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解读——杜甫之《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注:
录事参军:官名,为操持纲纪,纠弹贪污之职。
国步:国运。
兵革:兵甲,喻战乱。
未衰息:没有信息。
万方:指天下百姓。
嗷嗷:饥寒啼叫之声。
十载:从安史之乱(755)到作此诗(764)为十载。
庶官司:众官吏。
不暇:无暇。
反侧:怀有二心,指百姓造反。
诛求:搜刮。
贵为德:以施德政为贵。
纲纪地:指录事参军一职。
朱丝直:染在红色的用熟丝制成的琴弦,可绷得很直。后用此比喻为人刚正不阿,诗中用此比喻韦讽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并对其担任录事参军一职表达欣喜之情。
蟊贼:吃禾苗的两种害虫。食禾根之虫曰“蟊”,食禾节之虫曰“贼”。此处用来比喻贪官污吏及诗中的“豪夺吏”。
疮痍:比喻百姓的疾苦。
解读: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时杜甫在成都,他的好朋友韦讽被正式授为阆州录事参军,将要赴任时,杜甫写此诗送别,诗中叙写了国家的混乱,百姓的困苦,劝勉好友要恪尽守,严明法纪,惩治强取豪夺之吏,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杜甫曾在《进雕赋表》中自言家世:“处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司,未坠素业矣。”宋人王得臣曾说:“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含今,无有端涯”,这实则道出了杜诗中所体现出的周公、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实际上,对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思想,杜甫更是加以吸收和继承,特别是继承了其“为官养廉”的思想,并在他的很多诗篇中加以表现。在这首诗中,诗人这一初衷体体现得特别明显,他是希望韦讽能够像朱丝一样正直无私,尽职尽责,以救苍生。诗句言辞恳切,情感激荡,以至有人说他的这首诗“告诫友朋,若训子弟”。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进行了暴露——“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对官员搜刮榨取百姓财物进行了痛斥——“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接下来他高度肯定韦讽的人品——“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认为韦讽一定能够将那些巧取豪夺百姓财物的贪官污吏进行惩治,再也不敢胡作非为。最后他表达了对韦讽的期望——“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希望韦讽能够一帆风顺,走到哪里就将好事做到哪里,将好的政绩带到那里,以此宽慰诗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送别诗,从时事写起,谈的是救时切务,对朋友殷殷深情之中却不时流露出的是忧国忧民之思,读来令人感叹,也能感受到诗人政治上不俗的见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H31杜甫五律《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读记

    杜甫五律<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读记 (小河西)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闻说江山好,怜君吏隐兼.宠行舟远泛,怯别酒频添. 推荐非承乏,操持必去嫌.他时如按县,不得慢陶潜. 此诗作于宝应元年 ...

  • 6332杜甫七绝《汉州王大录事宅作》读记

    杜甫七绝<汉州王大录事宅作>读记 (小河西) 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南溪老病客,相见下肩舆.近发看乌帽,催莼煮白鱼. 宅中平岸水,身外满床书.忆尔才名叔,含悽意有余. 这首诗可能作于宝应二年( ...

  • 6314杜甫五律《登牛头山亭子》读记

    杜甫五律<登牛头山亭子>读记 (小河西) 登牛头山亭子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宝应二年(763)春,杜甫客居梓 ...

  • 杜甫与湖南(二)

            二.杜甫在湖南的漂泊行踪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更致穷困潦倒,生活漂泊. 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冬(2月),有家不能归的杜甫携妻儿一行至少6人(杜甫自己加上夫人杨氏四十多岁.次子宗 ...

  • 元稹,一个难以定义的多面人

    元稹,一个难以定义的多面人

  • 82 唐诗解读——杜甫之《哭韦大夫之晋》

    凄怆郇瑕色,差池弱冠年. 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台阁黄图里,簪裾紫盖边. 尊荣真不忝,端雅独翛然. 贡喜音容间,冯招病疾缠. 南过骇仓卒,北思悄联绵. 鵩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 素车犹恸哭,宝剑欲 ...

  • 148 唐诗解读——杜甫之《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 樗:落叶乔木的一种,有臭气. 画师:郑虔工诗.书.画,唐玄 ...

  • 1 唐诗解读——杜甫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上)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 3 唐诗解读——杜甫之《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 ...

  • 4 唐诗解读——杜甫之《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 ...

  • 5 唐诗解读——杜甫之《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