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唐诗解读——李白之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
幽人:隐居的名士,高人。
“我醉”句:《宋书﹒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解读:
这是一首山中对酌,表现饮者清闲脱俗而兴致极浓的七言绝句。在诗中诗人那副不拘礼俗、脱略形迹的姿态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与那位幽人平起平坐地开怀畅饮,尽兴而归,没有宾主、高下之分,只是能坐下去且能坐下来能谈得来的知己。
首句有花有酒,人生至此情境,夫复何求,山花好象也在为诗人助兴,配合着他们饮酒的节奏同步地开放,映衬着饮酒人兴致的高扬,所以才能“一杯一杯复一杯”,从饮酒的频率可以看得出来,诗人与幽人可谓酒逢知己,旗鼓相当。
虽说这一句在诗的语言上有所谓的“犯”,七字六犯,似乎是诗人有意为之,但诗人那种自信、从容之态溢于言表,什么单调、粗糙、平淡、重复,似乎都不重要的,如他还有一首——“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这是明显受到民间歌谣的影响。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陶渊明喝酒的典故人人皆知,诗人在此以陶渊明自比,见其情态何其率性,其友情何其真挚。诗人于酒醉之后,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不拘于世俗令人生分的礼节,与友人坦诚相待,真心相见,这两句虽脱口而出,但诗意却显得含蓄蕴藉,令人玩味,心感神远,是所谓可与知己道,难与俗人言也。
全诗描写两人对酌的情态,虽是李白单方面的抒情写景,但幽人的情态亦可想见,亦或者压根就没有幽人的存在,只是李白根据诗境需要设定的场面,但我们能感受到了李白诗风极具风姿逸态,自然清丽,用乾隆皇帝的话来说:“用成语妙如己出。前二句古调,后二句谐,拗体正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