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走,我走了”,父母自以为聪明的杀手锏,实则伤娃不浅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非常常见:
在公园,在商场,妈妈要走,但是孩子不走,假装没听见,或者撒泼打滚。
也是父母就对孩子孩子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不要小看这句话,几乎没有孩子听到这句话不跟着父母往前走的。百试百灵。
所以这句话就成了很多父母的杀手锏。
确实很管用,但是!太伤孩子!
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这句话对孩子来说这么管用?
因为父母对孩子来说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一听到大人要抛下他的时候,孩子立刻会有 很大恐慌,担忧。
哭得更加伤心,但是却不敢不和父母一起走。
那么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让孩子丢失安全感,让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太严重了吗?太夸张了吗?
丝毫都不!
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自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那么孩子听到“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所以当父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是在告诉孩子,“我给你的爱是随时可以收回去的,你要听我的话,我才会爱你”。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石头手臂受伤,不肯好好吃饭。郭涛脸色大变,把他带离饭桌,罚他在墙边反思。
后来,郭涛喊石头回去集合,可石头不愿回去。郭涛一气之下,把他关到门外,不再理睬。
石头顿时慌了,追在爸爸身后,表示会好好表现。
同样是威胁的手段,父亲达到了目的,之后石头表现得也很听话。
但是这对孩子成长真的是有利的吗?
再后来被问“爸爸是否爱自己”时,石头变得很犹豫:“有时候爱吧,不爱我,就是他不理我的时候。”
回看石头说自己会好好表现的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了,而是觉得爸爸生气了,不爱自己了。
是讨好的眼神。
父母威胁、漠视孩子的情绪时,会给孩子传递一个最可怕的讯息:
我的感受,对父母是不重要的。
一个从小没有得到过足够爱的孩子,即使将来成为一个社会地位多高,有多少财富傍身的人,他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非常直接地借鉴的一个做法,是胡可对儿子小鱼儿的做法。
小鱼儿想要一个玩具,但是胡可没有给他买。当时虽然小鱼儿没说什么,表示尊重妈妈的决定。
可是毕竟是个小孩子,没得到心爱的玩具,还是会伤心。
于是走在路上就哭了出来,大喊“臭妈妈”,停住不肯走了。
这个时候,胡可没有说“刚才不是说好的吗?不许使性子”也没有说小鱼儿不尊重人。
而是抱住了小鱼儿说“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
不一会,小鱼儿情绪就平静了下来。这个时候,胡可才重复刚才在玩具店和他说好的规则。
小鱼儿表示接受,随后吃吃喝喝的就离开了商场。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说过:
这是孩子的本能。
所以作为家长,面对此种情况的时候,要允许孩子表达他的伤心、失落。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情绪。
让孩子感受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理解的。孩子自然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下来。
而不是讲道理、打骂、威胁。
因为当孩子处在情绪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办法分心,用理智去思考约定、道理之类的。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过,制止哭闹不是目的,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处理情绪,才是真正的管教。
孙俪也曾发过这样一个微博:
所以当孩子处在情绪中,家长的处理方式很重要;与此同时,家长平时也要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孩子这样出现这样撒泼打滚,突然情绪爆发的情况才会减少。
推荐一套来自的韩国“暖心”情绪绘本,叫作《小灯泡情绪管理绘本》,一共有8册。
是一套专门帮助孩子正当释放坏情绪、培养健康心态的情绪管理绘本。
围绕着生气、害怕、悲伤、嫉妒、孤单等8种情绪,展开一系列故事,让孩子随着小主人公们一起经历每一种情绪体验的产生和变化,提高情绪认知与管理能力。
像是《咚!咚!咚!我很生气》这本书,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每个小朋友心里都有住着一只小猩猩,开心时候,它就会安静地睡觉,但是觉得生气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只很大很可怕的红色猩猩。
会不停大喊大叫、会用力跺脚、会搞破坏,还会让小朋友哭。
但是如果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委屈说出来,告诉妈妈,猩猩就会又变回蓝色的、小小的。
因为对小朋友来说,其实“情绪”是很抽象的东西,但是这个故事把害怕、愤怒、恐惧……全都拟人化处理了,孩子就会直观地知道如何“管理情绪”,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