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宇观 华夏文明为什么是天道文明?(荐读收藏)
与其相忘于江湖不如相忘于修道天
修道天 修道人参悟的天地
弘扬大道文明:包括儒儒、释、道等,及灵性与科学、异能与实验、外星与他方文明、医术与祝由、符咒与方术、堪舆与预言、经典与诗词联说、书画与迷案。
转载:天心揽月
古时空场。
自现代天文学诞生至今,产生了种种细分行业,诸如军用天文学、航海天文学、航空天文学。由于近现代中西地位的转换,目前世界天文学体系主要由西方人建立,而当代中国本身处于这个世界体系中。换句话说,在现代天文学领域下,中国古代天文学退居末席。
地球周围的行星,运行时远时近、规律复杂。相对于研究这些星体的构造,古人更关注他们的运行规律、明暗、方位……由此总结它们给地球(人类和万物)造成的影响(阴阳变化)。
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和局部之间的关联性,由此诞生的阴阳学说、五行生克理论,可以说是一切华夏文明的基因,没有什么经典学说是脱离阴阳五行的。
两部经典巨作《易经》、《内经》大篇幅都是天文内容,没有天文基础,这两部经典一定学不透彻。
“苍龙西角月,孤梦堕微茫。”(陆游《病起》)
“金风夜起暑初收,吹散繁星大火流,河汉晴连三岛月,梧桐雨洗一天秋。”(金玉鸣《秋夜》)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陆机《拟迢迢牵牛星诗》)
……
很多经典诗词中都有天文知识。天文是传统文化的根,学好天文可帮助理解传统文化。
古宇宙观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盖天、浑天和宣夜为古天文中的三大学说。与前两个学说密切相联的有天球、北极、北斗、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日月五星等概念,它们构成了古天文的框架与主脉络。
盖天说是一切宇宙理论中起源比较早的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
盖天说也叫做“周髀说”,“周”是天周,“髀”是表股,天周为规,表股为矩(《周髀算经》)。“周髀”,简单地说就是“方圆”,“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周髀算经》),这即是说,天像圆形的伞盖,地像方形的棋盘。
《周髀算经》卷下又提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即认为天穹像一个斗笠,大地像覆着的盘子。天与地均呈中间高四周下垂之状,是拱形的。
盖天说虽不尽完善,但在汉代以前是天文领域的主流。盖天说的代表作为《周髀算经》,该书意涵丰富,也成为后来研习古天文的必备之书。
浑天说是古代汉族人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构想出来的天体构造。
人们最初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后来为了处理回旋运动的问题,改为悬浮于气中。悬浮于气中也开启了“地有四游”之动说。依据浑天的构想,周天星辰布于天球,日月五星在天球内运行。
浑天遗说如张衡之言:“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浑仪注》)
▲ 浑天仪象图
▲ 浑象
▲ 浑仪
上面是基于浑天学说的两件重要天文仪器。
天文仪器在天文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使用一种天文仪器,即使不看书,也能学到很多天文知识。所以大家学天文不要忽视天文仪器,它能让学习事半功倍。有机会可前往各古观象台参观。
历史上盖天说、浑天说两个学派激烈论辩了很长时间。到南北朝时期,信都芳指出,浑天说是从天外俯观天象,盖天说则是自天内仰观天象,俯仰角度虽异,道理却是一样的。于是出现了“浑盖合一”的理论。
两种学说相比,浑天说更为浅显易懂,所以到汉代末年,这种学说成为了主流。
按照盖天、浑天的体系,日月星辰都有一个依靠,或附在天盖上,随天盖一起运动;或附缀在鸡蛋壳式的天球上,跟着天球东升西落。宣夜说则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某种程上说,这可视为宣夜说的一种表达。
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边无垠的,天体都漂浮在气体中。并且后来进一步认为天体自身、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不得不说,宣夜说大胆而新奇,远已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它的观点与今天的天文学结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可见其超前。
但这样的宇宙观实际上降低了观测与度量的意义,只能停留在思辨的层面。也或许由于政治原因(因为这个理论没有指出一个中心,不符合北辰星拱能象征的统治者独掌大权的政治意义),所以自汉代以后,这种假说或已失传或知而不言。
古坐标系
地平坐标系、黄道坐标系、赤道坐标系
人们进行恒星观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天体在天球上的准确位置,这个基本要求导致了一系列坐标体系的产生。
在古代中国,主要的球面坐标系统有地平坐标、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其中地平坐标系统产生最早,也最为直观,而赤道坐标系统则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传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地平坐标是以天顶、地平圈、四方点和子午圈为基础而建立的,它的两个坐标分量是地平高度和地平方位。
地平坐标以观测者为原点,直观地表达观测者所在地的上下与四方。
观测天象是古代君王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传统的观象授时方法,重点便是观测南中天的恒星,因此坐北朝南便渐渐成为古代君王用事的习惯方向。在这种由观象授时所决定的人文传统中,君王所处的北方便应合了天上北极所象征的天帝所在的方位,所以北方理所当然地成为方位的起点。
河图天一生水的一,十二地支的子,一岁起始的冬至,古代冬至起始所在的星宿——牛宿,都是从正北开始,顺时针从北到东、到南、到西,最后再回到北,开始下一个循环周期。
中国古代比较讲究的建筑或房屋,坐向都是坐北朝南,如此,进门对着的北方一般便作为祖宗牌位。平时有重要集会,这里也是最高长辈坐的方位,表示最尊贵。
除了人文意义上的尊卑之意,还有阴阳原理。向南能吸取更多天之阳气,向阳则生。夏天植物瓜果最为繁茂,是因为夏季阳气足。
植物的根或枝叶,向南的一面相对更繁茂,也是因为向南吸收了更多阳气。
▲ 圭表
▲ 地平日晷
地平坐标系应用非常广,天文仪器中的圭表、地平日晷,也是地平坐标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黄道坐标系统来源于古人对于太阳视运动轨迹的认识。
太阳的视运动相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每天呈现为在恒星背景中向东移动约一度的角距离,一年大致行移一圈。太阳在天球上的这个周年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虽然这种观测行为历史非常悠久,但最早,先民没有把这条轨道定义为“黄道”,而是规定了二十八个星宿,并把星宿视为“日月舍”。很多人认为古代没有黄道概念,没有黄道坐标,这种看法本身值得商榷。
天球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向外延伸并与天球相交所形成的大圆。中国的赤道坐标系统其实是在古代二十八宿所构成的恒星坐标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的,最初的二十八宿如果是基于黄赤道混合带而建立的话,赤道坐标就是对这一古老坐标体系的精确化。
赤道坐标系中,标识天体的位置用去极度与入宿度两个坐标分量来表示。二十八宿中的每个宿都有一颗作为测量其他恒星的标准星,称为距星。
中国赤道坐标体系的建立与中国古人重视观测北极圈恒星的传统密切相关。赤道坐标系与浑天说其实是一回事,因此也直接被称为浑天说。在中国历史上,赤道坐标系也是运用最广、沿用最久的体系。
《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顺天应人者,必先治历明时。
华夏向来重视农耕,发达的农耕支撑起了强大的政治。农耕与政事,两者都离不开对周天星象的观测,而相关的事宜更需要借助观星台。在敬天授时、执中概遍思想之下,观星台无疑具有了天命与王权的象征意义。
历史上出现了多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观星台,它们或湮没、或尚存,都值得我们去讨流溯源,从而寻觅“中国”。
五气经天
1.图形五分
五气经天化五运图是经过历次整合的整体图形。我给它分解为五个部分,1)最外圈的外侧为四方系统;2)最外圈365.25度周天系统和戊己分;3)从外到内第二圈干支系统和八卦;4)第三圈与第四圈合观的二十八星宿系统;5)内圆——五色天(黅天、素天、玄天、苍天、丹天)。接下来对每个部分做详细的解读。
2.内圆1——五色天(黅天、素天、玄天、苍天、丹天)
五气经天化五运图,核心就是如图之五气。这张分解图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下现象:
1)五个色条:黄色,灰色,黑色,绿色,红色;2)两段曲线色条,黅天和丹天,三段直线色条,素天、苍天、玄天;3)每个色条都有一定的宽度,因为有这个宽度,它经过星宿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跨越两个星宿;4)图中金木水火土五星,太白(金星)对应素天也就是白色天,岁星(木星)对应苍天也就是青天,镇星(土星)对应黅天也就是黄色天,辰星(水星)对应玄天也就是黑天,荧惑(火星)对应丹天也就是红色天。
2)我们现在知道,镇星(土星)绕地周期是29.46年,一个甲子土星绕地球两圈有微余。约每年停在一个星宿,所以叫镇星。而此图显然黅天所示的黄色曲线条不是土星的运动轨迹;水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中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而图上我们简单算一下跨度超过150度,所以黑色条也不是水星的运行轨迹;再加上二十八星宿不可能全见,只是看到一半,所以五色条不是同时看到的。从天干甲到天干己,间隔五年,如果是运行轨迹,也不是一时能看得全的。所以我们可以排除这五色条是五星的运行轨迹。
3)根据图中,这五段色条是有层次的,这五色条的顺序,按照岁运角度是土、金、水、木、火;按照主运的角度,是木火土金水。按照客运也是五行相生的顺序,而对照如上的层次,都合不起来,那么这个层次就是随便画的吗?
4)根据经文如“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经于”可以解释为经过,也可以是“横亘”之意。我们可以有初步的猜测,这五色条是横垣在天际的气,是观察者直接观察或者某种感应,科学地讲就是某种天象,并且是多年的多次的记录,综合的图形。
3.内环1——二十八星宿
这个我们就很熟悉了,二十八星宿。我们要注意的点就是:
1)二十八星宿这里明确区分了四块,各用四色标明,应四象。
2)这是我们熟知的四象区域,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这四象并非均分这个圆周。我们的二十八星宿所占的度数都是实测,充满了差异化,不是理论上的等分划分,体现人道要合于天道,而非要让天道顺应人道。从体量上来看,朱雀体量最大,占了112度,东方青龙最小,占了75度。西方白虎占了98度,北方玄武占了98度,就这样四分周天,合计365度,一个回归年365.25度,我们知道五运六气里周天度数也是365.25度,此图圆周缺少的0.25度可能是在绘图时略去了,没有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缘故。
3)根据岁差推算这个图所显示的天象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岁差周期约2.6万年,71.2年逆时针行一度。今年的天象,冬至点中星观测,十二地支子指向的是箕宿,而此图指向的是虚宿,两宿相差近似56度,相距近四千年。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早期。我们可以说这是夏朝时候的天象图,是那个时候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记录。夏朝时就有这么先进的天象观察了吗?《尧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尧舜的时候知道的岁实是366日,到了夏朝测得是365.25日是合乎逻辑的。我们如果使用此图,岁差是要考虑的,可做岁差的换算。
4.内环2——天干地支八卦
这一环是核心,说到正主了,这是理解五运六气的关键,且看观察到的细节:
此环是由十二地支系统(12个全显)和十天干系统(只有8个,缺位戊己)和后天八卦系统(只显示乾坤艮巽,四隅位的四卦)交错组成。风水上称这24个点为二十四山,用于空间定位,24等分圆周。用于罗盘的话,这个圆周是360度。在五运六气体系里,圆周是365.25度。
5.最外圈 365.25度周天及戊己分天门地户
此环是四象所跨的赤经差度。而所谓的戊分和己分,代表天门与地户。戊己是天干序列,二分是一种界线,戊己相应土行,戊,阳土之气,以象天门,对应后天八卦之乾卦之位,时节对应在立冬。己,阴土之气,以象地户,对应后天八卦之巽卦,时节对应在立夏。
6.外方——四方无极
最外侧有四方,东南西北,这是天赤道的方位,天球至东向西旋转。每个方位,东南西北还对应有颜色,所对应的是黑白红绿四色,处于四正位。
1)这可认为是地平坐标系,四方五位。
2)这个方位,和我们当前认知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不一样的,从政治角度理解可以说是站在北极的视角看这个大地的。站在北极的视角,就是地球以外的视角,就是“上帝”的视角。我们也常说是君王南面的天下视角。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视角。站在天文官的技术视角,就是站在北方朝南研究太阳为核心的天象,并记录出相关的图象。
3)加一个无极,意在扩开四方所包裹的空间,有待探索四方外的空间,以及三维、多维的空间。这个平面图是二维的,可以说是天赤道截面图。那么加上北南两极,就是个三维的空间图——天球,也是代表浑天说思想。再加上时间的运行,这个天球就是四维的天球了,如果再加上历代以来不断加深的认识,那就是一个N维的系统了,所以看似是一个平面图,其实是一个N维的复杂系统,相应于宣夜说,充满了未知与活力。
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甲己(1/6)之岁,土运统之;乙庚(2/7)之岁,金运统之;丙辛(3/8)之岁,水运统之;丁壬(4/9)之岁,木运统之;戊癸(5/10)之岁,火运统之。”(注:十天干配1到10,经文无,笔者添加如上甲己(1/6),甲己之间是否有交午之存在?数字间有似河图的数字生成关系。)这里的五运顺序土、金、水、木、火,依然是符合五行相生原则的。《五运行大论》曰:“览《太始天元册》文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我们在五气经天化五运图上,可以看到这种对应。
具体五气如何化五运,有很成熟的推步方式,五音健运,五音太少相生;五步推运等等是很成熟的技术,在五运六气专业书里有详细的介绍,是一道计算题。而其背后的天文历法基础、五音十二律基础、阴阳五行思想基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天道人文
一张图展示的古典天地人学术架构
1.地平系统与盖天说
最外侧属于大地的四方,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天圆,就是这张图最直观的展示,此图可以理解为盖天说(天圆地方、静态),也可以理解为浑天说(天球形立体化、动态),乃至于可以上应到宣夜说(道之无极、气化)。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宇宙再大,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地,关注到人,治理好这个天下,这是古来圣贤的天地人三观,回到天下,回到修身,内圣而外王。这也是我个人对大地的四方的理解和重视。
有东西南北四方就有东西南北中五位,四方五位的地平系统,按照朴素的想法应该源于我们的盖天说,天圆地方,这个地“方”,我们要慎重把握,不要简单理解为大地是方的,而是大地是通过“四方五位”给自己定位的,是一种坐标参考系,便于测算,便于准确定位自己、族群的时空位置。我们的《周髀算经》就是基于盖天说而建立的天文几何和数学为基础的时空学。地平的精确的四方方位,最初是怎么测定的?是通过立杆测影这个伟大又简便的技术测定的,具体来说圭表来测四方。
2.'中'的内涵
说四方五位,重点要说'中'。中,从一个初始的方位概念(地中)延伸到政治概念(宅兹中国),再延伸到文化概念(允执厥中、中庸之道),进而到形而上的“道”的范畴(天人合一)。在文化和道的范畴里,不断地融通人心,融通宇宙,天人之间就建立起了联系,文化也就经历了幼稚(混沌初分,原始的观象授时)到成熟(精准化系统化的天文历法)再回到天真(人文化成、天道人道合一)的三个历程。
我们再回看这个图形,五色天也是在这个中间区域。这个中,内涵又不一样,可以说是浑天仪的中位,用天赤道上的二十八星宿去定位这些星体,而实际上五星运行在天球内黄道面附近。
3.连山历与二十八星宿
有一种观点认为,东西十四山与南北十四山,这如同圭表和日晷的配合,合起来的二十八山向天上投影,就有了二十八星宿(见张远山先生著作)。有了这个二十八星宿,在长久的应用过程中,其逐渐剥离了二十八山,成为一个独立的天道观测方式。从二十八星宿,古人就很容易和北斗及北斗七星结合起来。我们的璇玑玉衡就是观测北极星和北斗的。古人对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观测由来已久,可能比立杆测影更为久远,这是浑天说的源头。二十八星宿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让浑天说更为系统,同时也与盖天说联系越紧密。在浑仪里的,作为三个主体之一的四游仪就是测量宿度的,用来定位星体位置,而对二十八星宿基础参数的测量,也是天文官致力去做的。
从盖天说到浑天说是古人观察方式的变化。为什么这样说,把夜里缺失的部分补全了,所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为全面,但是呢,浑天说以盖天说为基础,两者必须结合,所以说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是有了新就扔了旧。至于从浑天说到宣夜说,则是我们貌似掌握的天地规律,还是会变化,道不能被穷尽,只能有限的掌握,有限的应用。宣夜说是气化的宇宙观,在应用层面更多的是让浑天说和盖天说永远不固化,永远保持活力,并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改进。宣夜说这可说是把天球外层的球壳拿去,呈现出整个天道的本来面目。基于地平系统的盖天说,稳固,是天文历法的基础,有术有数,有尊卑主次,可以延伸为稳固的政治文明体系,多为庙堂政治所接受,是构建华夏文化、政治的基础。政治正确,基础踏实。
浑天说和宣夜说,包含了更多的天文内涵,多为天文历法所应用。特别是宣夜说,不断地否定自己,革新自己,体现了中华学术的终极的探索精神。
那么,很自然的,北斗——北斗七星——三垣——二十八星宿——七政——分野——观象授时——天文历法制定——人文文明——政治民俗——天道,这个系统就建立起来了,五运六气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的具体应用。
4.此图所显的干支系统、八卦系统与日月五星关系
十天干,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十月历,也就是把太阳回归年分十瓣,为什么是十呢?可能是季风的原因,一年五季,再分阴阳;也或许就是我们都有一双手,每只手五个手指。也有说是十年一个周期,类似于十进制计数。十二地支,还是将太阳回归年十二分,为什么十二分,这里有几个源头,一个是连山历这个源头,也就是4×3,两分两至和一分为三这样的数理理念;一个是和太阴历相合的需要;还有就是十二律吕,吹灰实验地气测量,这样一个虚无缥缈又很神奇的源头。十月历和十二月历,乃至于太阴历可能是分属不同的族群,在民族融合(多是相互战争)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阴阳合历,而十月历遭到淘汰(现如今彝族还在使用十月历)。而干支历法可能是融合了六十进制计数法和十月历、十二月太阳历和太阴历,以及对五大行星的精密观察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历法。
4.1、干支八卦首尾定位的根由?
子为什么定位在那里,甲乙为什么定位在那里,后天八卦配方位已经成定论,那么为什么这样放置?其与先天八卦有什么区别?
我们把天球这样一放,天门地户我们就能理解了,天门地户的连线和地轴是一致的。而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这样嵌套也就可以理解了。后天八卦所代表的八方我们可以理解,四正四隅,分别是东震南离西兑北坎,东北艮,东南巽,西南坤和西北乾,八方定位。子午卯酉分别和四正相合,三分四正,就定位了十二地支。甲乙配东方木,丙丁配南方火,戊己配中央(极轴)土,庚辛配西方金,壬癸配北方水,于是后天八卦,十二地支,十天干就这样配合起来,也算是天衣无缝。那么我们就知道,这24山是和四方锚定在一起的。在天文学里这如同一个固定的观测站,亦或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先天八卦是天球的时空,体现了克制平衡,相应于河图,而后天八卦是华夏大地的时空,生生不息,升浮降沉,运化不止,相应于洛书。人体的脏腑运化就相应于后天八卦。
4.2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
我们也说了24山是地面观测站,那么观测什么呢?当然是日月五星和北极和北斗星。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二十八星宿的图和刻度,这就是隐含了我们的北极、北斗七星、日月五星等诸天象。也打通了与天文历法的通道。这里不多谈。补充一点就是,我们的十二辟卦也因此和十二地支合上了,复卦一阳来复合子位,其它依次顺时针对应。二十四节气也合24山,冬至合子位,顺时针排布。
5.天门地户的变化与岁差
戊,阳土之气,以象天门,对应后天八卦之乾卦,且在十二辟卦之坤卦之前,相差一个节气,这个时候是要关天门,在一年中对应立冬点,立冬就是收藏点。己,阴土之气,以象地户,对应后天八卦之巽卦,且在十二辟卦之乾卦之前,相差一个节气,这个时候就是要开地户,在一年中对应立夏点,是夏长点。《易传·系辞上》“阖户谓之坤(六画卦),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戊己配中央(极轴)土,这是我们理解天地门户的关键,也是天地运化的关键。戊己也有另外的解释,一说是位于中央土,一说是在长夏,一说是在四季之间交接点前后的18天,共4*18=72天,周行四季。我们这里解决了中央之土和周分四季,长夏的问题扑朔迷离,还没有解决。针对长夏问题,现在有学者认为可以引入季风,南方诸如上海的梅雨季节可以做参考。这里就有一个西北到东南的地理大势以及北方的寒与高原与东南的大海,是形成季风及梅雨季节的缘由。
张介宾《类经图翼·奎壁角轸天地之门户说》说:“周天七政躔度,则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虚,危,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煖也,万物之生发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日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距今四百年左右,按照岁差,和今天相差6度这样。“十一月入尾、箕”,是基于当时实际观测的。
▲ 二十八星宿在原图基础上旋转了50度
万物之生发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日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
我们可以看到戊己分正在东西之位,也正是春分和秋分的位置。
到如今2019年,我们需要在原图的基础上,转动56度。
▲ 二十八星宿在原图基础上旋转了56度
按照上面的逻辑来找天门地户的话,天门地户的位置又变化了,大概在白露和大寒的位置。
我们地球和日月五星的关系,权重最大还是基于日地关系,太阳可以用立杆测影这样一种精确的方式定位,而月亮和五星就很难这样定位了,需要借助于二十八星宿定位,而二十八星宿这个圈,因为岁差的缘故,极为缓慢地逆时针转动,那么我们在用原来的数据的时候,就需要转化一下。我就有一个反思,我们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化五运六气的时候,古今不变通吗?这是我留下的一个疑问。
玑衡规矩
《尚书·舜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圆者为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以璿玉为之,悬而运之,以象天之行。
直者为衡,长八尺,以美玉为之,从下望玑,以视星辰。
天地之间,万物流转,此之谓变易。如何找到变易之中的秩序,从而消除人在世间的无序感呢?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此其不易之处。华夏先民认为生命的本质出于天行。人法地,地上万事万物的变化,归根到底源于地势的变化。地法天,地势的变化,又根源于天行。
然而天上本无刻度,华夏先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仰观俯察,经过几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以北辰北斗为核心,建立周天二十八星宿的坐标,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古人认为地球上生命的运转规律与日月五星息息相关,日月五星带动的能量消息,古人逐渐将其总结为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观察它们的运行轨迹就成了头等大事。
《尚书·舜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玑衡仪器的应用在中国古代天文中是一个很庄严的里程碑,巨大的玉制天文观测工具锚定北辰,逐步精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日月五星之所以称为七政,因为它们是人间政治秩序的依据和本源。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虞书·尧典》
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一年四季如期而至。如此,中国人便能预知气温、降雨、降雪、物候等农事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顺天应时,循时而动,是中国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珍视生命的民族精神。对天象气象的观测,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更是天道民族的精神坐标。
《淮南子·天文训》曰:“文者象也”,天文就是天象。中国古天文,天象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即星象;一类是地球大气层内所发生的现象,即气象。中国的天文学,实际是研究星象和气象的变化规律,且进一步深究气象变化背后的星象影响。
华夏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是人,观测的结果为人服务,观象是为了授时。《尚书·虞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帝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 “羲和”为羲氏与和氏,是颛顼时代重、黎的后继者,作为天官世代掌管天地四时。
古代史官,从天官而来。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如何评判,人没有办法评判人。故“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从历法的天道角度来书写人世间的秩序。
《淮南子·时则训 》说“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 规和矩是测量天地的工具,规圆矩方,天圆地方,天生地成,春生秋成。古人面南而居,南北正而东西分。在阴阳五行体系中,东和西又对应于春和秋,春秋就是规矩,所以孔子写春秋,说的就是传承伏羲女娲以来的天道文明,就是用天伦给人伦定规矩。《春秋》以时为名,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以时开头。表明古代的史书是从天道运行着眼来书写人事。明白了史书与春秋的含义,也就能明白,不是谁都能写史,只有以太史天师为首的史官,才有资格。司马迁写史记,结尾的《太史公自序》写自己的家谱,一直追溯到颛顼时代重黎,试图把太史公的身份重新接续到天官,以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昆仑文明
开天辟地,人从天地中走出来,以立杆测影为人文奠基。故将建木之高坛,称之为昆仑。中国人的祖先从昆仑而来,背后的文明含义至少当追溯至此。
《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立表测影,打开时空,测定四方中央与太阳回归年不同层次的周期。(立表测定时间,将在下一次详述。)“中”之“丨”,是建极;“囗”,是建极打开并影响的政治时空。
“易有太极”,在“有”极之前,易呈现为“无”极的状态。无极也好,有极也罢,自然本身为“易”,自有日月轮旋,寒来暑往的自然秩序。只是说,这个自然秩序一开始对人并没有呈现出来。从无极到有极,意味着人开始走出自然,认识自然,辅相自然。人,开始慢慢作为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反过来参赞天地。
立杆测影,是人从自然中走出来,以天地秩序为根基奠立文明的标志之一。这一根杆子插下去,打开时空,意味着从无极到有极的建极。表旗并建的“中”,意味着无极而太极,意味着从混沦开始走向秩序。这一过程的意蕴,浓缩在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中。
据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并不是说凭借神力或人力分开天地,而是隐喻人对天地的认识。盘古之前,人还没有上天下地的概念,人还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然,呈无极之象。盘古在自然中孕育一万八千岁,隐喻人对其生息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盘古之前,并非天地未分。之所以称之为混沌,是说人对天地还没有认识和区分,人与自然还是一体,故为混沌。天地之分,在人区分出天地,同时也认识自己。“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天地每天都在变化,通过观察一天天的变化,对天地的认识一天天深入。“盘古日长一丈”,盘古每天也在生长,对天地的认识,最终返观到对人自身的认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对天地的认识相互深入。盘古每天生长,通过深入认识天地变化,深入认识自身,以至于“一日九变”。与其说盘古撑开天地,不如说人参天地,逐渐摆正天地的位置以及天地之间万物的秩序,并最终摆正人在天地和万物中的位置,从而认识人自身。撑开天地,人的生存时空开辟出来,混沌显出秩序,秩序奠基文明。
盘古开天辟地,并非流俗意义上的造物式神话。中国古传神话,多有深意,寓教于乐,高明道于中庸。盘古之名,亦有其义。盘者,周旋、周流之象。盘古,古者如盘,古,乃宇宙之过往。宇宙时空,自古及今,其动如盘,循环往复,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惟其如此,方可建极以知其义。盘古,对应老子的一句话,“渊兮似万物之宗”。渊者,回水也,盘旋也,众妙之门也。
盘古以人一己之躯撑开天地之象,实有立表测影打开时空之义。后世总结立表测影的操作方式与计算法则的书,迄今最早为《周髀算经》。最初,人走在太阳下,看到自己的影子有长短变化。故取象大腿骨之直,为表正,观察太阳运动与阴阳消息之间的具体关系。周髀的髀,本义即人的大腿骨,称之为股。古人立表测影,立表的竿子,虽称之为股,其实取象人直立的样子。地上的投影,称之为勾。《周髀算经》,借助勾股关系,测天地时空。有了表,有了股,便可以测天地。换句话说,有了人,就可以慢慢厘定天地之间的秩序。因髀为表以象人,更深层次的含义,以人为中心,定天地四方。故《周髀算经》,用盖天说。盖天说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观测天地。故周髀之高为八尺,合人之身高。盖天说以人为中心,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宣夜说则无中心。宣夜说之所以后来师法失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人关联性太小,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易有太极”,犹立表测影,打开混沌。若以人自身为表,则盘古之宇宙,终因人之参赞而呈现其秩序。如果推演一下立表测影的具体过程,从中便能见到很多中华文明基础性的特质。
立表测影,先扫清周围的障碍物,整理出一片空旷的平地。中央筑高坛,高坛中央立表。具体的象,可以参考北京天坛公园中的圜丘,其实,天坛的本义就是圜丘。
这个平地与筑坛的动作,在上古称之为“封禅”。除地为禅,清除杂草,平整地面。若以除地言,禅的本字当作“墠”。平地之上筑坛,为封。封禅,从原始意义上看,来自立表测影的天文观测。后来帝王告成,之所以要行封禅之礼,最关键的是表示自己效法天时,接通并葆有天命。
高坛上立表测影,是人世文明最初的开始,为人文之元。平地之坛,称之为圜丘。圜者,天道之象,圜丘用以测天而法天。丘者,坛也。丘之大者曰虚,故昆仑丘也称之为昆仑虚。以立杆测影之象言,筑坛建木之前,文明尚未奠基,天地人不分的状态,称之为混沦。混沦皆从水,相应于上古的大洪水时代。大洪水的混沦时代,天人未分,自然尚未向人呈现它自身的秩序。所以,混沦时代,犹如大洪水淹没一切,称之为洪荒时代。开天辟地,人从天地中走出来,以立杆测影为人文奠基。故将建木之高坛,称之为昆仑。中国人的祖先从昆仑而来,背后的文明含义至少当追溯至此。
华夏民族最早的圣人,开天辟地,人从天地中走出来,同时意味着开始从混沦中摸索自然规则,这个过程,就是治理洪水的过程。
平地筑坛,犹如从洪水中涌出来的山脉,高而上平,人可在上面定居,此为昆仑原型,为测天之坛。用昆仑指称一座具体山的名字,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中华文明发源于昆仑,这个说法没错,只不过昆仑不是普通的山,而是测天的坛。昆仑出于混沦,并不是以人自己的想法为自然制订一套法则,而是从混沦中还原出昆仑,这个过程表现为治水。治水,隐喻的是制历。“历,象日月星辰”,制历,研究七曜之动,以齐七政。
筑坛建木立表,首先是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故“昆”者,从日从比,比日观察,日复一日的观察。“仑”(侖)者,从亼从册,将日复一日的观测记录、汇集、整理出来。从这些记录中,慢慢发现其规律。昆仑上建木立表,上古传说把所建之木,称之为扶桑,因其有测天之功能,又称之为通天树,天柱等等。昆仑为丘,为坛,四周相应为谷。太阳,出于东边旸谷,登于扶桑,落于西边禺谷,见于东南西三面,休息于北面,故曰沐于咸池。
坛(壇)者,《说文》云:“祭场也,从土亶声”。坛,为后世祭天场所。从土,以土筑坛。从亶,篆文作
,从一、从日、从回、从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曰旦。日出于地,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故从回从入。回者,篆文作
,古文作
,来来回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义。壇者,土之所筑之丘,为观察太阳出入升降往来规律之所,此亦昆仑之义。
筑坛建木,乃人文起源,实际是通过立表测影,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以天行建立人在地上的规矩。明乎此,则知易。《易经》,为中国文化根脉。易,《说文》引《秘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说文》保留了两种对易的古传认识,一是日月为易。日月为易者,一阴一阳也,日者太阳,月者太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还有一种理解,易者,从日从勿,此更贴近“易”字本象。勿,《说文》云:“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色杂)帛,幅半异(旗帜的颜色半赤半白)。所以趣(聚)民,故遽(急)称勿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之出入与远近,悬象著明于天,乃万物所见之最大旗帜,号令天下万物之动。万物生长收藏之生命节奏,皆从太阳旗帜的号令。
易,从日从勿者,以日为主,阳主而阴从。阳(陽),本字作昜。昜,从日从一从勿,以悬象之旗,统一天下号令天下者,日也。此乃昜字从日从一从勿之深义。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周易·系辞下》),可以把这个一,系于太阳。太阳,是太阳系内生命动能的源泉。四时变化,冷暖变化,昼夜变化,皆为日地关系的变化。人类生息的地球,永远都在绕着太阳打转。形象地说,太阳,是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大立法者。掌握日地关系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阴阳消息规则,此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观察日地关系变化,总结规律,最初通过立表测影实现,这是人世最早最基础的规矩。
伏羲女娲是中国人文初祖,古代流传一副伏羲女娲图,二人手里分别拿者规和矩。矩,从立表测影,勾股关系总结出来。古人以圭表测天之运,天虽圆,却可以方测之,以勾股之矩测之。故《周髀算经》开篇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初从立表测影之勾股弦关系而来。以圭表之矩,可测天运之圆,故以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代表人法天地圆方之基本法则。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义。
伏羲女娲是中国人文初祖,古代流传一副伏羲女娲图,二人手里分别拿者规和矩。矩,从立表测影,勾股关系总结出来。古人以圭表测天之运,天虽圆,却可以方测之,以勾股之矩测之。故《周髀算经》开篇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初从立表测影之勾股弦关系而来。以圭表之矩,可测天运之圆,故以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代表人法天地圆方之基本法则。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义。
规矩,从立表测影来,背后是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人世活动,以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奠基,逐渐发展丰富起来,最终形成文明体系,这是中国文明区别于其他民族文明的根本所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太阳系星球结构的关系不变,中华文明政治原则的基础就不会变,这也是中华文明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持续存在的文明体的原因
从耕到食
二十四节气与古今生态农业
天道典故
上古神话背后的真实天道文明故事
天干地支
法天地四时之运,百姓日用而不知。
日历正是如此,大家每天在用,琢磨背后含义的人并不多。
现在我们用的历法,彻底以西历为主,华夏历为辅。以至于绝大多数人已不知华夏历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我们中国人用西历(即平常所说的阳历或洋历),有多少弊端(准确地说是危害),以后我们慢慢探讨,目前先用几篇连载,把我们每天播报的日历内容中的基础概念逐个做一些粗略介绍。
干支、五运六气等概念,简单解释,只需几句话。而想要追溯根源说清楚就比较难,历代大家观点也莫衷一是,甚至被称为千年之迷。
历象星辰华夏历法播报的第一部分为干支历。第一句“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六年”。纪元指从某一年开始计算年代。黄帝纪元,一说为黄帝出生年,一说为黄帝登基年,一说为五星连珠特殊天象之年。总之这一年跟我们的华夏祖先黄帝有关,而且延续至今已4716年。
在历法发展史上,最早的祖先们应该是从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找时间规律,如动物、植物等现象,这些直接关乎人们的狩猎和农耕生产。“年”和“季”、“月”这些文字都是依据物候确定的。
在记录这些事物变化现象时,也产生了天干、地支这样的符号。这应该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文字(或说符号)的由来。
我们再看看这些文字(符号)的原始意义。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以上解字仅供参考,精准含义待进一步深入。)
从这些文字的本意看,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就是两套记录草木鸟兽万物生灭的次序的符号,并非一出现就是为了记录天象的。
它们可以标记你想标记的一切事物。纪年月日时,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干支纪年之前,有过单独天干纪年的时代,也有过单独地支纪年的时代,后来才改用干支组合纪年。
干支纪年,天地定位,干支定时空。
干支同时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干支纪年,遵循日月五星运行规律,以干支的六十个组合纪年为一个周期,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
干支纪月,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六十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月份。
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
干支纪时用六十甲子标记时辰。循环更替。
我们的历法依循的是天地变易之理,那六十干支纪年月日时有什么样的天文背景呢。
湖南大学靳九成教授的的研究结果:以地球为观测中心,当太阳绕地周转时,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经10、5、2、12、30年各转41、8、1、1、1周回到原点,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对地、对人视运动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当太阳视运动周转60周、历经60年回到原点时,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转246、96、30、5、2周回到原点,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性。
这样的天象规律,与干支纪年周期高度吻合,必然有内在联系。
在一个60年周期中,每年的星像都有所不同,由此则造成了每年不同的运气,即五运六气。
所以五运六气,是用干支来推算的。(准确而言运气最初是观象而得,然后总结成干支规律,再用干支反推。)
不同星象产生不同的运气(阴阳),不同的阴阳造成地球万物的各种变化。
所以掌握了源头星象的运动规律,便可以掌握由此而产生的万物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天文的目的。
年月日时干支一共八个字,就是平时命理学中说的生辰八字。之所以能作为测算依据,正是因为由这八个字,能知道出生当时的天地阴阳信息。这阴阳信息也可叫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中华文化里,是把人置于宇宙天地这个大系统中,把人做为自然之子加以研究。这就是“天人合—”。是我们祖先最高的智慧。
为什么要锚定天道,因为只有天道恒常,它的运动不会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历法为描定天道的历法,计时规则高度密合天文。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修道天书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修道天公共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温馨提示:如若有一天修道天不见了,请到这里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