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44:秦汉以来的政治演变

“封建社会”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皇帝专制的历史时期,应该从秦始皇的时代算起,一直到辛亥革命为止。字面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则只能算周朝一代。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封给诸侯一块领地,让他建立一个诸侯国。一个家族或是一个集团就可以此种形势分裂天下而掌控之。这种封建体制是周武王的创造,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就将之打破了。秦始皇建立的政治体制,完全与封建制相反,其核心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以后的历朝历代虽然也有封建诸王的做法,但到最后还是回归到加强中央集权的路上来。从中央集权再进一步就是皇帝独裁,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旋律。

汉初自以为是矫秦之弊,大树宗室诸藩,结果到了文帝时就发现藩镇实是祸根。待到景帝扫平了吴楚之乱,秦始皇传下来的这个中央集权的体制才算真正的稳固了。在此之后,汉朝又有相权牵制皇权的问题。宰相这个职位就是先秦时候诸侯家中的冢宰,冢宰主管诸侯的家事,皇帝家天下了,宰相也就主管天下的内政。所谓的相权,就是秦汉的政府以宰相为首,宰相执掌自己的官署,总理天下行政。地方上的呈文向上传到宰相,中央的政令下发到地方,亦以宰相的签署为有效。换言之,如果宰相不理皇帝,自行处理天下政务,制度上并没有限制他的地方。不过皇帝要限制宰相,方法正多。首先皇帝有立法权,宰相却无。宰相只能依成法处理天下的常务,若要变旧法、行新政就非得有皇帝的诏书不可。其次皇帝有人事之权,天下所有官吏,也包括宰相,皇帝都可以随意任免。宰相对政府高官,只能廷推,却无权任用。最后皇帝有兵权,宰相虽总理天下行政,却不预兵事。这样看,说相权能制衡皇权,实在是言过其实了。不过汉初宰相的权势确实非常大。皇帝虽然有无限的权力,但他只能决策谋划,发布诏令,真正办事还要靠一级一级的政府去执行。宰相既然是政府的首领,多少总能对皇帝产生一点反作用力。

作为皇帝,他以天下为私家,将偌大的天下,若许的家事都交给宰相,难免会不放心。而皇帝要问事,天下事呈递到他眼下皆须经过宰相,他自己的意思要发挥下去也须经过宰相,这个形势当然是不太好的。所以汉武帝在位时就提升了尚书的职权。尚书本来是宫中的微职,跟尚膳、尚衣一样,是仆役性质的职位。不过尚书司笔墨之事,须要用有良好教育的士人,而不能用太监。汉武帝提升尚书的职权,使其有发布政令的功能,这样皇帝的意思就能避开宰相和政府,直接下达到地方。汉武帝用尚书不过处理非常机要之务,政府常务仍委宰相。汉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身份主政,怕宰相掣肘自己,只用衰老无能者为相,而政令皆从尚书出,如此尚书之权遂渐广。到东汉光武帝时,干脆将尚书一个职位扩充为一个官署,名曰“尚书台”,专司以前尚书之责。这个时候的宰相,其官名是“司空”,虽然职衔还在,但其事权全为尚书台所架空。然而这样一来,尚书台的首领“尚书令”总理天下政务,就又成了新宰相。

汉末三国时,曹操自己当了宰相,就废掉尚书台,使行政归于自己属下的秘书监。曹丕篡汉后,就不再设相职,而恢复尚书台的职能,同时改秘书监为中书省,使其分尚书台之权。这个形势和汉武帝时相似,尚书台总理天下常务,中书处理军务机要。“侍中”本来是汉代朝官的加衔,有虚誉而无实权,入晋以后又围绕着侍中建立了“侍中寺”,其职能与中书几乎一模一样。这个形势就是皇帝不能每事躬亲,乃不得不授权于宰相。宰相行权在外,皇帝多不放心,于是授权给亲近自己的尚书以钳制宰相。待到尚书权力渐增,皇帝又不放心,遂又用更亲近自己的中书分尚书之权。依此循环又有侍中寺。到了南朝时,尚书、中书、侍中三者就演变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同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尚书省主行政,中书、门下主政令,这样原本握于宰相一人的政府权力就一分为三。三省又各有主、副长官,则事权一分再分,皇帝掌控起来当然就容易了。

隋朝总结前代官制,制定了三省六部制,唐代则将其完善。中书省掌起草政令,门下省掌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四司,共二十四司总理全国行政。中书省和门下省其实是一个机构,他们共同负责将政令颁布出来,所以两省长官中书令和侍中就是前代的宰相。事实上中书令和侍中平时就在一起办公,他们议政的地方名为“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改称“中书门下”。这个时候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仆射位在两省宰相之下,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才有资格参加政事堂议事。这样中书门下的官员共同负担前代宰相的权责,他们互不隶属,又同时直接向皇帝负责,实际就是一个内阁,皇帝担任的就是“总统”的角色。秦汉以来的皇帝想方设法削弱相权,避免自己被架空,其结果就是将一人担任的宰相分裂为多人组成的内阁。内阁人多,心力不齐,皇帝有制衡之重,这样地位自然稳固多了。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千年官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度

    引言 中国历史五千年,这其中诞生出许多的政治制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制度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这依然无法磨灭,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意义!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有一种官吏制度,从秦汉起 ...

  • 历史复习(2021年4月1日)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

  • 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究竟是多大的官?为何会人人怕他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负责制定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工刑兵六部,负责政令的具体实施.武周时期,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莺台,也称鸾台.所以这个官名也可 ...

  • 简单中国史:⑩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演变(上)

    春秋及于战国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变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奠基的时期,此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迁变对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春秋至战国的种种社会变迁,其原动力即是人口的增长和农 ...

  • 简单中国史:⑪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演变(下)

    在春秋时代之前,社会上大约分为这样几个阶层.最上层的是领主贵族,包括一个公室及其下的很多分支,这些人平时做"官",战时从军.居于中层的是一般平民,即所谓"国人" ...

  • 简单中国史:①中国人起源时的情况

    关于人类的起源,现代比较流行的是单地起源说,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古人种在东非的一支发展为"智人",也就是现在所有人类的祖先.大约在距今5.6万年时,智人开始从东非向外界迁徙.这个 ...

  • 简单中国史:②中国古代史早期的情况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向上追溯最远就是其远古的神话和传说,神话传说虽然不能确信,但其中到底留有一些真实历史的线索.此事好比一个人虽然无法说清自己极幼小时的事,但在他的记忆中却留有那些事的影子.中国古代 ...

  • 简单中国史:③夏代的情况

    古籍中说尧传舜.舜传禹,皆是以德禅位,所谓"官天下",恐怕并非如此.尧.舜能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所依赖的是其氏族的力量,一旦氏族力量有所消长,氏族首领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也跟着有所升降 ...

  • 简单中国史:④殷代的情况

    早在清末的时候,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就有农民从田地中挖掘出带字的甲骨片,这种甲骨文字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从其中就考证出小屯其地就是古籍中所谓的"殷墟".到了1928年,中国学界始对殷 ...

  • 简单中国史:⑤西周的情况

    <史记·殷本纪>载殷代几经兴衰,后来传到武乙,就是纣的曾祖.武乙也是个暴君,<史记>载他"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事实大概并非如此,殷君的领地在河南东 ...

  • 简单中国史:⑥东周的情况

    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史记>所载,但是并不可信,关于褒姒的身世,<史记>的记载也颇为传奇,也不可信.但是褒姒其人或许有,周幽王因宠爱偏室而引起宫廷动乱的事也颇合于 ...

  • 简单中国史:⑦春秋初期的情况

    天子是古代国家的政治重心,也是封建法理的代表和维护者,现在天子丧失了威望和力量,自然要造成政治失衡,封建法理也失其作用.在诸国分立的政治环境中,失去了法理的约束,祸乱自然要接踵而至了.东周政治失序的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