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的问题?
每次读阿德勒的书籍,内心都会变得平静,抬头看看天空,周围的世界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不同。我知道这是喜悦的,又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读完岸见一郎的《像阿德勒一样的思考和生活》,虽然费一点时间,但收获满满,因为读这样的书需要更多的专注,边读边思考,一分心作者的意思就理解不了。
其中对我影响比较深的是儿童教育的观点。分享出来,或许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
对于现在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父母总是为了孩子考试不好而焦虑。要么陪着读书,要么不断地责备和批评,要么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和学校类似的知识。
但有一点却没让孩子明白,孩子不想读书的后果,后续引发的责任问题由谁来承担。父母总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插手孩子的问题。当孩子知道自己该读书而没有读,但却被父母指出这个事实,然后被要求好好读书。正因为父母说的是正确的,所以孩子更忍不住想反抗。
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曾经听清心老师说过,我们和孩子之间要有一条横线,线的一边是自己的事,另一边是孩子的事。只要孩子没有求助于你,就不要越线。当你在考虑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越线。
阿德勒用课题来解释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课题,它是独立存在。那么读书是谁的课题。当你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自己的事,而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你又会有何感想。
只有把课题分开,才会少很多的焦虑。那么孩子的问题,父母什么也不要做。你要思考,你无法替代孩子考试,更别提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替孩子过他们的人生。
顶多只能做到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处理自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孩子应怎么解决问题”。
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考的不好,会说“孩子总想着玩”,不知从何时起“玩”已经成了问题。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的人才会思考。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说到15岁才知道学习。
黄永玉在很多场合说:自己一生的创作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玩”,好玩成了贴在黄永玉身上的标签。帕拉图曾写到: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边快乐的游戏边生活。
那么父母要做的是,用阿德勒的话讲:赋予孩子勇气,帮助他们产生自信。而不是责骂和称赞,责骂的背后是掌控,你没有平等的看待对方,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认为对方比你低才会骂。
称赞的背后是你觉的比他优秀。当为了得到称赞而去做,那么不再称赞的时候,他们什么也不会做。称赞只有在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做不到的时候,孩子却意外做到了,称赞才会把父母当做伙伴。
但习惯性称赞他们也不会觉得高兴,就因为自己把饭吃完,你称赞他“你好棒”,你认为他会很开心,如果你因为这样称赞了妻子“你好棒”,妻子一定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一种被瞧不起的感觉,孩子也一样。
所以不需要责骂和称赞,更多的是鼓励,让孩子相信自己的人生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孩子靠自己的判断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父母只能从旁协助,不能替他承担责任,也不可以影响孩子的意志,让他转向别的目标。
最终让孩子懂得:从不会向他人表现出自己很优秀的样子,也不会在意自己有没有获得他人的称赞,不会追求他人的认同,才能走向自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