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数据报告,踩在“键盘精英”的脸上,揭露了真实的互联网现状

人们正确且唯一能攀比的就是自己,那些来自外界的焦虑,只会让我们变得不安,而非提供动力。

这几天,一组调查数据在网上流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网民人均月收入超5000元的占比为29.3%;

网民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0%。

看着这组数据,阿柒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狼来了》的故事中,牧童多次编造谎言,欺骗村民,久而久之,当狼真的来临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人相信牧童的话。

但事实上,互联网上的“虚假之风”,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狼来了》,甚至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至今不少人还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读书没有用的,你看多少网友都是硕士、博士,却找不到工作”;

“一个月才赚一万块钱,我月入十万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25岁不能买车买房,人生无疑就是失败的”。

发现了吗?

互联网上类似的话语越来越多,甚至一度冲击着我们的认知和生活。

当“人均博士,月入过万”的风气传遍互联网每一个角落时,多少人为此变得开始怀疑自己,感到焦虑。

然而,这组数据的发布,无疑让所有人见识了一个真实的互联网现状

学历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廉价,月收入过万也并非人人如此。

只是在互联网琳琅满目的消息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幸存者偏差,将网上的“吹嘘”代入现实生活,焦虑万分。

犹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位粉丝私信我:

“自己是一名硕士,原本对前景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一看到网上那么多人说硕士没用,学历不值钱,信心就开始有点动摇。”

我没有解释过多,而是反问他:

“你知道硕士意味着什么吗?”

正如上述所言,本科毕业代表着你战胜90%的人;

而硕士群体,在整个中国的占比不到1%,也就是说你已经超越了99%的人,其含金量自然不言而喻。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的扩招,学历的价值不如几十年前那般珍贵,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依然是找工作非常稀有的证明。

互联网上,因为不需要实际的证明,所以往往很多人都吹鼓自己是硕士、博士,加上一段“因为学历掉价而找不到工作”的悲惨经历,长久下来,观看的人自然会觉得学历不值钱。

这些年来,“100万名硕士在送外卖”的典故被无数人引用,甚至成为了“读书无用论”的证据,可当我们透过那一幕幕的虚假后去真实看待,却发现这一切是如此可笑。

硕士送外卖有吗?

有,这点阿柒很肯定,但人家送外卖只是兼职,是基于自己的时间搭配,寻求更自由的工作罢了。

无知者才以为人家混得不好,稍微有点思想的人都明白:能考上硕士,绝大部分都过得比99%的人要好。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人在某房产中介的介绍上了一张截图,上面是一些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工作人员信息。

基于这点“证据”,于是他开始大肆嘲笑,称清华北大都沦落到卖房的地步。

在下面的评论中,有一位网友的反驳让我至今难忘。

他说:“人家卖房做销售不假,可你也不想想看人家卖的是什么房子?动辄几千万、上亿,光提成就难以想象,更别说人家不是为了钱,而是想积累人脉。”

卖房,做销售的人很多,可中间也分档次和区别,学历不代表一切,但有时候也象征着一个人的未来。

别试图通过互联网去认识学历的重要性,学历的真正意义,是它在现实中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相比于互联网上“学历的虚假迷雾”,“人人月收入过万”的谎言更是让诸多年轻人难以招架。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感觉月薪过万很普通了?”

在评论区里,有一个评论“一针见血”的戳破:

“事实上,人和社会都没有变,只是发声群体变了,月薪过万的人,他们占据了总数的5%,却掌握着互联网上95%的主流话语权,这5%的人频频抱怨、发声,以至于让许多人都产生一种错觉:月薪过万的人遍地跑。”

当代年轻人的焦虑,往往不止是对未来的迷惘,更多的是源于收入的感官差距。

一边是互联网上“月收入过万不好意思拿出手”的凡尔赛,一边是自身每月拿着那五六千块钱的薪资,对比的差距下,焦虑自然而生。

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真实的生活里,月薪5000元左右才是常态。

此前,《36氪》发布了一组2020年的中国主要城市的薪资数据,相比于以往的平均数,这份数据更着重于中位数。

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圳薪资的中位数是5199元,上海则是6378元,而放眼望去,所统计的新一线城市,没有一所薪资中位数超过6000元。

如果将这个范围扩大到三四线城市的话,只能算到5000元左右。

只不过“键盘精英”过度营造这种人人月入过万的气氛,让许多人产生怀疑。

当这种气氛影响到诸多年轻人的时候,这代人的焦虑出现了。

不管是还在学校的大学生也好,踏出社会工作的“社畜”也罢,都多多少少有过种焦虑。

而焦虑带来的是无尽的压力,诚然,人有一定的压力是好事,可以促进我们的奋斗,但当压力过大时,结果往往只有两种:要么崩溃,要么佛系,能顶着如此大的压力前进的,终究是少数。

朋友曾告诫我:

“不要从互联网上去了解真实的中国,因为在网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媒体把镜头聚焦在那些一线城市时,所以我们看到了大城市的繁华,但与此同时,也逐渐忘了大城市始终占据少数,二三线城市才是大部分。

这些年来,每每有人问及“一个25岁的男生该有多少存款”这种问题时,我的回答更倾向于看看四周的同龄人,统计一下他们的存款,取一个中位数,这才是最实际的。

不管是学历的重要性,还是收入的多少,真实的一面都是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键盘精英”的吹嘘,几成真假,我们无法得知。

对于平凡的我们而言,这则调查数据,更像是“踩在”那些键盘精英的脸上,向人们展现一个真实的互联网现状:

我们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差,一个月5000元薪资并不丢人;

学历也远比我们想得更重要,高学历的人依旧很吃香。

或许,互联网上这种虚假的风气,是时候改改了。

大肆吹鼓“读书无用论”的人,他们不会想到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放弃;

弄虚作假的吹嘘薪资,只会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每个人的人生路程本就不同,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在该读书的年纪好好读书,该赚钱的年纪好好赚钱,拿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报酬,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我们可以坦诚说出自己的实际收入,适当表达对读书不足的懊恼,这些才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而不是为了与人攀比而虚构自己的一切,尽管“吹牛不犯法”,但这始终都是假的,和白日梦没有区别。

人这一生,最应该比较的对象就是自己,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进一步,直至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平,这种生活。

在网上大肆吹嘘自己月入多少,嘲讽高学历的人多难找工作,现实却是过得比任何一个人都不好,何必如此?

有这个心思,倒不如想想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等到某天有感而发,在互联网上讲述自己怎么奋斗成功,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正能量。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管早一点还是晚一点,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终归会有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