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原创散文《 情溢泼水节》

订阅

情溢泼水节

我们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时候,正巧赶上了这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据陪同我们来的云南省作协的佤族作家聂勒介绍:泼水节是傣、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

年年有个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

这是傣族地方的古规。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互相泼水,表示亲爱和敬重。这不是因为天气太热,也不是要扑灭灰尘。究竟为的什么呢?得从头讲起:

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残暴的魔王,他的法术神妙,本领高强,水淹不死,火烧不亡,弓、剑、刀、矛也休想把他刺伤。他独霸一方,要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万分猖狂。他常常出外抢掠金银财宝、奴隶和美女,人人受到祸害,可谁也不敢违抗。

他已经抢来了十一个妻子,一个比一个长得好看。可是他的妻子们都恨死了他,想把这万恶的魔王除掉,但又没有办法。后来,他又抢来一个姑娘,做他的第十二个妻子。这个姑娘不但人长得特别漂亮,而且还非常聪明善良。因此,魔王特别喜欢她。她心里虽然同样痛恨着魔王,表面却不露声色,反而与他十分相好。

一天夜里,她趁魔王高兴的时候,试探着问他:“大王听说你本事大极了,水火刀剑一样也不能损伤,永远活在世上,多么幸福,多么好啊!”

“可是我也有短处呢!”魔王听了姑娘的甜言蜜语,高兴得忘乎所以,无意中露出了这一句话。

“你有这么大的本事,还怕什么呢?”姑娘抓住时机,进一步试探。

“这——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不准说出去呀!”魔王贴着她的耳朵,悄悄地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办法能弄死我,就是拔下我的一根头发,勒我的脖子。”

姑娘心里暗暗欢喜,但还不十分相信。不久,魔王渐渐睡熟了,她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试着往他脖子上一勒,魔王的头立刻便咕噜噜地滚下床去了。魔王就这样死了。

魔王抢来的十一个妻子和老百姓们,听说魔王死了,人人高兴得不得了——从此,不再受他的糟踏和迫害,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了。

十二个妻子想把魔王的头用火烧掉,但是火一触着头皮便到处飞起烈焰;她们又把它埋在地下,不料地面上却发出极其难闻的臭味;她们再把它抛到河里,河水马上滚沸成灾。不管怎么做都会造成世间的灾难,于是十二个妻子只好轮流着把魔王的头抱在自己的怀里,这样虽然自己受一点苦,但世间就不会有灾难了。她们每天轮换一次,轮换时用水洗一次魔王的头。

傣族人民为了感谢这十二个姑娘除掉了世间的祸害,为了对她们表示敬意,就帮着他们泼水。因为天上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年,就选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给她们泼一次水。这一天后来就成为泼水节了,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聂勒介绍说,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只见人们采来五颜六色的鲜花和青翠碧绿的树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只听鼓乐轰然奏响起来,一阵阵大呼小叫般的欢笑声弥散开来,只一刹那间,西双版纳四月倾泻不尽、辉煌灿烂的阳光下,犹如千万支喷泉在迸射银珠,无数道水花翻飞着闪烁出点点光斑。笑声串串的欢腾海洋里,汉子和小伙们提着沉甸甸的水桶,袅娜多姿的姑娘们端着脸盆,四处乱窜的娃崽们手中擎着一喷丈多远的竹筒水枪,老人们则多端碗拿钵,纷纷泼往路人们的脑壳上脸颊上和身上。手中泼尽了水或是无水的人们,惊叫嘻哈地四处乱逃乱钻,手中有水的人们则笑吟吟地寻找着目标一路进攻。那些容貌美丽、花枝招展的姑娘,用巴掌、用随身携带的花伞遮挡着随时随地可从任何方向泼过来的水花水点水浪。嬉笑哄笑大笑畅快淋漓的笑顿时淹没了起先那“咚——哐当,咚——哐当”的鋩锣和象脚鼓声。

排空的水浪下是借泼水嬉戏、奔跑追逐的青年男女,哗哗的泼水声里传出一片片欢笑和惊呼,一阵阵水花拨动着缕缕情丝,到处是你来我往、你攻我退的人流,到处是围攻笑骂、水花水珠四散迸溅的人堆,到处是欢声笑语老少男妇喜吟吟水淋淋的脸庞。就这样,一浪又一浪,把节日里的欢乐吉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也被这热闹的场景所感染,捡起了不知是哪位姑娘逃窜时失落的脸盆,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泼耍嬉戏的人群。我和众人一同放声大笑,我和陌生的、似曾相识的人们一齐互相指点取笑对方湿透了的衣裳,我和一帮小伙子四处乱窜寻找水源补充“弹药”,我为被几个傣族姑娘泼得浑身水流如注发出阵阵大笑。我在这里乐,在这里欢,忘记了一切忧郁和苦闷,我要在笑声和象征洗净污秽腐臭的水花中祈求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地老百姓认为,泼水节里的水,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的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了鲜艳的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鋩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明快,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嗬,玉腊嗬”的歌声结尾。也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我们还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观看了划龙船比赛。只见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名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优胜者还要来到主席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入夜,只见各村寨上空弧光闪闪,烈焰腾腾,金灿灿,亮晶晶,红似火,白如雪,黄似金,那是一股股珍珠的喷泉?是一阵阵琥珀的急雨?还是一颗颗水晶的流星?原来这是傣族人民正在燃放高升。他们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塔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目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将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好难忘的泼水节啊!

身到蓬莱即是仙

2009年5月9日上午,我们平顶山市文联采风团一行8人,在市文联副主席岳书敏带领下,游了堪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玉阁并肩媲美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

我们先从八仙渡景区乘船出岛,放舟蓬莱阁下,我们的船头在渤海,船尾在黄海。但见沧波浩荡,紫石峻嶒,画楼屹立,白云悠悠。正如明代诗人徐梦麟在《秋夜泛舟蓬莱阁下》所写的那样:

宦况潇萧发自华,

几从仙侣泛浮槎。

阁临穷海天疑半,

席近寒潮月未斜。

帆影乱惊三岛雁,

砧声遥落万山笳。

年来卧鼓鲸波静,

倚剑挑灯逸兴赊。

蓬莱阁景区是一大片古建筑物,疏密得当地散布于丹崖山上,依山傍水,得天独厚。

位于小海西侧的“人间蓬莱坊”是蓬莱阁景区的正门,也是蓬莱阁景区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景点。名校与名家联手打造,古典和现代时空交错,人间与仙境咫尺天涯,这别开生面的景致令人留连忘返。

这“人间蓬莱坊”由清华大学古建筑设计院设计,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单檐彩绘牌坊,高7米,宽12米,进深2.5米,两侧立柱分别有两幅楹联,内柱是由书画名家刘海粟所题:“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此联中隐隐点到了蓬莱阁与丹崖山唇齿相依的关系;外柱是由书法家费新我所题:“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而这联则让人充满期待,因为跨过这道牌坊,琼楼仙阁就在眼前,凭借你的眼睛和想象,就可以飞越碧海蓝天,悠悠然赴神仙洞府之盛会。

“人间蓬莱”四字匾额,是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手迹。据我们的导游小谭介绍,这是后人摘自他的“遗过子尺牍”(该原件现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的两句诗:“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吃。”趁尚在人间,想喝酒就赶紧喝,蓬莱是神仙所居,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可就没有酒喝了,坡翁的风趣可窥一斑。后人有诗颂曰:“游客到此须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就是依这一典故而作。

而在感德碑亭东北处,又有一座“丹崖仙境坊”,与“人间蓬莱坊”互相呼应,相映成趣。此牌坊据说原为木结构,名为“丹崖胜境坊”,后埙毁。1981年,依原貌恢复,同样为四柱三间单檐彩绘木石结构牌坊,高6米,宽12米,进深3米,是典型的清代风格。但匾额名称改为“丹崖仙境”,它是由董必武在1964年登临蓬莱阁时特为书写的。由“丹崖胜境”改为“丹崖仙境”,这一个字改得妙。三山五岳、大江南北,可称做“胜境”的地方所在多是,而堪称“仙境”的少而又少;况且“胜境”二字太过平凡,难以突出表现蓬莱阁的神仙文化的特色。

更妙的是,“人间蓬莱坊”与“丹崖仙境坊”这两座牌坊一前一后,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将整个蓬莱阁景区串为一体。恰如一篇好文章,开篇有预先埋下的伏笔,于看似不经意得峰回路转,照应前文。又如一首曼妙的乐曲,借海风天籁,一咏三叹,一唱一和,动人心魄。

蓬莱阁在山东省蓬莱市区北海滨的丹崖山顶,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素称“仙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初,有弥陀寺、龙王宫、子孙殿、开后宫、蓬莱阁、避风亭、苏公祠、普照楼、观澜亭、卧碑亭、澄碧轩、宾日楼、吕祖殿、三清殿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组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占地约3.3万平方米。蓬莱阁主阁位于丹崖山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该建筑群中散布着历代石刻100多方,其中著名的有清代铁保的“蓬莱阁”字匾、宋代苏轼的卧碑、陈抟“福”字和“寿”字碑、汉墓门刻石、“碧海清风”、“碧海丹心”、“观海市诗”刻石等。

早年曾读过大散文家杨朔的《海市》,今天慕名来观蓬莱阁。据小谭介绍,海市蜃楼奇观曾在1988年和2005年各出现过一次。

如果没有海市蜃楼,就没有蓬莱,更没有蓬莱阁。海市蜃楼是蓬莱阁的灵魂,是它的神秘造就了一代名楼。

《史记·天官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像其山川人民所聚积。”而晋人伏琛的《三齐略记》则给海市下定义:“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

2004年初各种媒体竞相报道,沿海一带发生大规模海市,最奇妙的是,海市里居然出现了蓬莱阁!据说纤毫毕现,甚至于能看到阁里建筑物的细节,真是不可思议。

我这次到蓬莱,虽没有亲眼目睹海市蜃楼奇观,却花上6元钱在蓬莱阁下的一个录像厅看了一段录像:只见海天相连处,海上立起一片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上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高楼、烟囱、灯光、人流,影影绰绰的,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又过了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天青海碧,正如苏东坡诗云:

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

岂有贝阙藏珠宫?

看完海市蜃楼的录像,我与同行的市文联副主席岳书敏以及王玲、魏萍、禹红波、李旭敏、任建伟、赵小永一起来到了蓬莱阁主楼,这是一座两层木结构建筑,气度不凡。正门上方悬挂着“蓬莱阁”巨匾,这三个刚劲有力、形态饱满的字是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于“喜庆九年甲子七月之吉”。

第二层比第一层略小,亦是四面回廊环绕,木珊格栏杆,北、东、西侧有木屏风,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在北面开有窗户,可供游客“开轩面沧海,把酒话蓬莱”。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宋代赵掠的《登蓬莱阁》顿时涌上心头:

山巅危构倚蓬莱,

水阔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

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座上游观远,

逾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

杭州东去亦楼台。

杭州钱塘潮是一绝,但海景却要算蓬莱阁的出色。

西壁悬挂着1964年董必武的题诗:

来游此地恰当时,

海国秋风暑气吹。

没有仙人有仙境,

蓬莱阁上好题诗。

室内另一个主题就是八仙的传说。梁柱的彩绘,除了“蓬莱十大景”、“风竹图”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数“八仙图”,而室内摆设着八仙桌、八仙椅,中间则是“八仙醉酒”组塑,生动再现了当年八仙过海时的情景。正如越南友人黄文欢所题写的那样:“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今登蓬莱阁,八仙虽已不见影踪,但风景依然美妙,令人留连忘返,如醉如仙……

下山时,下了一场雨,雨中的蓬莱阁,时隐时现,如诗如画,望着这仙山琼阁,我似乎也成了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