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丨从游客到市民,我终于在成都买了人生第一套房!
“
本 文 约 323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被访者 | 张机@鸡蛋FM 写作者 | 金捷
在来成都之前,我在几个一线城市间都辗转过,但从未动过买房的念头。
直到2019年5月,我从乌鲁木齐来到成都,“斥巨资”在春熙路附近租了一间20平米的大卧室。房间有一个大落地窗,可以远眺IFS。除了居住品质的改善外,我发现成都这座城市很适合我,果真是“来了就不想走了”的城市。
成都,点燃了我买房的念头。
一方面,成都的房价并不像一线城市那样高不可及;另一方面,成都的房价还在稳步上升的通道。我清楚记得,2019年我刚来成都的时候,房屋中介平台上的成都市房屋均价还在15000元/平米左右,仅过一年,成都房价均价就达到了17000—18000元/平米。而我看上的房子,均价基本上都超过了20000元/平米。
解决购房资格是在成都买房计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按照当时成都购房政策,在市区范围内购房需要满足以下三种条件中的其一:落户超过两年、在成都连续缴纳社保超过两年、或具有成都户口并连续缴纳社保一年。
我是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出于买房的考虑,我对房产相关工作充满着激情,最后选择了从事房产媒体工作,这是我了解成都楼市最迅速的捷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求职之路,又通过一轮笔试、三轮面试,我进入了一家房产媒体工作,我虽然有过文字工作的经验,但在房产这方面还属于“零基础”,只能疯狂恶补和学习房产知识。
两个月之后,我已经能娴熟的回答身边朋友关于购房的各类基本问题,也能在文章里假装老练的写些有说服力的肯定句。
2020年9月,终于凭借成都户口加一年社保取得了购房资格。这意味着买房要真的要提上日程了。
但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买新房还是二手房?
“金九银十”本是新房供应的传统高峰,但当前在我计划购房的天府新区,完全没有符合我条件“两室小户型”的新房。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三室小户型,根据自己的首付款和还贷能力,我计划的总价预算在120-150万元之间,经过此番筛选,符合我条件的项目一下就减少到两个。
但这两个项目中,一个是著名的“万人摇”项目,另一个项目的售楼中心根本不接待,换言之,也是一个不愁卖的项目。
迫于无奈,我只能选择买二手房了。
原本以为二手房会顺利一点,没想到紧接着我硬生生撞上了成都9·14房产新政,其中规定: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简言之,不满5年的二手房要征收5%的增值税,在成都,这一税费多由购房者承担。5%的增值税,对于一套总价120万的房子来说,就是6万。这笔开支要算进首付款里,而不是分摊到总价去,这让原本预算就不高的我在找房路上更加“雪上加霜”了。
目标房源少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再把距离调远一点,扩大搜索范围。考虑到工作在高新区,又打算长期公共交通出行,我计划买在离高新区近一些,离地铁也不要太远,海昌路就成为我重点考虑的片区。
在实地看房后,我发现符合我预算内的房源都是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户型。要不客厅采光非常差,要不户型很诡异,要不视野完全被高楼挡死……而就这些房子,动辄均价2万+,总价没有130万+还都拿不下来。
我仍然记得中介小哥看着我紧皱的眉头,小心翼翼的说的那句话。
“要不,考虑一下远一点的地方?”
我在高新区上班,通过地铁往南北延展,南边最近的是天府新区的海昌路,往北最近的是武侯区的火车南站。不过这周边的房子,除了老破小,均价基本都在2万以上。如果按照80平,160万的总价来算,我的首付和月供都吃不消。
中介小哥给我推荐的地方,叫大丰。他推荐大丰最关键的原因是,大丰是地铁5号线沿线,恰好我公司附近的大源也在5号线上,虽然中间足足有25站,大约需要50分钟,但中介小哥说:“远点反而好,直达有座位,睡一觉就到咯!”
大丰位于成都市原主城区以北,新都区西南,距离成都北站仅5km,距离天府广场仅15km,是成都二圈层距离成都市中心最近的区域之一。大丰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
事实上,大丰过去一度是成都的热门板块,甚至曾和大源、大面一同被称作“热门三大”。2011年成都宣布“北改”之后,还有众多品牌开放商集中涌入,助推了大丰的整体房价。2017年成都楼市的整体上扬,大丰如今的房屋成交均价仍在13000元/平米左右。买个80平左右的房子,总价在100万上下,倒是符合我的心理预期。
如果在大丰买房,几个月后上班就要在路程上多花一倍的时间,还是觉得荒唐。
仔细一想,成都似乎还没把我逼到那个份上。
长远考虑,离高新区最近的武侯区成为我最重点的考量区域。
加之恰好有个朋友在火车南站附近买了房,小区在火车南站东侧约1公里处,不大,有8栋楼,基本上是十来层的小高层。2008年左右的房子,周边配套还不错,绿化很好,算是闹中取静。附近还有7号线地铁站,交通上也算方便。
原本我考虑“抄作业”,就在这个小区买套差不多的,不过冷静想想,还是不满意,一是客厅和卧室没有区隔,私密性差一些;二是梯户比比较高,楼道有点像公寓。
后来我就找了一个中介,让他以这个小区为半径和范例,帮我寻找附近适合我的房子。我有几个核心的诉求:位置好、户型好、面积小、不吵,120万左右总价的预算,还是优先考虑两居室。
于是我就开始密集的看房,周边的每一个小区几乎都去看,但并未看到合适的户型。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中介小哥急匆匆给我弹了个视频电话,说有套房子刚刚放出来,是一套一居室改成的两居室,客厅部分用来改做了一间小卧室。关键是价格还不高。
下了班,我风风火火赶到小区门口,中介小哥说为了方便,还要等一位购房者一起,于是我经历了最难忘的看房现场。
同行的是一个在附近医院工作的女孩和她的父母,估计和我情况差不多:预算有限,但又想买个两居室。
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价格99万也很划算,但我不敢确认竞争对手的心理活动,那一刻的真实想法是,多挑点毛病出来,先让那个女孩看不上这套房子再说。
过几天后,我打算再去看下这套房子的采光,如果合适的话我就敲定这套,但中介却回电话说已经有人从其他中介那里交了定金。
这时候,我想起来我妈常念叨的那句话,“你以为你在选择别个,其实别个也在选择你。”
买房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单配套一项,就要看交通、商业、教育、医疗。不过看到后头,也实在没有心力去一一比对这些细节,只能全凭感觉。
二手房市场实际上高度市场化,好的一定相对更贵,便宜的肯定有点什么缺陷和毛病。卖房的房东,在随行就市这件事上,比我们购房者机灵得多。
后来就看上了科华路边上一个小区,小区不大,只有三栋楼,小区绿化环境也比较满意,离主干道有一些距离。房子是2011年的,户型、采光、保养方方面面都还不错。唯一的缺点是只有50平米左右的一居室,单价也不便宜,算下来接近21000元/平方米。
我上来下去转了好多回,还模拟从小区门口回家的全流程,感受一番后,觉得都挺舒服。立刻给老爸打了个视频通话,用自己在房产媒体做编辑的经验头头是道的分析了一下,我爸听得乐呵呵,说了句:“你看上就买。”
然后就付定金,面签,付首付款,银行面签,办贷款,过户,办抵押,按部就班的走了下来。特别巧,拿到不动产权证的那天,刚好是我26岁的生日。
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买到了房子内心复杂,虽然很开心,但和想象中的开心完全不同。
买房是在一个个遗憾中不断确定目标的过程,每个人都想买到爱不释手的房子,但现实条件不允许。不管怎么说,终于从游客的身份变成了成都市民,我在成都有房了。而且我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