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 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远离”or“回归”家乡?
选择“设置⭐️标”或“置顶公众号”
不再错过任何精彩
推送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经常有人在微博上和我留言,
一种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离开家乡安逸的生活,放弃目前的一切,换另外一种方式拼搏一下。
一种是在国外已经毕业,但漂泊不定没有归属感,不知道是否应该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找个稳定的工作,过一种安逸的生活。
而也有许多人是徘徊在两种状态之中,留下没有理由,离开却又不舍。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有许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一眼看到很远的未来,那么就尽量保证当时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当下那种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就好了。
前两天和一个叫杨的朋友聊天,她六月份终于决定结束她为期8年的海外生活,决定从澳洲返回国内。
她好像非常适应这样的生活,时不时的在朋友圈发一些国内的感言。
她跟我说,国内真的挺好的,不像有些留学生说的那样,完全不能适应于国内的节奏,好像什么都发展的很快。
她也说如果你要是回国的话,或许能赚更多的钱。
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Jimmy跟我说,你看着吧,她也就是回去嘚瑟几天,再过上一个阶段,不用太久。以我对她的了解,真是深入生活到一定程度,没准就回来了。
Jimmy在澳洲博士毕业以后因为拿不到永久居民回国过渡了一下,在国内二线城市做了一阵科研,是事业单位的正式编制的老师。过了三年因为教学研究任务死板,系统管制严格,于是辞了职北上,在北京一家相当大的外企工作。工作了两年又换到了创业公司,在创业公司做了两年已然过了不惑的年级,也在学区之内买了一栋小房子,然后有一天又决定回澳洲了。于是全家人一起举步南迁,浩浩荡荡的坐着飞机奔赴澳洲。
我问他你为啥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呀?
他说总以为自己能过的好点。想要自己过得好点。
已经出国和留在国内的人,往往都有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是设立在我能在某个社会或者体制下过得更好。我们对于未知的那个社会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相信如果自己到了那种环境里一定会很好。可是真正的容身其中,他又不一定是真的这样的好。
我的同学有许多毕业以后回到国内发展的,有那种踏踏实实的在国内一份工作做到好几年都没有动窝。当然也有这样来来回回国内国外折腾的,而且不在少数。有许多人在国内工作一阵时间,不能够适应,又回到国外。而有的人在国外过不适应,又回到了国内。
有一个工作常常往返于澳洲和国内的朋友说,走着走着,家乡就变了。
每一次回去,你觉得它无限熟悉,又有一点陌生。就好像曾经深爱的人那样,分开了以后再见面。
她没有变,可是她已经不是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东京白日梦女》
我们为什么回不去?因为生活的城市给了我们某种记忆。
出国前我一直在念书,我的生活是一片平静美好的。
后来到了英国,除了偶尔孤寂,但是也是积极向上的。
慢慢的我习惯了这种充满了英伦古老文化,安静又温柔的生活。
即使进入了社会,我也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差别。可以说一土一木,一汤一饭,慢慢的养就了我的习惯,社会和生活对我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朋友也说是这样。在英国居住了8年,习惯了潮湿寒冷的季节。
在回北京的第一个冬天,皮肤全部爆掉。嘴唇只要舔一舔就会裂个口子。她说,你看纵使我的人回来了。我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还在怀念着它们适应的过去。
前面文章里的Jimmy 大概就是这样。刚开始他是学校联合合作项目访问过来的双学位博士。读书的时候比较辛苦,因为导师要求很高,即使是交换,为了拿到学位总是要努力一搏的。但是澳洲再累,也有自己的生活。在无聊的博士生涯里,他喜欢玩无人机,沿着澳洲最美的十二门徒海岸线拍了无数张照片。
海边的冲浪,沿着小城市的咖啡馆,异族风情的节日,因为自己像个过客一样,于是不遗余力的去体会各种活动,并深深地乐在其中。
毕业了以后,因为交换学位的缘故。自己的母校直接给了一个讲师的位置,还承诺了许多科研教学项目。也不是没想过留在澳洲,不过终究是刚刚开始步入职场,在本地市场上找了一圈又一圈,最多的年薪也是按照澳洲市场对待博士的最低年薪---6万澳币起的。扣去税费,所剩无几,说真的绝对没有国内市场的高薪更有吸引力。
于是几乎没有犹豫的就回了国。但是真的在国内工作了以后,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8点左右。一周工作6天是常见的,做博士的时候,发文章是为了毕业。而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每一步晋升都要靠文章和横向项目支撑的。
自己在国外四年,没有在读博期间积攒人脉,就没有获得横向项目的机会,总是要等了有自己的圈子才行。那么硬性指标就剩文章了。可是没有团队,就没有文章。苦苦挣扎了三年,并没有一路顺利的成为副教授。
后来狠狠心跳槽去了公司,现是跳槽去了个外企,因为是做技术的。这两年外企业务在国内发展的不是很好,战略之下总公司关闭了在华的研发部门,赔偿了他一部分钱。后来又跳到一个创业型公司,待遇是可以的。总之在北京两年就买了一套小房子,可是累啊,累的喘不过气来。随时随地的加班,没有周六日。很快在这种疲劳下,他都开始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过这样生活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觉得在国内整个人都有一种打鸡血的感觉。总是提倡奋斗,不提倡像个小男人一样把精力心心念念的放在家庭之中。但是这个和他在澳洲生活了那么多年的理念是相悖的。
于是在孩子两岁的这天晚上,他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又重新在网上申请了技术移民。然后很快又被获批,抱着让自己过得更好的心态,他们全家人分了两批抵达澳洲。
这一次返澳,他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感慨。
有的时候,人对生活的不满足,并不是出于对那种社会的不满足。
因为一个人如果职场还算顺利,家庭也算美满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他所能做的调整也只是自己更想要过那种生活。大概对于他来说,成功不是必要的,每日周旋在工作任务中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点点钱,然后过着一种温婉又不必太费力讨好,简单的生活更重要。
我们经历过的时光和事情,不断在对我们重新塑形,这种塑形你看不到,但是会不断的在生活里让你调整方向,做出当时对自己最合适的判断。
如果回不去,那就一直朝前看,不要再回头看一眼,以免徒生伤感。
罗森是我们在英国的朋友,他回国以后再也不会返回英国的那种。
罗森最早出来就是为了移民,也是博士毕业以后最早拿到绿卡的那一批。
我直到现在也能想起当年他为了英国的永居,考过了英国的一个入籍考试,叫life in the UK,然后屁颠屁颠去申请的样子。他最早的计划是自己先毕业站稳脚跟,然后把苦恋7年的女朋友接到国外,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彼此幸福的作为一代移民生活下去。
直到有一天,他未来的岳父突然在上海的闹市口被一辆小轿车撞倒,当场毙命。罗森匆匆赶回去了,陪着女朋友处理了后事。然后为了让未来岳母放心,也没有举行盛大的婚礼,就是这样领了结婚证。岳母是老派的上海人,非常恋旧,不同意移民计划。罗森的爸妈是觉得儿媳妇新丧父,缓一缓也是好的。
于是罗森就在上海的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和媳妇一起住在岳母家。
工作轻松,工资平稳,没有压力,离家近。这样他有很多时间在家庭里。媳妇是一个公务员,工作稳定,也不累。媳妇在最伤情的时候,罗森领着她看了每一场新上映的电影。孩子的出生冲淡了岳母和媳妇的伤心,让双方家庭都热闹起来。很快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
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非常像一个老式传统的家庭。充斥着广场舞,幼早教这些科目。眼看着绿卡过期的时间越来越近,罗森也觉得可惜。
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就这样算了。
我问过他,你还想再出国吗?他说不瞒你说,我常常梦见利兹大学里的松鼠,还有附近海德公园里跑步的人群。有时候也会想起来午后宁静的时光,几只鸽子在身边掠过而过。市场里新鲜的水果,随便捡起来衣服上蹭蹭就能吃。晨练的时候,看见陌生的人也会打招呼。国外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宁静的像书本上一样的生活。可是我在国内像树一样,早已经扎根下去,舒展开来,我不能连根拔起,我回不去了。
没有伤感,这就是我这样生活的选择。仅此而已。
前一段看见有个话题还挺新颖的,就是
哪一个瞬间让你决定回国?/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
有很多很多原因,亲情,思乡,异地恋,朋友,工作,育儿。
其中有一个人的答案我很喜欢---你当时做出的每一种选择,都是在哪个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一点都没错,无论我们是远离家乡,还是荣归故里。
我们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都是当时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或者是最有利的,或者是当下心理最渴望的。
因为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国外生活,所以上面写的几个朋友的经历,都是在纠结“回国”还是“留在国外“。其实我们很多人,更多的是在考虑“家乡的稳定”和“大城市的拼搏”。其实不管哪种选择,都没有对错,也不需要纠结。只要你能正视自己的内心,不害怕的走下去,就很好。
Q
你呢?
是什么情况让你做出了远离or回归家乡的选择?
· 上期中奖名单·
· 好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