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的逻辑形成层次解析
正确领会先哲的积极思想内核,一如佛家“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的说法,一如参禅悟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人在追求形似的学习中,本就包含对形上标准的把握,追求高层次的神似标准时,对人的抽象形上标准要求肯定更高,因而必然是形上之后的再形上,这就是哲学学习难的症结所在,在无尽的前提批判中,考验的就是人对终极形上的持续形上感知与把握能力,把这种形上心得记录下来的行为就是形上之因所必然触发的形下之果,所以形上的层次感就是由人在形式逻辑基础上衍生了辩证逻辑后所造成的不同思辨层次差异。
人之初,延续的是兽的本能,因而当时的人有了自我意识,但自己对这种意识缺乏理论自觉,于是人开始用什么是什么的三段论形式逻辑定义世界,这种形式逻辑最初是线形的一维结构,随着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线形逻辑交叉成面的二维结构。当有了自我意识后,我是谁和我生存的环境到底与我是什么关系这类问题便构成了人的主观思维的根本的不自觉前提,只有等待终极前提批判才能发现,所以,当人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后,这种不自觉的前提下,人的显意识就激变到三维的辩证模式,而日用不爽的一维或二维形式逻辑就变成了非现实的纯理论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显意识在客观上都是三维的,从不是一维或二维的。
再后来,随着时间概念的日益清晰,人的思维实际又进入四维结构,正因为有时间的介入,所以在数学的帮助下,人的思维又得以进入五维、六维、七维……
这样的逻辑本体认知,只有靠人类通过漫长的哲学实践逐步认知,直到彻底厘清,然后才能在终极常识化之后,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点,然后人类才能真正实现理想化的终极主观自由,然后才能齐心合力于共度客观终极自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