显示,去年仅有7家中小型房企拿到港股入场券。
这7家里,领地集团、大唐集团控股均为二度闯关成功,而仍在排队的万创国际、三巽控股等房企,数次递表、屡败屡战。面临相继过期的申请材料,这些中小房企们也往往选择迅速更新招股书。
上市房企数量减少的同时,上市的难度也在增大。
即便顺利通过港交所问询、聆讯,房企仍可能面临认购不足、股价破发、估值低迷等问题。
在香港资本市场看来,内陆房企追求规模化的诉求过于明显,而由此带来的风险提升也让市场表现得更为谨慎,这也是一些房企上市后为何会出现破发,或者股价波动明显的重要原因。
对中小房企来说,说服资本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市场来说,不会因为几个概念和故事来买账,地产股长期估值偏低几乎成了众多房企老板的一块心病。
不做大做强,不会“小而美”,只会“小而没”。无规模就无市场,现在很多中小型房企向中大型房企跨越就需要借力资本市场。
结语
对于失速的中小房企来说,规模上的弯道超车已几乎可能,因此切忌不要贪大求全,一味地要求冲千亿。
两个方向,或许会为今后的道路更有参考意义:
一是寻找差异化竞争策略,例如轻资产运作,转型收费型开发商。
二是争取抱团取暖,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和标的。
市场很冷,但相信每个企业,都有其价值和生存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