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
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落第:考试落榜。
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指吴越一带。
况复:何况,况且。
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
祢(mí):祢衡,东汉人,有才辩,与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一作“尔”。
解读: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全诗以“怜”字起笔,以“羞”字作结,充满了惜才之情、送别之意,对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激愤,于平实质朴之间,饱含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首联写出了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时节,失意人逢春色,这是以对比的手法,用早春的柳条新绿来反衬丘为落第的潦倒与凄凉。且“柳条青”暗含送别之意,灞水两岸,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中两联化用了苏秦的典故来描写丘为失意的境况,《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连续上十次书游说秦王都未奏效,结果黄金百斤用尽,穷困潦倒,诗人在此以苏秦作比丘为,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孤独一人,生计窘迫,两鬓又新添了白发。“黄金尽”与“白发新”、“五湖”与“三亩”、“万里”与“一人”,这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说明丘为曾在太湖畔只有一点微薄家产,现然独自返乡,万里迢迢,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
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后汉书·文苑传》记载,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诗人这样说,是以祢衡借指丘为,而自已当时任右拾遗,这个职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推荐贤良,诗人这样说,是说自己明知好友丘为有才却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因此说“羞为献纳臣”,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在王维的作品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一部分,我们从这些送这些送别诗中不难发现王维并非只是一个闭关深隐的居士,而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极其密切的活动家,他重情义,性情豪爽,和易乐群,是个绝对性情中人,在他貌似闲适平和的表面下,内心却不甘寂寞、蒸蒸日上的进取心。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