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五卷 布衣常怀国忧 1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上世纪,洛云飞感觉祖国徘徊不前,或者进步缓慢像蜗牛,他常常不自觉地叹息。新世纪以来,看到祖国在加速顺着他预言的方向行进,他有感而发,写了一幅毛笔字“我沿着历史的轨迹思索,历史顺着我的目光流淌”贴在了办公室的墙上,遭到了霍阳等人的奚落。
智虑不离甑釜的霍阳不仅不理解他这句话,当他看到洛云飞结婚生孩子,家门前自行车乌压压好大一片,场面上朋友如云,他也觉得很奇怪,这么老实无能的人,咋有这么多朋友呢?但是如他这般精明,精细到只剩了利益,谁还真心与他交朋友?偏偏像洛云飞这样的“半傻瓜”才容得下天地人,才有这许多生活中的朋友和学术朋友。
他老婆是幼儿园教师,她没有像胡萍那样说喜欢文化水平高的,也没有感觉他多么无能,她只是把实在理解为忠诚。所以,她和他的婚姻还是温馨平和,现在他们的儿子上高中了,儿子一直很优秀,不用家长操心。只是学校的量化排名也很使他不悦,就如他的学生肖承均对初中学校不满,他大学的于老师对于教育体制不满一样。虽然他明哲保身,性格的棱角思想的锋芒还是会被校长察觉,校长作为支部书记一直不接纳他入党,他的入党申请已经递交了三年了。
洛云飞正在筹备出书的事,现在他的书稿,还有一个社会办学的章节,需要调查研究,然后可以送审出版社了。在那次爱情打击后,他放弃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想法,他的性格决定了虽然不能像朱友剑那样在社科前沿冲锋陷阵,倒是可以研究中国教育的得失,揭开中国教育的弊端,论证中国教育的方向。他和肖承均一样,都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他们崇尚大智若愚,并且都认为无用乃大用,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就是国家级的大丈夫。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他知道社会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教育应该如何走出困境。但在社会这方面他不做评价,而对于中国教育他已经是十分奋勇了。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教育论文,针砭教育时弊,知无不言。他的思考和劳动,终于集结成了一部专著。有关义务教育与社会办学的关系,为慎重起见,他还想调查一下,然后形成文字,再交给出版社出版,于是,他开始在业余时间随机采访,明访暗访,调查研究。
他与他的大学老师于教授一样,认为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与其说是加快改革,不如说都是无聊折腾。权力在教育领域中为所欲为,大学在目标管理下,学者沦为课题和职称的奴隶,学生沦为考试和学历的工具。高中和初中教师的所谓量化排名更是荒诞不经。过去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很多知识分子都人格分裂了,一面是说着安贫乐道,一面是谋食不谋道,这不是乡愿么?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
已经是副院长的于教授,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本科教学评估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在连任第二年副院长,他很快向学校辞职,急流勇退,拒绝同流合污,不失为真正的英雄。
当代教育家钱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