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崔颢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读: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与南昌的滕王阁、岳阳的岳阳楼、南京的阅江楼并列古代“江南四大名楼”,自古以来是就是文人墨客游历必访之地。关于书写黄鹤楼的诗句,恐怕要属崔颢这首七律了,连大诗人李白看到崔颢的诗句之后,也不由得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这首诗独特之处就在于体格的“以古人律”,或谓“古律参半”,即“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的“变体律诗”,属于文体学上的“破体”为文。
尽管崔诗开始有些重复,前面一半都在表达同一含义,用语有些重复,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意味悠长,通俗易懂。后半部分又回到律诗的要求,避免了将全诗改成七古诗,也使整首诗变化有度,章法有度。
全诗起句语言明白畅晓,借用楼名传说,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又将人转瞬拉回现实,用大落差式的对比给人以空空之感。颔联则是描绘了诗人登楼的厂家,凝聚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其句式有古体特色,突破了格律诗的限制。颈联则是实写楼上所见之景,采用了非常工整的对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的凄凄芳草实则蕴含着离别相思之愁绪,这也引出了下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面对着悠悠江水,诗人心中翻腾的却是乡愁,黄昏时分的长江上笼罩了一层烟纱,此情此景,独在异乡,有家难回,景致也变得模糊了起来,不知是夕阳西照的缘故,还是自己流下了思乡的泪水?这里“日暮”和“乡关”的组合,使得“何处是”的追问形成了人生追问的张力,人生究竟何去何从?
这首诗其实写登楼感受也并无特别之处,但正如前文所说,这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连用两个“黄鹤”、两个“空”,且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律和平仄的束缚,可谓意到笔随,情跃纸上。且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作者取景入诗,必然考虑到此景与情、事、理之间的凑泊,沈德潜认为这首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