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本书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对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本书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呈现了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作者余英时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曹锦清1996年5月至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本书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
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吴思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书中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均有论述。
这是一部透视当下中国农民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时三年,遍访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作品依据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高层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揭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费税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
以孙悦和何荆夫的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人啊,人!》讲述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依然热爱祖国,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确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给未来。
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谢晋执导,姜文和刘晓庆主演。
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血泪史。《干校六记》却读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控诉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是平和的语调,或顶多是一点点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讽刺。
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徐克执导,梁家辉主演。
本书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小说。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写红花会英雄试图通过换一个汉族皇帝,乃至通过同一皇帝换一套汉族服装,便以为是抗清大计的完成,最终无论是陈家洛等红花会英雄的抗清大计,还是陈家洛本人的儿女私情,均以悲剧告终。
《朦胧诗选》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它对沉默的中国诗坛的强劲冲击和持久影响,也许超过了所有新诗选集。作为一部诗歌经典,它在读者心中有不可移易的位置,许多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是读着这本选集走过人生之路的。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当代中国反映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作者钱钢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事后,作者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他在本书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履行了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莫言的成名之作。《红高粱》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刘小枫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本书在1988年问世,立即引起轰动,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但17年过去了,该书作者的许多观点已经得到验证。书中的内容都有关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种种最紧迫的现实问题、疑难、困境和危机:经济大地震;工业的困难与农业的隐患;第三产业难产;新窗口的纷争;速度与区划战略;大桶上的两块短板;最可怕的一个冲击波;生态危机;中国干部的水平能排世界的第几位;教育的困境;十大危机的报复。
本书作者张五常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出版于1988年,收入33篇短文,讲述了历史上曾经发生或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例,向读者展现产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当代的进展情况。
王朔的文集,本套包括:《过把瘾就死》、《顽主》、《玩的就是心跳》、《橡皮人》、《随笔集》、《我是你爸爸》、《千万别我当人》、《看上去很美》、《篇外篇》。
李敖自写《传统下的独白》闯祸起,被追诉多年,一直翻不了身,这本《传统下的独白》,是书名翻身,不是他。李敖大隐于市,常常几个月不下楼,神龙首尾皆不见。这本正是神龙复出时的新书。
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贾平凹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在充满灵性、情感聪慧而富有古典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作者至高的美学理想。
本书作者顾准是我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本书中,作者有很多理论的创见和对苏联、东欧、我国当时局势的预见,很多都被后来的发展所验证。他的思考大胆,其思想深深地折服了王元化、李慎之、李锐、吴敬琏等人,很值得一读。
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本书作为杨奎松教授近年来所撰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的一个结集,涉及近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重要历史的研究著作10余种。书中既有对这些著作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的中肯评价,也有对其中偏颇、阙失、不足的指正,并多有独到的见解。
王蒙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于一身,用激情洋溢的笔触描写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北京女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同时也探讨了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