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老师:我为什么不同意取消职称
职称原本是为教师谋福利的好事,现在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老师们在评职称问题上怨声载道,“取消职称”的声音此起彼伏,职称评审怎么了?到底要不要取消职称?
1
首先,职称评审的量化考核仍然是唯科研、唯论文。科研是需要一头扎进去深入专研的事情,而老师主要工作应该是教学,这样就很难同时兼顾科研和教学。教师精力有限,同时做好两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为了能评上职称就要做好科研,难免会影响教学。
其次,科研工作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机会参与或主持的。科研工作需要有大量的教学资源、研究资金、研讨团队等实际支撑,一般学校的青年教师难以有这样的条件、缺乏科研资源支持,因而难以开展科研工作。有资格的教师如果已经获得职称一般不愿劳心劳力开展科研,这也是职校科研困局。
关于论文,职校老师很难有发论文的期刊和门路,知名期刊根本不接收职校老师的论文,所以才会出现花费数万元买论文发论文的现象。
2
1、名额有限,僧多粥少
造成老师之间的恶性竞争,由于资源有限,就为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可能。
2、工作多年评不上职称,内心焦急
我们学校一位老教师,教学几十年从不参与职称评审,最近也开始参评职称,因为职称也关系到退休,副高以上55岁就能退休,副高以下要到60岁才能退休。
3、职称评审条件高
评职称有硬性指标,量化考核。需要在核心期刊发数篇论文、有科研成果、多项荣誉奖项加身。这些参评的硬性条件让老师们望而却步。而且考评苛刻,各种表格、材料、资料繁琐,让老师费时费力,既不简洁又不清晰。
4、领导层“与民争利”
职称指标有限,又自上而下,有权力地位的领导层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线教学的老师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自然心生不平,难免产生抱怨。
5、教学效果难以考察
老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是投入教学,但是关系到职称评审上却不关注你教了多少学生、上了多少课、付出了多少心血。
3
今年个别省市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老师们最诟病的问题就是“关系户、讨好领导”。虽然有人说本校领导最了解本校情况,评审更客观,然而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到高校,容易“出乱子”,实际上学校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烫手山芋”。所以现在职校在职称评审主要有这几种方式:
1.退评相接:退休一个评审一个。但是这样做效率是最低的,而且对很多有能力和才华的青年老师而言难以获得参评机会。
2.拿指标和评审资格:先把指标拿在手里,不一定在校内用完名额,留出名额给外聘教师
3.部门内部评审:不扩大到全校,仅在院系、部门内部评审,通过缩小范围来减少竞争。
4.交由第三方评审:学校将评审权交给第三方,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适时引入同行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4
职称是关系教师福利的大事,为老师带来金钱、福利待遇等实际利好;另外职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老师不懈努力。
如果没有职称,老师们也没有什么职业奔头,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久稳定。而且教师的成长也需要评价,职称制度是重要的评价方式。
5
职称是教育领域无形的指挥棒,虽然有诸多不合理的问题存在,这更需要政府和院校共同努力完善。建议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弱化职称: 弱化职称的功用和利益。对教师采取阶段性考核,降低职称对工资的影响。相应的也需要提高广大普通教师的待遇,让老师们不再因为评职称前后,待遇福利的巨大差别而趋之若鹜。
2. 弱化考核:前不久,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高校人才评价不再唯论文、唯科研、唯学历、唯奖项,这是很好的开始。
3. 职称和教学效果挂钩: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教学效果难以考察,很难有标准评定老师课讲的好,讲课很成功;可是如果职称评审和教学无关,容易导致学校里都是“不上课的教授”。
老师为了评职称绞尽脑汁,谁还顾及教学呢,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违背了教师的职业根本,教学成为教师的副业,学校教育就成为一个笑话。
4. 加强职称监督和处罚:目前职称“一评定终身”,评上职称的老师从此高枕无忧,容易得过且过,这是缺乏后续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的。如果能有效监督职称,让完成职称评审的老师更好的投入教学,创新教育方法,这是比职称本身更关键的事情。
6
今年,全国多省市陆续发布教师职称改革的信息与通知:
江西省:重点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将进一步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强化监管;启动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覆盖各级各类技工院校教师的职称制度。
此外,还将对原来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的部分职称系列开展正高级职称评审,涉及经济系列、审计专业、统计系列、艺术系列舞台技术专业、实验技术系列、船舶系列、民用航空飞行系列;简化初级职称评价程序,除“以考代评”外,所有初级职称全部实行考核认定,强化用人单位考核。
在职称评审条件上,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突出品德、创新能力、业绩贡献评价,根据不同人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标准。
广东省:2018年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评审委员人选应以一线教师为主,各地和各校应注意评审委员人选的学科和年龄结构,兼顾区域、学科间的分布,兼顾不同年龄层次,同一地市(省属中职学校)同一专业新推荐委员人选不超过3人。
新推荐评审委员人数每县不超过5人,市属及省属中职学校每校不超过10人。 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不做统一要求,成绩仅作为参考。确需评价外语、计算机能力水平的,由用人单位在职称申报推荐环节增加相关要求。
重庆市:2018年起,向高等学校下放教授、副教授评审权
公办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高专2018年下放副教授评审权,2019年下放教授评审权,2020年完成过渡。
其他高职高专(成人高校)2019年下放副教授评审权,2020年下放教授评审权,2021年完成过渡。
民办高职高专:2020年下放副教授评审权,2021年下放教授评审权,2022年完成过渡。
山东省:启动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回头看”评估
评估省本、专科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改革实施基本情况,如开展自主评价、按岗聘用的时间、次数、涉及人员数量等,是否还存在评审资格、颁发资格证书、不按要求聘用备案等情况。
“职称、金钱换不来做老师的尊严!”相信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张勇主任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职校教师的心声。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腹有诗书,心存风骨。为人师,春风化雨;为君子,不争炎凉。
尽心做好本职工作,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职称,相信“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逐渐落实,我们国家的人才评价机制会愈发完善,老师们亦会得到为人师的幸福和尊严。
注:文中部分观点来自编辑与职业院校教师的交流探讨,特别致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张勇主任。
部分素材来源:微信公众号江西教育电视台、广州市教育局、重庆专技人才、山东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