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决定技、战术的使用

打乒乓球有点像电脑的运作,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把技术看作硬件的话,战术就类似于软件。而更高层面的,是指挥它们的人脑中的乒乓球意识,它像CPU(中央处理器)决定电脑运算的速度一样,决定着乒乓球技术和战术的使用成效,从而体现一个人对乒乓球认识理解的深度。 乒乓球的单项技术有许多种,加上和力量、旋转、速度、落点、线路等要素的结合,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复合技术,比如摆短、搓长、加力推、减力挡、拉斜线、打直线等等。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战术。实战中,每个人所打的每一分球,哪怕是初学者,都有不同的技术和战术在里面,只是水平高低和有无意识而已。对方发一个球过来,你是搓、摆,还是推挡、挑打,或者直接侧身强攻,这里就有一个技术的多种选择问题;假设选择侧身攻,是发力冲还是挂起来过渡,是打上升期还是下降期,是攻直线还是斜线,这里又有个战术的多种选择问题。可以说,选项很多,每个选项推演下去,又会岔出很多不同变化。在这里,技术是基础,也是一种死功夫、硬指标。它以时间为代价,要经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反复练习,才能把正确的动作固定下来,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这样的训练在童年时期效果最好,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一旦学会掌握,便一生拥有。

而战术呢,是一种打仗的原则和方法。在乒乓球实战中,它的总原则一定是围绕打出自己优势、避开对手长处、压制对手短处来展开的,要瞄着对手的痛点和软肋打,让他难受、失误、使不上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点更重要,不但限制对方的发挥,还会扰乱对方心态,形成巨大心理压力。刘国梁就说过,我不管自己舒服不舒服,先让对方难受再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调动所有技术手段,通过有针对性又有效的战术组合来实现。

那么,把什么技术和什么技术组合串联起来,形成什么样的战术才是有针对性又有效的呢?这就要靠人的意识的指挥和引领。打球的过程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在技术能力相当的前提下,就比谁的意识更先进、更超前。

这种乒乓球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是判断,对对手实力高低、打法特点和场上形势的正确判断,对来球力量、旋转、落点、节奏的判断和反应;二是理解,表现在对处理球的有效性、合理性的理解上,懂得当前态势下处理球的度的把握,是经验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三是应对策略,根据上述判断和理解,决定技战术的使用和变化。在高手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急中生智的处理球方式,比如失去重心的救球,貌似重扣的轻抹,巧妙接起擦网球及其它难度很大的球等等,化解了险情,还使对手陷入被动。解说嘉宾指出,这样的球在训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完全是选手良好意识在瞬间的自然反应。

乒乓球的每个来回,都是在人的意识主导下完成的,有的看上去是无意识、下意识的,也是受大脑皮层支配的。这种乒乓球意识,是基于一个人的悟性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对球的认识理解水平,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看不见的软实力。乒乓球意识是一个总的概念,可以细分为许多分支,最主要的我以为有以下几种:

判断意识

这是乒乓球最基础的一种意识,也是技战术水平得以发挥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正确的判断,一切无从谈起。实战中,可以把它分两个层次。最直接的,它是接球方对来球力量、速度、旋转、落点等方面要素的一种观察判断;更深一层的,还要把对手的站位、重心、能力、习惯打法以及自己上一个回球的情况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提高判断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进攻意识

总体来说,进攻一直是乒乓球最主要、最有效的得分手段,练就一板有较大威胁性的弧圈球或扣杀球技术,是重要的前提基础,但如果有这样的技术却缺乏强烈的进攻意识,只等着进攻机会自然出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自己优势的发挥。

控制意识

它是己方处在主动态势下对球的一种控制要求。比如正常的一个回球,你准备使用什么技术,把球以什么样的力量、旋转、节奏打到对方的什么位置上,这里头就反映了一种对球的控制意识,就有许多算计和讲究,可以说是力量意识、旋转意识、落点意识、节奏意识、线路意识等等方面的总成。

伪装意识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打球不能实心眼,要学会隐藏自己真实意图,有一些迷惑对手、出其不意的招数。比如似右实左的滑板,貌似发力实则轻打的顿挫,发直线奔球的突袭,连续打同一落点的重复球等等。这样的球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自己伪装好,让对方产生错觉。最常用的要数动作相似、旋转不同的发球,每个人都会,本质上它也是一种披着伪装的骗招。

战术意识

这是乒乓球意识的精髓,分量最重。它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上述的进攻意识、控制意识、伪装意识以及力量、速度、落点、旋转等要素意识,都和战术意识相关联,都是战术意识的一种体现。不过,它最直接、最核心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性,二是变化调整。

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根据自身特点和眼前的特定对手,按照“打出自己优势、避开对手长处、压制对手短处”的原则,来决定技战术的使用。没交过手的,要探明虚实,避实击虚;交过手的,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制定预案,贯彻实施。

变化调整,就是既定的战术打法对对方不起作用的时候,要懂得调整思路,改变策略。《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说,打仗没有什么固定的战法和模式,重要的是要懂得相机行事,随机应变,机动灵活,不拘一格,硬的不行来软的,正面不行就迂回包抄,切忌固化死板,不知进退,一条道走到黑。

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又相互关联,目的就是要扬己长,击其短,控制局势,掌握先手。

关于良好战术意识克敌制胜的例子很多,且看随手拈来的两个:

其一:蔡猛在电视直播解说时提到,邓亚萍因为个子较矮,护台面积比较小,对方如果把角度打大,左右调动,她打起来就十分吃力,因此一直在琢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她想到一个办法,多把球给到对方中路,这样对方回球的角度就不容易打大,很好解决了问题。

这是针对自身特点制定战术的案例。把球打到中路,这是个技术问题,人人都做得到,但坚持把球打到中路,就成了一个战术理念,就能很好地避开自己的短处,我们有几个人会这样去想呢?这有点像德国人斯坦门茨为美国某大公司修理大功率电机的例子一样,他要价1万美元,只在电机上需要修理的某处画了一条线。回答质疑时他说,画那条线值1美元,但知道画在那里值9999美元。邓亚萍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战术设计其实已经超出个人范畴,对个子不高的选手都是个启发,也像金子般的弥足珍贵。

其二:徐寅生在回忆录里谈到,正手发球是他的一大特长,但当年在对阵日本选手三木时,却因彼此熟悉占不到便宜。无奈之下,他改用不太擅长的反手发球,持续把球发到对方反手近网处,三木怎么也接不好。就这么一个小小改变,形势急转直下,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是战术调整带来局势扭转的案例。形势不利时,做出战术调整人人都会,但要拿出并不擅长的技术,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这么做。这让我们看到关键时刻的求变意识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有多么重要。如果徐寅生一点也不会发反手球(只会固定发一种球的球友并不少见),显然就无法制住三木,相反,如果他的反手发球也很娴熟,是不是优势会更大些呢?

乒乓网-翰宗zhz

2017.2.11

内容来源:乒乓网

原文地址:https://www.pingpangw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732&extra=page%3D2%26filter%3Dsortid%26sortid%3D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