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 岁 钱 杜德成
压 岁 钱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收压岁钱了!
除夕之夜,乒乒乓乓的鞭炮声中,一家人围在火盆边,熬年(守岁)聊天。临近深夜,守岁进入高潮,奶奶代表爷爷,父亲代表母亲,伯母代表伯父,还有没出嫁的姑姑,连仅仅大我六岁的叔叔(他也还是一个孩子,可在我面前要表现出长辈的风范),都分别给我一个红纸包,还分别讲几句祝福和希望的话,虽然都只有两、三毛钱(不过那时候一个农民全劳动力一天的工值也才两三毛钱),但是别提这时候我心里有多高兴!
别人家里,一般发完压岁钱就陆陆续续睡觉了,我们家还有重头戏在后头。通常奶奶和父亲唱主角。奶奶讲的基本上是年的过法儿,从年三十儿一直到正月十六,每天起止作息、言行举止、三餐食谱和祭祖上坟、拜年走亲、迎宾待客,还有宗族规矩、风俗要求、避讳禁忌等等。父亲则针对压岁钱讲故事,说理论,提要求——
压岁钱最早出在汉代,但是当时这种钱不是社会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戴玩赏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到了明清时期,过年时,有人将钱币(家乡土话“小铍钱儿”)用红绳串起来,给孩子作压岁钱,也叫“串钱”。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祟(sui)”的小妖,喜欢除夕夜出没各家各户,摸熟睡小孩子的脑门,被摸过头的孩子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啼哭,尔后发烧生病。有一大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疼爱,他们害怕祟把孩子吓哭,便在年三十晚上将包着的铜钱压在枕头边,以保孩子平安。夜里,祟正要用手摸孩子的头,突然枕旁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从此不敢再来侵扰。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仿效,除夕之夜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保障孩子平安过年,又因“祟”和“岁”同音,久而久之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虽然全国各地的名称说法和形式不一样(比如广东叫“利是”),但都是饱含着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疼爱、希冀和祝福。可最近几十年来,压岁钱也和其它乡风民俗一样变了味儿,有些往往不再是祝福,而成了父母和亲戚之间的人情往来。
(2021年2月6日 农历庚子年腊月二十五 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