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慈安之死

清宫八大迷案  慈安之死独家揭秘慈安太后的一生精品奉献

“文宗孝慈安皇太后画像”

清朝八大迷案:『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珍妃之死清宫八大迷案:【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阿鲁特氏之死背景

在历朝历代当中,总是有皇家贵族为了政权的争夺而彼此厮杀,就如同电视剧当中所写,两个剑客在一起比试的时候,总会有人死于另外一个人的刀剑之下。要么两败俱伤,要么总会有一个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可是在历史当中却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物,成了政治争权的牺牲品,尽管他心地善良,并且并没有意愿想要去争夺皇家政权,可是他依然死在了由于皇家政权争夺之下。这个可怜的女性就是慈安太后,那么她到底被怎样的阴谋所害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这个可怜太后的事情。慈安这一生沿着两条道路走得平稳、走得洒脱。在第一条路上,她贞淑贤良,深得丈夫的宠爱与信任,她豁达宽容,赢得百官的尊重和敬意;第二条路上,她大智若愚,她明白自己的历史定位,将朝政交给更精于此的慈禧。她决断果敢,“诛杀安德海”“邀西宫同住”,努力维护政局的安稳。慈安是咸丰的第二任皇后,比皇上小6岁,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性格温柔贤淑。在1852年的时候,和慈禧一起成为秀女进入宫中。那个时候的慈安才只有16岁,一进宫就成贞嫔,备受咸丰帝的喜爱,一个月后就成为贵妃,仅仅半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慈安以这么快的速度就成为了一代皇后。这说明她不仅才貌过人,也深懂后宫的为人处世。照片之谜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自从清朝1840年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之后,腐朽的清王朝就开始从对洋人的不屑,逐渐转变为自卑了。而因为当时照相技术的稀缺,一般家庭是没有能力去拍摄一张昂贵的照片的。而这对于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都不算什么问题。慈禧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有和格格宫女的合影,也有自己的独照。而且慈禧的照片选材还非常广泛,无论是艺术照还是生活照,都情景再现了当时慈禧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而令人好奇的是,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为什么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张留世的照片呢?很多人说到这个问题,都会说那是因为照相术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要知道早在1863年,当时还不是醇亲王的奕譞,就已经拍摄了一张操练士兵后的照片,当时的奕譞年仅23岁。而慈安要到18年后在暴毙身亡,在这18年的时间里,足够慈安去拍摄一张雍容华贵的照片了。但现实是这18年的时间,慈安确实没有一张照片存世。这是因为作为咸丰皇帝的妻子,同治皇帝的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一生都母仪天下,肯定有过照片,不过被慈禧太后全部毁掉了,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有着刻骨的仇恨。

慈安太后的一生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帝小6岁,初入宫侍咸丰帝潜邸,咸丰二年(1852年)受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16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简称慈安,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五年中间,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内忧,使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长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1年荣宠不衰? 慈安太后可是镶黄旗出身,而钮祜禄氏也是当时满洲的八大姓之一,纵使慈安太后的父亲只是一个正四品官,但是慈安太后的家族却不得不说是非常厉害的呢,而之所以说慈安太后出身高贵,也正是因为慈安太后的祖上也就是清初的时候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的第三个儿子,因此他们的家族也算是一位元妃和六位皇后因此再加上一位皇贵妃,两位贵妃和其他嫔妃的情况下,整个家族都是充满荣光的,慈安太后所通过联姻,她的父亲并不是特别的享受到了许多好处,但不得不说,慈安太后是非常的优秀的。

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数不胜数,善始善终者简直凤毛麟角,而慈安却能一直以皇后、皇太后的尊贵身份走到最后。在人们的印象中,提起慈安,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慈禧,长期以来,慈安给人一种过于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其实,她是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物,可惜正当盛年就突兀离世,她的死对清王朝的影响是致命的,倘若不是慈安早丧,也许晚清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面孔。今天,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画像,可以让我们看到慈安当年的风采。这两幅是慈安年轻时的画像,这一幅反映出她中年时期的面貌,这幅朝服像让人们看到慈安母仪天下的富丽华贵。欣赏着这些画像,人们不禁疑惑,年仅16岁的慈安,到底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能够在数月之内连获晋升,荣登上皇后宝座的?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撬开了“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王朝急转直下,从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变成了西方列强案板上的鱼肉。历史风云变幻,摇摇欲坠、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却在一个醉心权力的女人手中沦为布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苟延残喘半个世纪。“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妇孺皆知,但却极少有人知晓在那帘帐之后,还有一个与慈禧共同执政的女人。甚至可以说,这个女子才是当时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咸丰二年(1852)二月,曾在咸丰帝作为皇子时就“事文宗潜邸”的钮祜禄氏被册封为贞嫔。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为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此人在整个满清历史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花在她身上的笔墨寥寥。但她的晋升之路之稳之快却是任何一个后妃无法比拟的:二月封贞嫔、五月进贵妃、六月便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她就是——孝贞慈安裕庆和教仪天佑圣显皇后。而她更为后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的东宫太后,同治皇帝亲封的母后皇太后——慈安。先来看慈安对后宫的管理。被册封为皇后时,慈安年仅16岁,但您可别小看了这位年轻的皇后,在美女如云的后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皇帝身边,她凭借自己超凡的人品和管理能力,成功地处理与妃嫔的关系,有效地维护和皇帝的夫妻感情。

咸丰皇帝即位后,国家内忧外患,作为一国之君,他内心无比忧闷,情绪上喜怒无常,有时候不免拿身边的妃嫔、太监、宫女等人出气。作为皇后的慈安,一方面理解皇帝内心的煎熬,不时以柔情软语加以宽解;另一方面对那些无辜受到处罚的人,她也想方设法好言安慰。史书记载,“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中宫,说的就是慈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皇帝眼见大好河山惨遭涂炭,自己又不能力挽狂澜,无奈之下写下“且乐道人”四个字,并让人悬挂在寝殿内。“且乐道人”传达出皇帝的自暴自弃,大臣和妃嫔们看到皇帝如此颓废,都心急如焚,却没有一个人敢去劝说。唯独慈安听说此事后,苦口婆心地劝说咸丰皇帝,命人把字幅取了下来。

咸丰皇帝心机深沉,连身边的心腹大臣都难窥一二,唯独对慈安特别信任。在弥留之际,咸丰皇帝把慈安召到身边,传授密旨一道,给她临机处置任何人,尤其是慈禧的最高权力。随后,他又交给慈安一枚“御赏”印,八位顾命大臣发布的任何政令,都要盖上“御赏”印才能有效。由此可见,在咸丰皇帝心里,慈安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暂时由懿贵妃掌管,咸丰皇帝“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顾命大臣拟旨后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御赏”、“同道堂”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的临终遗命,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关于政变的过程和结局,许多书里都有详尽记述,这里不再多说。我们更关心的是慈安太后在这场政变中所起的作用。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六王爷奕欣,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慈安太后除了凭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关系的秘诀。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对更胜慈禧太后一筹。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狡。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后,慈安和慈禧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一段时间后,大臣们逐渐发现,慈安优于德,她贤明宽厚,有着巨大威望和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慈禧优于才,她机智敏锐,大小政务都能从容处置。两宫太后各有所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在共同垂帘听政那段时期,政策还是比较英明的。史料记载,听政时,慈安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而且都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慈安深谋远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两宫太后的内部团结,是垂帘听政的基石。为此,她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在同治皇帝的抚养问题上,做出了周密的安排。按照清朝的规矩,妃嫔的儿子被选为皇太子,必须过继给皇后,交由皇后抚养。照这个规矩,年幼的同治帝应该由慈安来抚养照顾,而他的生母慈禧则无权抚养,甚至随便看一眼都不行。然而,慈安考虑到当时情况特殊,如果再照以前的老规矩办,难免会产生弊端。聪明的慈安,于是请慈禧和自己同居养心殿,共同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慈安的做法,固然破坏了宫中的规矩,而且暗存危机,很可能将来被慈禧和同治这对亲生母子排斥或驾空。就连慈禧也在意外和惊喜之余,疑惑地问慈安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慈安微微一笑,解释道:“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两个寡妇抚养一个孩子,如果不幸被奸人造谣离间、搬弄是非,国家大事就付之东流了。现在我们两宫太后同居一处,朝夕相处,坦诚相待,谗言自然也就杜绝了。”

听了慈安一席话,慈禧感动的同时,非常佩服慈安的胸怀气度和大局意识。此后,两宫太后同心同德,很快稳定了政局。她们倚重朝中的贤臣,启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优秀汉臣,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与政治人物慈禧比起来,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主意,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虽然起初并不十分在行,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

慈禧太后天长日久,总觉得低人一头,虽然共同垂帘听政,但万事还得慈安太后点头答应,才能定决。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禧和慈安同年入宫,之后因生下咸丰独子载淳而晋封为皇贵妃,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的慈安,加上皇子生母的身份使得慈禧争强好胜,甚至不满于后宫,期待步入前台处理朝政。在咸丰帝死后,慈禧母以子贵也被封为太后,和慈安太后并称为两宫太后。相对于性格温和的慈安,慈禧更显得胆大,在当上太后之后,两次进行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慈安的太后地位要高于慈禧,所以慈禧不得不尊重这个姐姐。在慈安处置安德海、儿子同治帝和慈安一条心且同治帝选皇后上慈禧可以说是基于自己所处的低下地位一直隐忍,在表面上装显出一幅姐妹情深的样子。史记上记载着的主要意思是慈安太后虽然任由慈禧去干涉军政上的事但也只放手让她去管一些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在真正的军政大事上还是由自己说了算。慈禧太后更不敢独自的处理每件大事也必须通过了慈安太后才能开始实施。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第一次的仇恨,来自一个太监之死,这个太监就是安德海,安德海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之后,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恭亲王奕欣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同治八年(1869),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慈禧太后许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初,安德海的两艘太平船沿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一路上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沿途一些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争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结,讨好安德海一伙。安德海趁机大敲竹杠,中饱私囊。七月二十日,太平船驶入山东境内,抵鲁北古城德州,安德海令船靠岸,说明天是他生日,要在船上庆寿,差人们就忙了起来。次日挂起了他从宫中带出来的龙袍,船舱中并排放两把太师椅,一把摆着龙袍和翡翠朝珠一挂,一把坐着安德海。船上娈男妙女都给他磕头拜寿。尔后,浓妆艳抹的女戏子给安德海演了“八音联欢”,十分热闹。运河两岸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河堤上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两道人墙。只见此船头插一面三角形、镶牙边的旗子,旗中绘有一太阳,太阳中间一只三足乌鸦。船两旁挂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另一面是“采办龙袍”,还有迎风招展的龙凤彩旗多面。安德海大开酒宴,过了有生以来最得意的一个生日。

大清律令,太监不可离宫三十公里,安德海离京,同治帝立即到长春宫绥寿殿去找慈安太后商量。慈安早知安德海的确是一大祸害,如不除掉后患无穷。但如何除掉他,确实费了一番心计:安德海离京期间,必有折子奏来,只要慈禧不知,事情就好办。于是慈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以慈禧近日身体欠佳为由,建议让皇帝看奏折,学习处理政事。慈禧也同意,就传懿旨:内奏处的黄匣子先送给皇帝,让皇帝每天下了书房到自己的翊坤宫看奏折。这样一来,就有了剪除安德海的良机。八月初五夜,丁宝桢亲审安德海。开始安德海傲然兀立,满不在乎不开口。丁便大声喝问:“安德海就是你吗?”安德海说:“丁宝桢,你连安老爷都不认得,做什么混账抚台?”这时,王心安伸手在安德海头上使劲一按,安德海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他才说是奉西太后懿旨出京。可地方既没见到明发上谕,安德海手中又没有奉准出京的勘合,当然丁宝桢不认可。安德海恼羞成怒,轻蔑地冷笑道:“丁大人,你想把我怎样?难道还要杀我不成?”丁宝桢厉声斥道:“你携带妇女,擅用龙凤旗,还有小旗子上那玩意儿;你一路招摇,惊扰地方,不要说是假冒钦差,就算果有其事,凌迟处死,亦不为过。”安德海这才软下来,求丁大人高抬贵手,放他一马。丁宝桢为稳妥起见,先把安德海等人押历城县,并马上修书一封奏明慈安太后,等候朝旨。慈安太后马上回复,旨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处,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钦此。”安德海的随从漏网后连夜跑回北京,后由李莲英将情况禀告了慈禧。所以,皇上的圣旨未到,慈禧太后的懿旨就先到了济南。内容一定要赦免安德海,如不遵照执行,便有欺君之罪。

慈禧得知安德海泰安被捉和他家被抄的消息后,非常生气,派人召见同治帝,痛骂一顿,她深知自己压不过慈安太后,希望慈安太后看在自己对她忠心一片,必然不会顾全自己的面子,放了安德海。慈安太后,亲谕丁宝桢马上杀死安了德海,并将安德海的尸体挂在城楼。慈禧痛心疾首,安德海跟了自己十多年了,并且与自己关系暧昧,但她考虑到安德海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活,最重要的是慈安太后原来不和自己一心,一山不能容二虎,此刻的慈禧太后,已经谋划只有害死慈安太后,自己才能独大为王。慈安太后更是非常干净利落的利用了巡抚丁宝桢的手除掉了慈禧身边的人。她的杀伐决断显示出自己身在高位高超的政治统治手腕。

慈安太后密切联合六王爷奕欣重用能人,“同治中兴”也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始人应该是恭亲王奕訢,因为他是最喜欢洋人文化的人,是他推荐这政策给慈安,然后慈安才举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乃是向洋人学习反封建的活动,制造战船。在同治年间,慈安才是真正的国母,才是最高统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须经过慈安同意后才能实行。没有个五、六千万是办不成的,六千万对于当时可是天价了,要想拿到这钱,除非是从国库里拿,想动国库银两必须经过权力最大的那个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这个权力开国库。慈禧太后只是一个配角,慈安太后在朝内重用奕欣、奕譞、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慈安太后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六王爷奕欣逐渐靠近慈安太后,疏远了慈禧。慈安虽直接过问政事,但慈安与恭亲王毕竟是一体,慈禧想要打击恭亲王,慈安一定会帮助恭亲王来反对自己。然而慈禧想要大权独揽,恭亲王是一定要打压住的,所以慈安成为了他打压恭亲王时遇到障碍,再加上以上几点原因,杀慈安太后动机已成。慈禧太后更加愤恨,没有慈安太后撑腰,六王爷奕欣也不敢对自己有所不敬,于是培养自己的党羽,千方百计为难慈安太后。

最后让慈禧太后最为不满的是同治帝的婚事,慈安太后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慈禧太后目前最大的隐患就是慈安太后,她想到了慈安太后以前有过晕厥的事,便计上心头。且根据记载,慈安的病至少发作过几次,一次是28岁,一次是34岁。慈禧太后找来太医,假意关心慈安太后,太医说:“东边的太后一直都气血不足,一生气就会晕厥,如果晕厥时间较长,会因休克而死。”慈禧太后听了,心中大喜,如果自己不出毒手,只是让她生气,她就会自己晕死。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医所开的各种药,都见效甚微,一气之下,慈安拒绝吃药。没想到,几天之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大病初愈,慈安兴高采烈地到颐和园散步,却见慈禧左臂缠着白纱。她十分惊异,就上前问慈禧原因。慈禧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几天,我见你病卧床榻,面色苍白,心里很难过,因此就从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让人煮汤为你滋养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诚意。”慈安听了这一席话,大为感动,感谢万分地说:“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一位好心人,先皇不应该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说罢,便回宫中,取出咸丰皇帝的临终密谕,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后来,慈禧为了搬掉慈安这块她专权道路上的绊脚石,密令太医用不对症之药,要将慈安彻底害死。慈安全然不知,身体逐渐衰弱不堪,时常头晕厌食。

慈安

慈安这一生沿着两条道路走得平稳、走得洒脱。在第一条路上,她贞淑贤良,深得丈夫的宠爱与信任,她豁达宽容,赢得百官的尊重和敬意;第二条路上,她大智若愚,她明白自己的历史定位,将朝政交给更精于此的慈禧。她决断果敢,“诛杀安德海”“邀西宫同住”,努力维护政局的安稳。或许她会被认为是“目光短浅,看错了慈禧”,是个天真的深宫妇人,但是在那样的时代浪潮中,真正能看到世界格局、看到大清已经江河日下的又有几人呢?从平衡前朝与后宫的举动来看,慈安所做的已经十分成功了。慈安之死

正赶上慈安太后身子不大舒适的时候,慈禧太后命人请来戏班,当时有名伶杨月楼,被召进宫演戏。慈禧看上了他,经常召他进宫,甚至留他在宫中过夜。一天,慈安有事找慈禧,慈禧不在,只见杨月楼睡在慈禧床上。慈安大惊而退。慈禧太后立即现身,堵在门口,慈安太后问慈禧:“你与哀家本是国母之尊,怎么能干出这种有辱皇家体面的事情?”慈禧太后说:“只要姐姐不说,谁会知道?姐姐与六爷不是经常暗自来往,妹妹何时过问过什么?”慈安太后大惊,只觉得一阵头晕,呕吐了几下,由宫女搀扶着回了自己的宫中,慈安太后憎恨慈禧太后栽赃自己的清白,同时也憎恨慈禧太后与男伶苟且,只觉得头晕目眩,耳鸣眼花,宫女去请太医,太医院的太医因慈禧太后手脚麻木,癔症病发,主要太医都在西边。宫女惊慌一阵,叫来一个入宫不久的小太医,等宫女请来太医,只见慈安太后两腮微红,牙关紧咬,已经不省人事。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两腮赤红,未见军机”。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情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慈安之死

从此,慈禧这个阴险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至慈安病逝,慈禧也没有放过在地位上与她的竞争。慈安太后死了,慈禧太后要做到第一件事就是洗白自己,她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慈安太后后事。接着让所有皇室人员与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确认慈安太后是暴毙殡天。随后,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慈安皇太后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决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的。但是,天不假年,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就死了。光绪帝对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为不解:“初九日,只是偶尔不适,但还能接见大臣,而且去看戏,看戏的时候,还有说有笑,晚上就仙驭升遐。”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的一段话,他听说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身亡,便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但却是没有投毒的痕迹,朝臣们心有疑惑,不敢直言。慈安之死

长久以来,慈禧太后被慈安太后的光环所遮掩,她成了一个可有可无、聪明而无用的窝囊太后。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她要做一个政治家,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慈安死后,对于慈禧而言,为其专权扫清了道路。尽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支持六王爷摄政,不像慈禧那样有谋略和魄专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对慈禧的专权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慑。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慈安的死,无疑也使奕欣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来,慈安和奕欣与慈禧之间均有矛盾,属奕欣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欣,无形之中,奕欣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

慈安太后的离世,改变了晚清政局。东西宫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慈禧太后从此一手遮天权倾朝野。而她与恭亲王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因为慈安的离世分崩离析。慈安去世后的第三年,奕被慈禧罢免。在那个男权至上,宫中斗争不断,内忧外患的社会中,每天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度过的慈禧,真的就不需要一个能与她相濡以沫的人,陪她一齐走下去吗?再强势的女人,也有心软的时候,但慈溪不会,他谋杀慈安,狠狠地打压恭亲王。慈安之死

慈安丧葬事,慈禧下令减杀礼仪。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的梓宫使用了楠木,但却是由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的,这与慈安的正宫地位严重不符。而在谥号上,慈禧也企图一反清朝的祖制,以“钦”居首,来否定慈安正宫的地位。遭到了翁同龢的极力反对,他说:“贞者,正也。此乃先帝所命也”,且同治帝尊崇慈安,天下人对此也熟知,故慈禧才打消主意,慈安得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慈禧太后终究还是夺得了自己的天下,在未来的50年当中,他都把自己放在了皇帝的位置,梦想成为第二个女皇帝,就算自己的亲儿子,她也想将儿子置于死地。这就是权力的诱惑力,在慈禧太后的心里,唯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是她最想要的东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阿娜尔古丽,党员,维吾尔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写家协会终身签约作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踏着春天的脚步》;出版长篇小说:《红盖头》、《花轿》、《秋蝉的嫁衣》、《柳如是》、《压寨夫人》等。长篇报告文学《森林城市的崛起》由中国绿色时报连载。长篇小说《森林中的红盖头》由《生态文化》连载。《守林世家》由《生态文化》连载,已经出售影视版权。中篇小说:《糖水玛娜》被中央财经大学阅读课本录用。参与十余部影视剧。在国内期刊:《西部》、《飞天》、《地火》、《上海文学》、《天津文学》、《民族文学》、《青年文摘》、《浮玉》、《中国林业》、《国土绿化》、《生态文化》、《世界华人》、《华人》、《半月谈》、《共富天地》、《塔里木》、《读者文摘》、《楼兰》、《老爷山》、《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华北信息报》、《共富天地》、《河北教育》、《东莞文艺》、《中国绿色时报》、《新视野》、《南方周末》、《黎都文苑》发表小散文四百多万字。

作者简介:王湛华,香港人,籍贯广东东莞,东莞康年制帽有限公司董事长、政协东莞市港澳区委员、香港东莞石排同乡会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著名慈善家,野生动物保护大使。与阿娜尔古丽合作长篇报告文学《足迹》,二人继《足迹》之后合作长篇小说《大家族》、《我的祖母麦淑贞》。

(0)

相关推荐

  • 太监安德海【图文】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安德海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 1853年,安德海净身入内廷,在咸丰皇帝身边做御前太监.由于他聪明伶俐.办事机敏,深得咸丰皇帝和叶赫那拉·杏贞--懿贵妃的器重. 史书称,安德 ...

  • 慈安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宫斗?不存在的,慈禧拿什么斗慈安

    咸丰二年,17岁的叶赫那拉·杏贞终于赶上了选秀女的末班车,成为咸丰帝的兰贵人, 兰贵人,也就是未来鼎鼎大名的慈禧太后, 她出身于镶蓝旗的叶赫那拉氏--这是一个早在前清时期,就与爱新觉罗氏爱恨纠缠的姓氏 ...

  • 慈禧从贵妃到垂帘的逆袭之路

    慈禧太后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已不受咸丰皇帝喜爱.只因她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立了大功,不能废除. 在咸丰帝的最后时日,更是对自己钦定的顾命大臣肃顺说:"你除了尊敬皇后外,还要保 ...

  • 慈禧面前当红太监安德海被杀,慈禧为什么没多大反应?

    慈禧面前当红太监安德海被杀,慈禧为什么没多大反应?

  • 慈禧为什么怨恨慈安?除了杀安德海和同治选后外,还有两件事

    光绪辛巳年(1881年)三月十日晨,恭亲王奕䜣.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诏.大学士李鸿章在进见慈安太后时,见她面色红润毫无病色.可是等到午后四时左右,就由宫中传出噩耗,说慈安太后归天了.当亲王.军机大臣 ...

  •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阿鲁特氏之死

    清宫八大迷案 阿鲁特氏之死 上期链接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珍妃之死 阿鲁特氏 独家揭秘 1 在古代,一般女子坐上皇后之位可以说是一生的顶峰时刻了,带给自己和娘家的将是无上荣耀和权势.宫斗剧中 ...

  •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嘉庆之死

    清宫八大迷案  嘉庆之死嘉庆皇帝真的是被雷劈的吗独家揭秘01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雍正之死02                     [独家揭 ...

  •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雍正之死​

    清宫八大迷案    雍正之死 致敬"最美逆行者"--喜欢阅读的人揭秘独家揭秘   清宫迷案0130责编:沈曼妮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 ...

  •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顺治出家

    清宫八大迷案  顺治出家顺治皇帝出家独家揭秘01清宫八大迷案:[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孝庄太后下嫁02清宫八大迷案:[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光绪之死                03 ...

  •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孝庄太后下嫁

    清宫八大迷案  孝庄太后下嫁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原因独家揭秘 明末清初的乱世,造就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在博尔济吉特家族中,就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女中豪杰,她就是曾经辅佐三朝的孝庄文皇后(大玉儿).她不仅聪 ...

  • 【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光绪之死

    清宫八大迷案  光绪之死光绪帝的最后日子独家揭秘01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年七月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一位名叫赵士敬的士人与朋友吃完饭后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窗外有大光亮,同时还伴有隆隆霍霍的 ...

  • 【独家揭秘】|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隐情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清同治年间,也就是著名的慈禧老佛爷垂帘听政时发生的一起案件. 而真实的杨乃武案,比剧本要更加荒诞,也更直观地反映出那个时代, ...

  • 清朝迷案:妻子暴死家中,商人含冤入狱,凶器竟是一口300斤铜钟

    清朝道光十五年的一天,盛京按察使朱国印前往营口县巡查.突然,有一年迈妇人冲出来拦轿喊冤.朱国印虽然入官场不久,却以清正廉明.断案如神而闻名.此番他来营口县巡查,就是要查一些冤假错案.老妇人的到来,开启 ...

  • 东太后慈安之死,究竟和慈禧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慈禧为何要杀她?

    咸丰十一年(1860),清文宗死,遗令懿贵妃之子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尊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咸丰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前者称慈安太后即东太后,后者称慈禧太后即西太后. 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