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两肉眼怎么辨别
专家提示,别看银锭是一种古代货币,但是其存世量并不多。1933年,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加上大量白银外流,因此银锭在市场上总存世量较少。另外,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清代最小的散银也达百元左右。

银锭的铸造工艺,是银锭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必要从技术层面对铸造过程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探索。古人对银锭铸造工艺研究极少,所以,各类史料典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记述;近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由于受研究条件的制约,在为数不多的谈到银锭铸造工艺的论著中主要都是一些推测之辞,缺乏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支撑。
中国古代银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经济、赋税乃至社会的缩影。随着近年来相关书籍和文字介绍的增多,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古代银锭终于逐步引起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和热情,促成了这一板块市场价格的一涨再涨。但也不是随便什么银锭都会迅速地升值,那么,哪些银锭更有收藏价值呢?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
官铸银锭除了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 等不同规格外,尚有各地铸造的官银。其范围包括直隶省(含北京、天 津和河北省等地区)、山西省、东三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和新疆省等。由于成色不同,各种银锭的价值也有高有低。甲地通用的宝银,到乙地需贴水后才能通用。各地虽有多种银锭,但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地方逐渐选择一两种宝银作为当地通用的标准银两。

唐代银锭形制的风格,为典型的宋代早期造型。银锭正面有“宋朝银锭,一百 两”字样。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应是宋代皇 家及官府之用。银锭两头呈七十五度向外斜 出,折翘起形状如船形,造型相当的精美,可谓是稳重秀丽又端庄。底部气孔口小洞大,深浅大 小不一,孔内圆润光亮、有层次感。流传千年品相依然完整,堪称是难得一见的佳品。
私银大多是在公估银的基础上铸造,成色并非没有保证,反而比官锭铸造严格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当时商家多“信义”保证,而官锭多用于漕运、赋税、军费开支,与民众生活关系不大。私银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 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牌坊锭表现比较突出,因其外形类似牌坊,又因其银成色足,可以信赖,故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