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是汇丰银行大客户
本文选自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简明香港史》
主编:刘蜀永
作者:刘蜀永,香港史专家、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编、岭南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全面、系统、权威的香港史中文著作,香港多次重印再版
带你认识香港历史的真实面貌,收录数十幅珍贵历史图片
涵盖史前至1997年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领域
早期香港金融业,主要由银行、银号、保险业与当押业组成。进入186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创建进入高潮。
至186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成立,已有11家银行开业,其中除法兰西银行系法国资本外,其余均属英资。它们以经营国际汇兑为主要业务。
1865年3月成立的汇丰银行,是总行设在香港的第一家外国银行。同年4月,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开业。1866年获准在香港注册,正式成立公司组织,并取得货币发行权。初时,汇丰银行的股东有英、美、德及波斯等国的商人。未几,其他国家人士退出,遂成为英商独资银行。
由于获得港英政府的支持,不仅年年获利,而且很快在中国福州、宁波、汉口、汕头设立了分理处或分行。
1870年代初,国际交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密切了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引起了中西贸易传统方式和商业技术的变革。洋行兼营金融业务的阶段逐渐成为过去,香港银行业迈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汇丰银行发展尤为迅速,1881—1890年间两度增加投资,并在中国厦门(1873年)、烟台(1876年)、九江(1879年)、广州(1880年)、北海(1880年)、天津(1881年)、澳门(1881年)、淡水(1886年)、北京(1889年)、牛庄(1892年)、基隆(1894年)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初步奠定了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主宰地位。
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国际竞争的加剧,香港一些成立较早的银行如金宝、法兰西银行、呵加剌银行因经营不善,宣告倒闭。
另一方面,又有几家新的银行,如总行设在巴黎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行设在纽约的美国万国宝通银行(亦称花旗银行)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等来港开业。这些后来者虽多数属于商办性质,但都力图与中国建立直接的金融联系、摆脱英国资本的控制,为推进本国在中国的贸易服务。
香港是自由港,实行汇兑自由,有利于吸引国际资金,但本港的国际汇兑业几乎全由英资银行(最初是洋行)所控制。从1870年代初起,中国银两的汇价因受国际市场银价持续下降的影响开始急剧下降。由于英镑是当时国际间的清算货币,这就为外国银行首先是汇丰银行操纵中国外汇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1870年代后,随着转口贸易的增长及出洋华工的增多,汇兑业务扩大,外国银行直接插足华侨汇款领域。1870年代中期起,汇丰银行在南洋及美洲设立分支机构,目的之一就是企图包揽海外华人对国内的汇款业务。
在存放款方面,1870年代前,银行一般不招揽活期存款。1870年代起,各行以吸收存款为首要任务,存款额有较大增长。除低利吸收存款外,汇丰银行还充当港英政府的公库,代存代发公务员的薪俸、士兵及海员的饷银。这是汇丰银行胜过同业的优势所在。存、储款的增多,为银行放款业务提供了资金来源。
1870年代后银行放款的增长几乎与存款的增长同步,对扶持中小洋行参与转口贸易的作用巨大。但银行对华商实行抵押货款制,条件苛刻。
除商业放款外,还实行政治性放款,即对清政府贷款。1874年汇丰银行对福建的200万两台防借款,是该行对中国政府贷款之始。据统计,1880年代初至甲午战争前15年间清政府的22笔对外借款中,英国包揽了18笔,其中单是汇丰银行一家就承揽了14笔,借款额占总数的68%。
这些借款以中国海关关税作担保。英国银行不仅收取高额利息,而且借此加强了对清政府的财政控制。
(本文标题以及小标题与原作不同,抱朴财经编辑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