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
古提拉是印度蒙古学家,曾在印度德里大学任教。古提拉教授凭借《前莫卧儿时期的印度西北边境史》和《十三至十四世纪时期印度与中亚、波斯的陆路贸易》奠定了他在印度史研究领域的地位。
全书分七个章节。
第一章西域风土,重在界定“中亚”的地理范围。作者罗列了英、中、印、俄等不同史家和文献,对中亚地理范围的不同解读。有些学者亦把“中亚”等同于“内亚”。
《新大英百科全书》中定义:
1、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即河中
2、大草原。锡尔河上游向北延伸到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山麓地带。南接天山,北延巴尔喀什湖即“七河地区”。
3、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心,北临天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南极昆仑山,东北角则与准噶尔盆地相邻区域。即喀什嘎里亚地区,其核心城市为喀什噶尔(今喀什),包括和田、莎车、阿克苏等绿洲城市。
现代研究,“中亚”被界定为亚洲大陆中心东起中国本土和蒙古之间的地带,南邻印度、不丹、尼泊尔、阿富汗,西至伊朗和里海,北达乌拉尔或俄罗斯。
东中亚:包括中国的藏、新省,亦为中国所说的西域重合。中国在西汉时期成为出现在中亚的第一个国家。
西中亚:中亚五国, 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
内亚:从里海乌拉尔山脉一线到满洲,横跨欧亚大陆,即东中亚+中亚五国+蒙古国。
第二章蒙古的崛起。 鄂嫩河(也称鄂伦河、鄂诺河或敖嫩河。古称黑水,属黑龙江水系。)河畔的蒙古游牧民族,在十三世纪崛起,极盛之时,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匈牙利,与20世纪的苏联类似。
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部落组织,军事集团,骑兵远距离征战方式以及补给方式。蒙古骑兵如同今日的特种兵,以一当十,横扫千军。
成吉思汗西征(1219)和“长子西征”(1235)以及第三次西征后遂先后形成了四大汗国。
窝阔台汗国(1229-1241)是成吉思汗三子建立,其子贵由管理,也是最短命的汗国。
察合台汗国由成吉思汗次子建立于1222年,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后人管理。
波斯(伊利)汗国(1256–1335年)元朝西南藩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钦察汗国(1242—1502)1242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结束西征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俄罗斯公国),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成吉思汗长子出生于战乱年代,母曾为蔑儿乞惕部所掠,后救归,分娩于途,故名“术赤”,意为“客人”。 因此,从他的出生开始就不断有人怀疑术赤的血统,尤其是二弟察合台和三弟窝阔台常因此与其冲突。所以,成吉思汗西征归时,长子亦留在其自己征服的土地,远离故乡,自此长眠他乡。拔都在其父的基础上建立钦察汗国。拔都等兄弟们看着叔叔们如此对待父亲,也可以想见日后的彼此征伐了。
1223年成吉思汗召他觐见,术赤因病未能远行,有人诬陷说他并没有生病,而且还能打猎,成吉思汗闻讯大怒,怀疑术赤不遵从他的号令,决定西征,却在出征前获知术赤因病辞世的消息。
成吉思汗之后,窝阔台为汗,1235年的长子西征,由拔都(次子)为统帅,在拔都其父的领地向西征战。
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即蒙古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波斯帝国。
1204年,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扎撒】法典,以蒙古人的习俗为基础,包含了帝国家庭及政权组织的基本法律,蒙古汗国军队及政务管理,法规、刑法、民法及商法等法律条文,也可以说是蒙古帝国的宪法。
1215年,在征服的土地上,起用耶律楚材等各民族人才,并作为一项治国安邦的长期政策,包括日后的波斯人管理庞大的帝国商贸易。
在征服的土地上成立的四大汗国,本身没有明确的边界,当时也很难划定疆域。兄弟同心,共谋大业,甚是惊世骇俗。然而,俗话说,一代亲,二代叔(古音亦谐音疏,疏离),三代不行(往来)了了了。彼此认知不一,或者意识不同,所以也有了后来的以游牧理念反抗以征服宋为基础建立的政权。四大汗国在承认蒙古帝国大汗的称号或者该由哪家兄弟来做庄也各有差异。自此,为了汗位、商贸往来开始了日久天长的攻伐。
第三章察合台汗国,开篇即说明察合台汗国真正代表中亚何游牧民族形象,是因为它没有以西方模式,中国或波斯的模式治理。其实,非察合台治理方式也算是帝国本土化的模式,两者没有高低之分。
察合台汗国北面是钦察汗国,西面是波斯汗国,东面是窝阔台汗国,所以其中亚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命运。同周围和各邻国的处境,最终迫使察合台家族把目光转向印度。
窝阔台继位,得到兄长察合台的支持,窝阔台亦听取察合台之意见。然而古提拉引用《史集》中察合台与窝阔台打赌赛马的例子,似乎呈现出作为帝国领袖之间的兄弟情谊必须让位国家威权,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游牧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苗头。
1248年农历三月贵由去世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由于贵由与拔都早年不和,拔都拒绝奔丧。为了对抗窝阔台家族,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忽里台,商议推举新大汗。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多数拒绝前往,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只派大臣八剌为代表到会。唆鲁禾帖尼则命长子蒙哥率诸弟及家臣应召前往。
1250年,忽里台大会在中亚地区拔都的驻地召开,拔都(作为术赤之子,他不可能不知晓二叔三叔与自己父亲的冲突)在会上极力称赞蒙哥(拖雷之子,蒙语意:永久)能力出众,又有西征大功,应当即位,并指出贵由之立违背了窝阔台遗命(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即位),窝阔台后人无继承汗位的资格。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窝阔台、察合台两家拒不承认,唆鲁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大军随同蒙哥前往斡难河畔,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很多宗王仍不肯应召。
1251年农历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1251年7月1日,宗王大臣们共同拥戴蒙哥登基,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即位的当日,尊唆鲁禾帖尼为皇太后。此后,为了巩固汗位,唆鲁禾帖尼镇压反对者毫不留情,并亲自下令处死元定宗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自此汗位继承,便由窝阔台(成吉思汗生前)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1259年,上帝之鞭蒙哥亲征南宋,在重庆合川钓鱼台山因箭伤而死。忽必烈(拖雷四子)与阿里不哥(托雷七子)再次上演汗位之争。
如果说蒙哥继位,窝阔台,察合台两大家族仅仅不出席忽里台大会而已。那么蒙哥之后的汗位就开始真刀真枪、兵戎相见了。
察合台之孙、拜答儿之子,察合台汗国的第五任可汗。1259年,察合台汗国监国摄政兀鲁忽乃(阿鲁忽寡居的堂嫂)的保护者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去世,争夺汗位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派自己支持的察合台系宗王去虎牙思夺取汗位。第二年,阿里不哥支持的阿鲁忽继承察合台汗国可汗。他娶兀鲁忽乃为妻,维持汗国稳定。阿鲁忽不满阿里不哥的颐指气使,转而归附忽必烈。阿里不哥大怒,洗劫了伊犁河流域,阿鲁忽退居于阗,後迁至撒马尔罕。
蒙哥在位时,阿里不哥驻守在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素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
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四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
1261年,忽必烈占领哈拉和林后再次发兵进攻,大败阿里布哥军于昔木土脑儿。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后病死。
忽必烈与阿里布哥两大部落集团之争,也可以看做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争锋。
第五章 印度之战
花拉子模帝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境内。1215年, 成吉思汗派使节到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450人,500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 讹答剌总督 海儿汗见财起意,在花拉子模苏丹摩柯末·沙的默许下处死成吉思汗商队。
成吉思汗把原计划亲征金国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带兵攻打花拉子模,城破人亡,摩柯末·沙亦在逃亡的路上病死。其子一路逃亡后又聚拢部下抵抗,后又被蒙古骑兵打败,一路逃亡,渡过印度河,蒙古骑兵亦进入印度境内追杀。
据术兹扎尼和志费尼记载,两者所说虽有不同,然而扎兰丁军队虽战死沙场,扎兰丁依然多次逃离蒙古铁骑的追杀。作为失败者的扎兰丁,也赢得成吉思汗的佩服心。当扎兰丁渡过印度河时,成吉思汗发出了:生子当如扎兰丁的感慨。
因地理环境谋臣建议以及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成吉思汗撤兵,绕道白沙瓦,经洛布、西藏地区班师回朝。成吉思汗留下的部分军队继续追杀扎兰丁。朵儿伯·朵黑申率领两个图门(万户长)的军队穿过印度河继续追杀扎兰丁,攻占南答纳,并攻打木尔坦。因高温天气,他们洗劫了木尔坦和拉合尔后亦班师回朝。哲别和速不台攻打逃至铁尔梅兹附近的扎兰丁,途中,蒙军先后征服了巴尔赫、扎瓦、尼沙步尔、马赞德兰省、达姆甘和剌夷。在剌夷,蒙古军队得知扎兰丁逃往哈马丹,哈马丹还未等蒙古军队到达就已经投降。蒙古人设立蒙古镇守官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蒙古帝国和元朝。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蒙古帝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以《大札撒》为根本,结合当地的同时惯例形式统治权)负责管辖哈马丹。随后,蒙古骑兵在伊拉克地区烧杀抢掠。
扎兰丁,是整个蒙古军队遇到的最顽强的逃亡者。他的死也是个迷,或死于库尔德人,或死于蒙古骑兵(扎兰丁1235年再度起兵)。术兹扎尼认为,扎兰丁死在亚美尼亚的的阿克哈境内被当地部落首领杀死。
《哈勒吉史》的作者K.S.拉尔是首位系统分析蒙古人在阿老丁统治期间未能取得胜利的印度学者,在“蒙古人失败的原因”中总结了五点:
第一:征服世界是蒙帝国前进的驱动力,但由于成吉思汗子嗣之间的内战而不得不放弃。第二,蒙古大军入侵印度的人数夸张,随从虽多而战斗人员少。第三,早期蒙古人的素质已不复存在。第四,统治三十载的达瓦汗去世,导致河中地区混乱。第五,蒙古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蒙古军队与战神交战,即老阿丁,作为抵御外敌的领袖。气候原因,内部不睦,抵御者不屈不挠,遂使上帝之鞭止步印度北部山麓。
第六章丝路商队里面主要罗列了不同商队的旅行者对中亚城市的描述。马可波罗、志费尼、伊本·白图泰、长春真人、巴布尔、雅库特等人对花剌子模、撒马尔罕、布哈拉、基什、梅尔夫、喀什噶尔—莎车—和田等城市的异域风俗。
第七章里简单的描述了元朝以及蒙古四大汗国之间的不稳定与冲突,最后察合台汗国因陷入内讧而臣服于帖木儿麾下。蒙古人对中亚商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分崩离析中形成乌兹别克斯坦、莫卧儿、奥斯曼等帝国
本书也像大多数传统书籍一样,讲述了如此多的地方,居然没有附上一副当时当地的地图。可谓是一大缺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