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9年,终于亲手毁掉了儿子的专注力
常有父母问:孩子专注力到底该如何培养。其实,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如何去培养的问题。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如何不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一个小孩,生来原本就有符合他发展阶段的专注能力。但是,一些父母不懂,无意中就频繁干扰到了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最可叹的是,这一类父母明明比较关心和在意孩子的教育,看起来也一直都有陪伴孩子,结果孩子的专注力却被养废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案就藏在我们的养育细节里。
朋友A是个非常用心做妈妈的家长,随时随地都在准备着要“教育”孩子。
比如,儿子正在涂鸦。他要画一座城堡。
在A眼里,儿子画的那个城堡并不像城堡。这时,A就会忍不住提醒孩子:城堡是这样的吗?她还会亲自上阵,画给孩子:你看,你应该这样画才好呢。
整个幼儿园期间,学校里头布置任何手工作业,都是A全权代替完成。
她说:我也想让孩子自己去做呀,可孩子做得根本没法看呀。
也能理解。毕竟孩子的那个作品是要交到幼儿园老师那里去的。因此,A就难免担心孩子的作品不够好,令她无颜面。她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为人知的雄心,而且过于关心别人对自己孩子的看法。
等孩子读了小学,就更夸张了。
很长时间里,A都会帮她儿子制定学习时间表。那个表排得要多精细,有多精细。从周一到周天,每天都有事情要做。具体几点到几点学什么,列得清清楚楚。
最夸张的是,这张时间表,一度还被妈妈群里争相拿来膜拜和学习。
然而,如今A的儿子9岁了。A当初为他精心制作的时间表,俨然彻底失败了。
这个孩子现在小学四年级在读,完全无法自主学习,专注力尤其差。
A崩溃地说,为什么我辛辛苦苦陪了他9年,却怎么把他硬生生养废了?
孩子的专注力问题早就已经存在了。
当孩子正在从事一项活动时,袖手旁观是最明智的做法。父母过多地介入、占据了原本属于孩子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说,属于一种极大的越界和不信任。那意思是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到,你根本管不好你自己的时间,搞不定你自己的事情。
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会始终处于无力且焦躁的状态。而一个焦躁的孩子是不可能有专注力的。只有内心安宁的小孩,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里去。
当然,孩子的专注力不只是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被损伤的。一些看起来跟学习毫不相关的事,其实也在悄悄伤害孩子的专注力。
记得一个家长问过我说:我家孩子注意力不行,经常书看不到2分钟就开始摆积木,可积木也玩不了几分钟又开始玩电动车,电动车玩几下又去玩其他玩具了。平均花在一个玩具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
细聊发现,都是玩具太多惹得祸。
妈妈自己的童年极度匮乏,因此特别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只要看到喜欢的玩具,或者听别人说好玩的玩具,就给孩子买回来。加上妈妈没有给孩子建立玩玩具的规矩,如“一次只拿出一件玩具,玩好了再放回去”,导致客厅里到处都堆着玩具。而当孩子在同一时间面对这么多玩具的时候,注意力自然很难集中。
为什么玩具少孩子才会更专注?
因为这样孩子才会动脑筋,想尽办法要玩出更多的花样来,小脑袋瓜也会越玩越聪明。
除此之外,也会让孩子对手上的玩具有更强的控制感,而伴随控制感的加强而来的,就是自信和幸福感。
那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孩子玩玩具不专注没关系,以后学习能专注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
专注的能力是会迁徙的。不专注的能力同样也会。这也是为何,很多育儿专家会建议给孩子玩具最好一次只给一个,不能给多了。
身边一位家长也跟我反应过她女儿做什么事都毛手毛脚的,一点耐性和专注的能力都没有。这里姑且称这个家长为小C。
后来我偶然间发现,小C很爱干一件事,那就是记录女儿的点滴成长。
如今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社交媒体又如此发达,很多父母都喜欢逮着自己娃各种拍照、录像。小C对这件事格外上心。
“这是我给女儿的宝贵礼物,等她长大了回头看,一定特别美好。”
初衷当然是好的,实操起来问题也是大大的。
某次聚会,小C的女儿跟我家姑娘依偎在一起,看一本书,那场景特别可爱。大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小C的女儿突然抬起头,冲我们说:拍一张照片吧。
她才5岁多。本不该意识到这一刻需要被纪录。她本该全然沉浸在跟小伙伴的阅读中,可她并没有。
心理学研究对此也有发现:
刻意记录孩子的行为,会使孩子经常受到自我聚焦的刺激。
适度的自我意识是健康的,但过量就会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导致孩子过度虚荣,无法脚踏实地投入到游戏和学习中,专注力自然很难好起来。
上述两个例子,背后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这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提醒着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不要过多地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尽量减少打扰,是我们对孩子专注力的最佳呵护。
除了孩子从事自主活动的时候,父母减少干扰以外,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减少那些低质量的“虚假陪伴”,因为这种虚假陪伴同样可能损伤孩子的专注力。
举个例子。
很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亲子共读了。因为在各大媒体和育儿专家的科普下,我们都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父母陪读时不注意自己的一些行为细节,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就看过不少这样的场面:看起来大人是在陪孩子读书,孩子低头翻书的那一小会儿,大人就赶紧打开手机瞄一眼。
再或者,正读到兴头上,一条短信来了马上看一下,再或者接个电话,等等。这些小动作看起来只是父母暂停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它也同时中断了孩子的专注力过程。
这样的陪伴,还不如不陪。
很多育儿文章都会强调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伴的意义不止在于能够跟孩子建立起优质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安全感建构,同时也跟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息息相关。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专心陪伴孩子真的很难呀。
其实,并不需要太强迫自己。当你有事要处理,那么就处理完事情再陪娃好了。但是,最好每天都能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哪怕只有十分钟,你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爬,跟孩子一起翻滚。你也可以把孩子举起来假装是飞机起飞,这些身体接触类的游戏都很好。
你也可以跟孩子下棋、打球,玩一些规则类的游戏。
你也可以拿一个汽车,跟孩子比看谁跑得远,这是挑战类的游戏。
当然,还有一些甚至看起来不像是游戏的游戏,比如,只是你跟孩子睡前一起刷牙、漱口、擦脸。我给你手上抹点香香,然后你给我鼻子上抹一点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看手机,不处理工作,不接电话和回复短信。
就是陪孩子。
你的眼神是跟着孩子的。孩子的每句话你是立刻回应的。你不敷衍孩子,脑子里想的也都是孩子的事情。
这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也是高专注力的示范。
总结一下。
要想呵护好孩子的专注力,主要就两点:
第一,是少打扰。
当外界干扰太多,要求太多,很容易让孩子任何一件事都做不好,孩子的学习效率、专注力、主动性、深度思考力也都会连带受到伤害。
相反,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时候,就单纯只投入到一件事里,一段时间内,也只有一个目标,表面上看收获的少,但每一点的进步都将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专心陪伴。
在孩子想要依赖我们、跟我们互动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陪他们专心、尽兴地游戏。哪怕只是一些看起来无聊、无用的游戏,都没关系,因为专注力就是专注力,不分“有用、无用”。
说起来,我见过太多父母为自己孩子的专注力忧心。可事实上,这些父母多半自己的专注力也存在问题。
这些成年人极少能够安安静静地花小半天时间把一本书看完。
似乎总是忙忙碌碌,到处奔波,没有一个停下来和自己相处的时候。
心是浮的,人是躁的。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怎么能拥有沉静和专注的氛围呢?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父母们与其一直想着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如想想,如何找到自己生活的笃定感和从容。
我们先学会减少内在的焦虑,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然后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才会是真正的滋养,而不是对彼此的煎熬。
PS:
脑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专注力发展是相当漫长的,直到25岁左右才发展完成。
这也意味着,假如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专注力问题,绝对不是就此“废掉”了。不妨试试从亲子关系和陪伴入手吧。
专注力能被你“培养”得短,也能被你“呵护”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