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8年第44期(总283期) 史话沧桑 曾经藏身安顺的国宝

左:1952年在安顺展出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投龙简正面。文字清晰、端正,历历在目。

右:唐玄宗开元投龙简背面。

曾经藏身安顺的国宝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投龙简记趣

——杜应国

近读庄严先生的《唐玄宗投紫盖洞简记》一文(收庄著《山堂清话》),内中提到与安顺有关的一件趣事:抗战时期,在安顺守护藏存于华严洞的故宫文物时,曾应老同学也是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的舒楚石之请,受托代管过一批南京古物保存所的青铜器,其中有件该所珍藏的古物“唐玄宗投紫盖洞铜简”,引起庄严先生的兴趣,乃请同事郑世文制成拓片数份。其后,1944年因“黔南事变”,日军攻陷独山,藏于华严洞的故宫文物奉命紧急转移至四川巴县,代管的南京古物保存所五箱青铜器则奉教育部令移交给安顺民众教育馆接收。不想,几十年后,已身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庄严先生,因收到马鸿逵夫人刘慕侠捐给博物院的两件文物(唐玄宗、宋真宗的祭泰山玉册),顿使他忆起当年在安顺见过的那枚唐玄宗的投龙简来,于是从箧中翻出当年保存的拓片。据拓片尺寸,该简高36厘米,宽11.3厘米,厚0.8厘米;正面、背面均镌有文字,楷书。正面文字有五行,每行十九字,文曰:

“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莸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賫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 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背面三行,行字不齐。其文为:

“内使朝散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张奉国,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道士涂处道。判官王越宾,壬寅八月七日。傔人秦延恩。”

庄严先生在台北家中

古代社会,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之后,历代帝王多有赴名山封禅之举。封禅所用之文称“玉册”,多为石刻,前述唐玄宗、宋真宗禅祭泰山玉册即为石刻。除封禅外,有的帝王还有向神灵求愿祈福之举,用的则是一种道教仪式,称为“投龙”。祈愿者将其恳请神灵保佑的心愿刻在一枚铜简上,谓之“金龙”,亦称“投龙简”,然后再派人将之带到一些名山大川投放,以上达神灵,此即所谓的“金龙驿传”。奉命投放之地多为名山大川的某个溪涧、沟洞,抑或深潭乃至乱石丛中等等。

李隆基的这枚“投龙简”,投放地为“紫盖仙洞”。据《南岳志》载,紫盖洞又名水帘洞,古称朱陵洞,为著名的“南岳四绝”之一。相传此洞为朱陵大帝居住之地,故道家将之视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洞天,即所谓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传说远古之时,大禹治水,曾到南岳求金简玉书,并在朱陵洞天举行祭祀仪式。这或许正是唐玄宗青眼有加,选中此地“投龙”的原因。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龙,祈求长生不老。一千多年后,此简在衡山县被发现,李元度的《南岳志》曾据此记载了此事,并将简上正、反两面文字全部录入,玄宗此举始为后人所知,有人并因此在其投龙之处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北向独不朝,泻千尺银河,溅玉飞珠,相望源头来紫盖;西巡应有恨,弃九重金阙,投龙续命,空寻洞穴向朱陵。”但唐玄宗的这枚“投龙简”,此后即不知所踪,再未现身。因此,有关此物后来的经历——为何人所藏?又因何而归之于南京古物保存所等等,皆鲜为人知。更何况即使收归南京古物保存所后,此简也从未公开亮过相。直到1952年,这枚销声匿迹百年有余的珍贵文物,才在边城安顺首次悄然露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2年在安顺展出的原南京古物保存所遗留的部分青铜器。

原来,当年庄严等人奉令移交给安顺民众教育馆的那一批青铜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为新的地方政府所接收。因系价值不菲的国家文物,地方政府随即将之上报给当时的政务院。1952年,北京有关方面派员赴安顺接管这批古物。离安之前,应地方政府所请,特意在安顺南街店员工会(后为安顺图书馆)举办了一次公开展览,五箱青铜器共118件悉数亮相,其中就包括有这枚唐玄宗投紫盖洞(朱陵洞)的“金龙”铜简。这次展出,时间虽为一周,但毕竟安顺地方太小,又偏居西南一隅,再加也未见有何媒体报道,因此外界多无人知晓,更遑论远在台湾的庄严先生了。故而几十年后,当他重睹当年在安顺留下的拓片,想起这枚难得一见的投龙简,并挥笔写下《唐玄宗投紫盖洞简记》一文时,犹不知其文其事已载入《南岳志》中(两岸暌违,许多地方史志在台难觅),更不知此简曾在安顺公开亮相。但对其文物价值,庄严先生在文中仍给予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传世之唯一孤本”。就当时(1971年)而言,此语毫不为过。但这“唯一”之说,随着1982年武则天的另一枚投龙简在中岳嵩山被一位采药老人发现而被打破。传此前曾经发现后又失传的吴越王投龙简为银质,武则天此简却是更罕见的金简,再加其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特殊身份,因此,无论就等级还是就价值而言,都远远高于唐玄宗投龙简。话虽如此,该简自身的价值却并未因此而被取代或消抹。武则天投龙简的刻文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她祈求的是神灵帮助去除自己的罪名,而唐玄宗祈求的却是痴心妄想的“长生不老”,可见这位皇帝对仙道的痴迷已到了何等地步。

1952年在安顺展出的汉代铜镜。其左上角用信笺纸书写的“汉镜”说明很可能就是前述“玉璧”旁边的说明。

有趣的是,庄严先生当年请人制作的数份拓片,并非仅为一己之私藏,而是很有可能将之分赠给极少数亲近的师友。在近年整理出版的《马衡日记附诗钞》中,就收有一首题为《题唐玄宗告紫盖洞铜简墨本》的古体诗,诗题既点明为“铜简墨本”,显非实物。而该简就目前所知,也仅有庄严先生委人制作拓片之举。更兼二人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有师生之谊,庄严尝以“叔平师”称对马衡先生,而马衡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因此将该简拓片作为雅玩,赠给老师分享是极有可能的事。其诗云:

“有唐开元廿六年,六月甲子岁戊寅。明皇时年五十四,两京来往倦风尘。军国大计委牛李,深居习静好道真。欲求神仙长生术,覆撤甘循汉与秦。洞天福地遍祠祷,金龙信简空沉沦。侈言贤士野无余,府兵上下停鱼书。更以蕃将代汉将,畿辅藩篱尽撤除。无愁天子等燕雀,不知宫阙将丘墟。况复纵情娱声色,绝代佳人倾人国。一朝颦鼓动渔阳,师出有名清君侧。马嵬玉陨权相诛,持平敢谓罪斯得。履霜坚冰一自来,倦勤误国缘多惑。简文一百卅七言,视作爰书宁过刻。”

这也算是唐玄宗投龙简引出的一桩趣事吧。

不过,围绕此简发生的故事仍未结束。

且说转眼就到了2011年,国际道教论坛将于9月下旬在南岳举行。参与筹备此次大会的衡山市南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卫国,极力想为这次国际道教盛会增添更多的实物史料。他通过查阅《南岳志》得知有关唐玄宗开元投龙的记载,一时竟突发奇想:若能找到这枚可直接映证帝王与道教和南岳之间渊源关系的实物,必能为即将开幕的国际道教论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大感振奋,乃四处查阅资料和打探有关信息。后在与一位网友聊天时意外得知,此简落户在贵州省博物馆,惊喜之余,随即踏上寻宝之旅。如其文中所言:“九月初,笔者独行湘黔,踏上‘寻宝之路’。几经周折,终于在贵州寻找到‘南岳唐龙告文’这一传世国宝。9月16日,带文物局及电视台相关人员再次赶到贵州,拍摄了实物照片并摄录了电视场景。”(曾卫国《唐玄宗南岳投龙国宝现贵州》)

1952年在安顺展出的玉璧。其左上角“汉镜”(当为另件铜器的说明)二字的说明,用的就是“贵州省安顺专区人民政府”的函头纸,其字样犹依稀可辩。

就这样,已藏身贵州七十多年的唐玄宗开元投龙简,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首次以影像形式在国际道教论坛现身,向世人展示出其“通体苍翠如玉”的真实面容。一时间,媒体纷纷以“惊世国宝——唐玄宗投龙铜简现身南岳”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曾卫国后来也特意撰写了《唐玄宗南岳投龙国宝现贵州》一文,对其寻访过程进行了详细叙述。不过,文中在谈到这枚珍贵文物为何会流落贵州时,仍然一本旧说,存在很大的漏洞。作者说他带着此一疑问专访了贵州省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得到的回答是抗战时期藏于安顺华严洞的故宫文物,“为了感谢贵州文物工作者,抗战胜利后,部分文物有意留在贵州安顺未搬回南京,此简与明洪武钞版等都是故宫留赠下来的。1953年,新中国贵州有了自己的博物馆,该简由贵州省安顺县文教科拨交给贵州省博物馆。”此说显然不确。包括唐玄宗投龙简在内的这批青铜器的所属及其得以留在贵州的原因,已如前述。问题在于,1952年在安顺的展出结束之后,按理这批青铜器已被运往北京,何以其中的几件会留在贵州?而且贵州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1952年运走的文物为何会有部分归其所有?对此,笔者也不妨作个大胆的推测:悬想当年这批青铜器运至贵阳后,贵州省的有关领导不可能不知晓其事,而此时又恰逢贵州省博物馆正在拟议筹建之中,因此会不会由某些省领导出面交涉,要求留下几件作为贵州建馆的基础?如此顺理成章,才有了此简和大明印钞版,以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铜版等几件文物留黔之事?当然,这只是猜测之言,具体情况如何,尚须进一步的考证和有关资料的发掘、发现。姑聊备一说,权作引玉之砖。

2018年1月13日草于蜗庐

1952年在安顺展出的铜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作者简介

杜应国:地方历史文化学者,贵州文史馆研究员。

本日历由《屯堡公社》公众号设计制作

授权《文化安顺》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