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蓬莱第一山

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部,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月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2年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恣百态,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我对清源山可谓久仰了,二十年前曾经在泉州工作一年多,可惜生活奔波,名山虽在咫尺却始终未能得以亲近。这些年来在福厦高速往返了多少次已经无法计数了,每次看到清源山的景区导引牌,身在旅途的我心中总有一丝丝的遗憾。今天刻意前来拜山,也算是一偿夙愿吧。昨夜在泉州与朋友把盏言欢,就住宿在市内。一早便辞别朋友,径直驱车来到山下。

易中天在《走进清源山》一文中写道:“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撞个满怀,清源山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当然文化和历史都不是免费的,在门外买过门票,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走过清源山山门。

进得山门,沿途是郁郁苍苍的古榕与石阶和木栈道连成的林荫小道,行数百米,便是老君岩景区了,路旁错落布置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关,孔子向老子问礼等造像雕塑。

清源山名扬四海,并被誉为道教名山,主要原因在于山下这座别称“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老君岩又称老君造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正如易中天所写: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地和蔼可亲,那样地淡泊宁静,那样地飘然不俗,有神仙气度却无神秘色彩。他甚至没有眼珠,却能让人看到他那深邃的目光。这位伟天的智者为什么竟然有眼无珠呢?也许是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 因此大视即是无视。诗曰:

一像千秋石,孤身七尺台。坐凭山岭秀,遥对海门开。

紫气盈犹缺,青牛去不回。寂然天地外,无喜亦无哀。

在老君岩逗留许久,沿着右侧上山栈道继续前行,一路林深苔湿,绿意盎然,山风与啼鸟齐鸣,崖刻与花色同现,自可养眼怡神。顺栈道上行两里,弥陀岩西侧,紫气萦绕之处,就是弘一大师舍利塔。

弘一大师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其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讲律,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余亦吟诗一首以示敬仰:

空阶迎步履,秀木幔青帷。塔奉高僧骨,诗题白玉墀。

蛛丝垂法像,雀影乱松枝。或问尘中义,悲欣交集时。

过弘一大师舍利塔,复行数百步,山势渐峭拔,一路尽为上行台阶,兼农历五月天气,日色既高,闷热难耐,我们都爬出一身热汗。小乖渐渐就有些小脾气,正在嘟囔时候,山路回转,林木开处,一亭翼然在目。此振衣亭也。亭为六角,下临幽涧,四周绿树环合,藤蔓摇曳,清风徐来,两腋生凉。行人至此,莫不振衣稍歇,“振衣”二字,适得其妙。亭柱联曰:长留王谢堂前燕,来筑泉南郭外巢。深见雅致。

振衣亭往上不过数十步,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弥陀岩。弥陀岩是清源山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在古代已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

走进山门,便闻得沥沥泉声,两侧崖壁皆水气淋漓。石壁有“洗心”、“清如许”、“泉窟观瀑”等历代文化骚客的题刻,想来此处曾有流泉飞瀑。四下搜寻却不得见。瀑布虽然不见,然此地浓翠掩映,自有清凉气味沁人心脾,身临其境,尘俗凡虑,一洗无存。

弥陀岩下,巨石峭立,古木参天,近旁的天侣呈瑞,一颗古榕与一株重阳木紧紧地抱在一起,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丫缠绕,如胶如漆,历经历300多年,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筑特色和佛像服饰,为研究中国元代建筑和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石室的上方,沿寻佛经拾级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被誉之为闽海第一佛。石室前左侧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耸立,榕树攀生,古人镌有一啸台、云谷等石刻。

弥陀岩畔奇石耸峙,林木参天,崖刻众多,是为清源山之精华。立于一啸台上,登临送目,刺桐风光尽收眼底。仰天长啸一声,换来小乖几声应和,外加旁边游客几枚青眼。

在弥陀岩稍作歇息,看着旁边的导览图,一边往天湖,一边往南台岩。路皆逶迤向上,山中桐花正好,青青白白,甚是养眼。然而此时已近正午,骄阳如火,虽是林荫小径,亦不免汗流浃背,衣襟尽湿。虽如此,会当凌绝顶之信念依然支撑着我们且行且喘息。

攀爬近一个小时,天湖终于在眼前了。所谓天湖,实际上是一个人工修建的水库,这多少有点让我们失望,大概世事本来如此,刻意追求的往往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清源天湖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既来之则安之,沿着湖畔梭巡一圈,一泓碧水携着清爽山风,自可怡神。湖边有餐厅便利店等配套设施,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邮局。我们早已饥肠辘辘,也就着眼前的云影波心绿树倒影稍作补给。

天湖之上似乎还有许多去处,然而我们都已经失去了继续挑战的勇气。休息过后便开始下山了。为避免走回头路,我们选择从另一侧的清源古道下山。叵料古道悠长,一不小心便迷了路,在山中兜兜转转了近两个小时才转回山门。期间误入一古墓陵园,坟头林立,四野俱绝,虽正午时分亦觉毛骨悚然。我与玲皆战栗不敢言语,惟小乖谈笑自若,放声高歌。

是为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