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 征文 | 古老而又年轻的宣化街 | 作者: 杨烈青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幼时的我对宣化街的印象很模糊,只知道济源城就是宣化街,宣化街就是济源城。
6O年代,上初中后,我正是一个毛头小伙,活力四射,青春盎然,好奇心强,常常利用星期天,骑着借来的除了铃不响别处都响甚至是没有脚掌的破旧自行车,到城里开开眼界,转悠转悠。
宣化街两边是一家挨一家的商铺,房子低矮,商铺的门大多都是一块板一块板拼成的。有卖饭的,有卖小百货的,也有理发的、卖书的。我进城一趟,除了买本图书外,最让我感兴趣和留恋的就是位于宣化街西南角的一家饭店(名字不记得了),报上一碗肉丝面,美滋滋地吃一顿饭。在饭没有盛来之前,看着别人端着热腾腾香喷喷的可口美味,简直让我垂涎欲滴,还时不时的巴咂巴咂嘴巴,甚至是往肚子里呑咽唾沫,一副馋巴巴的样子。一碗肉丝面很快就“结束了战斗”,又是巴咂着嘴巴余味无穷。过了几年,我再去城时,已不吃肉丝面了,而是吃炒面。一碗黄澄澄、香喷喷过油的炒面下肚之后,真有过年时吃一顿好饭的满足感喜悦感,心里那个美啊,自不必说。因为那个年代,我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家里的饭也太差劲了。
宣化街是济源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又是商贸中心。长长的宣化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喧闹繁华,每年的春节前夕,我和家人都会到宣化街上的汤帝大厦挑选几件新衣服,给孩子换上新衣,同时也妆扮一下自己。西关大厦建成之后,忍不住一年总要去上几遭。此后槐仙大楼、大陆桥商场、新百货大楼、建业服饰广场、南华商场等相继开业,购物挑选的余地多了,转了这家转那家,货物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转一天也够累的。期间,进城时经常去北街“小吃一条街”上吃些小吃尝尝鲜,去南街小百货市场上买些小东西,有意避开大楼里购物的喧闹与拥挤。
宣化街让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我这个无名小卒竟然在济源宾馆受到了一次特殊招待。那是1999年的事情了。那一年《新济源工作通讯》编辑部发起了“庆祝建国5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我写的《老家》一文获了奖,在颁发证书的时候,市委宣传部安排在济源宾馆开会表彰,我有幸见到了北岸、道吉等文学大家。会后在济源宾馆设宴款待了我们,八菜四汤,在当时算是级别很高了,我与友人到会并且享受了热情的招待,心里暖洋洋甜滋滋的,自此让我和友人走上了文学之路。
宣化街最能留给我甜美回忆的,就是去宣化电影院和望春院看电影和看戏。有一年,河南豫剧名家王慧、李金枝、王希玲等来济源宣化电影院演出,我和友人一起包车来观看演出,过了一把戏瘾。豫剧名家们精彩的演唱,甜美的唱腔,沁人心脾,动人肺腑,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经久不息,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宣化街最热闹、人气最旺的时候莫过于正月十五闹元宵了。欢欢喜喜过大年,载歌载舞闹元宵。人们把丰收的喜悦、对党的热爱之情都融化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多姿多彩的舞蹈之中以及五花八门的表演之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节目有器乐合奏、欢快锣鼓、舞蹈、耍狮子、小鬼摔跤、划旱船、背桩、猪八戒背媳妇等等,不一而足,丰富多彩。观看的人从十里八乡甚至是几十里赶来,把各个乡镇表演节目的人围个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有的人爬在树杈上,有的人上到平房顶上,有的大人背着小孩……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如今的宣化街,高楼林立,商厦云集,店铺密布;街道宽阔平坦,车水马龙,人如潮涌,门面洁净靓丽,店内装饰一新,富丽堂皇;物品鲜艳夺目,让人耳目一新,任你挑选。尽管现在有了丹尼斯、大润发、大张等诸多新的购物场所的冲击,宣化街依旧是济源人购物的必去之地。有着1400年历史的宣化老街,正像是一位百岁老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与兴衰,讲述着祖国的贫穷与兴盛,更是向济源人解说着由穷变富的历史征程。宣化街,她不仅是一条老街,更是济源的缩影。
改革开放后的宣化街, 她变富了变美了;新时代的的宣化街,她变年轻了变漂亮了;如今的宣化街,他更像是一位身强力壮,健步如飞的青年小伙,昂首挺胸,行进在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

作者简介:杨烈青,退休教师,市作协会员,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热爱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