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翁,生于光绪元年,经历了清末、民国,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经过了大跃进,于1964年去世,以书画家终其一生。
他是浙江绍兴人,生于距绍兴城区15公里的檀渎村(现属绍兴市袍江开发区)。据说一辈子没出过绍兴,就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葛底斯堡。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伟大人物。
徐生翁本姓徐,因幼年寄住在李姓的外婆家,故起名李徐,号生翁,所以他的字画有时以“李徐、李生翁”署名,晚年署徐生翁。
他家境贫穷,只上过一年私塾,不久辍学,用父亲从商店讨来的废纸旧簿习文识字。稍长,从邻居藏书家周星诒(1883-1904)游学,书法、文学修养大为改观,书法从颜字脱胎转向汉隶和六朝碑版。前后娶二妻,育七男三女。
先生早年初习“颜”,后即师法汉隶,以隶书为根底,兼工四体。自谓习隶二十年,以隶意作真又十余年。他吸收汉碑之长,取资特别广泛,尤擅《石门颂》及《礼器》等碑,且用笔多取西汉简牍,篆意很浓。故他的隶书写来极空灵,又极舒展,初看似觉平淡,实则一丝不苟,气韵生动。其次,先生的行楷取法北魏和六朝墓志造像,力厚骨劲,气苍韵永;潇洒飘逸,静穆可观。与通常碑学书家那种粗犷习气是分道扬镳的。先生的行草亦有其特色。他的行草有篆书笔意,集分隶之变,笔处处转,又处处留,时方时圆,具体而微,变幻莫测。空灵飘逸中又显得迟涩、古朴,使两种不同的感受得到和谐的统一。他的篆书出入周秦籀篆,用笔上以隶书的方法作篆,提起按倒,富于变化,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结体呈扁方而圆转,古拙而有奇趣。先生晚年节作可谓融真草隶篆下一炉,纯真天然,而无矫揉造作之气。他崇尚自然,自云:“天地万物,无一非书画粉本”。他又精绘画、擅篆刻、工诗文,故为其书法开辟了新的境界。他晚年书作往往不受书家法则所限,画用书写,字作画看,天地氤氲,山川灵秀等感受都汇集腕下。凭着画家的灵气、激情作书,往往显示出其特有的光彩及魅力。从现存先生书作看,其书法演变的脉络是比较清晰的。他的书法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是打基础时期,取法以秦汉为主,旁及北魏、六朝,这个基础体现于以后各个阶段。至以“李徐”署名者,则是博采众长,广泛吸收营养,但也有主有次,仍以秦汉为重点,而融合汉简、吉金及六朝墓志造像中雄伟开张一路书风;中年以“李生翁”署名者,则是陶冶百家,消化吸收的阶段,虽面貌众多,但都雄劲开张,务追险绝,字画风棱,气势夺人,以冀融会贯通开创自己的面目;晚年徐生翁先生的书风,则戢锐于内,振华于外,由纵而敛,能纵能敛,由力气十足向天机真率、雍容大雅发展。书体渐趋于单一和稳定,用笔结构都显得炉火纯青,并构成了独自的风格。徐生翁生前虽缺少宣传,然去世后其艺术成就越来越被认可。沙孟海先生曾经赞誉:“绍兴书法家多有好奇敏感之士,徐生翁“写‘孩儿体’很出名。”(沙孟海《赵之谦的成就与彷徨》1990年《中国书法》第2期)。徐生翁 楷书录古文条幅 119.5cm×48.5cm 纸本 绍兴博物馆藏释文:夫植木于地者,其花叶充荣者,末也,其根据盘互者,本也,此众人之所知耳,夫根据盘互不徒本也,且自封殖培养之,始必得所以生之意,而后天地之气能生之。秉钧先生属。李生翁。行书梧竹池台七言联 172.5×45.2cm 绍兴博物馆藏隶书“安雅斋”横披 38×113cm 绍兴博物馆藏行书横图远岫七言联 125×32cm×2 绍兴博物馆藏释文:虞集《题赵千里出峡图》。巨舟临峡口,众工志如一。各以所操济,虽危万无失。所忧至平旷,玩肆生纵逸。毋俾持钓翁,倚岸三太息。生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