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流行了上百年,至今还有人信
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长辈而言,很多俗语就是教育子女标准的“教科书”。
很多俗语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检验,代代相传至今,仍然能够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但也有很多俗语虽仍在流传,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比如农村人们常说的“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
这句俗语其实就是一句讹传,流行了上百年,至今还有人信。它到底要表达什么含义呢?有何历史渊源?大家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一、正月不剃头
国人骨子里都刻着“孝道”二字,古人更是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
在他们眼中,无论是肌肤还是头发,都是父母亲的馈赠,因此没有父母亲的允许,不能随便对身体的任何部位做处置,否则便被视为不孝。故而古代的人,无论男女,基本上都蓄着长发。
清政府入关时期,为了巩固其政权,统治者想尽各种方法改变汉族人的观念,从而使得满汉一心,便于管理。
思来想去,最好的方式就是使汉族人和满族人一样剃发,既改变了汉族人原本的思想观念,又使得其生活习惯逐渐向满族靠近。
可是遵守了上千年的规定,又怎能在一朝一夕做出改变呢?三国时期,曹操曾因违反军令,按照规定理应斩首。
但是作为当时的主帅,不能真的将其斩首,于是做出了割发代首的决定,可见古人对于身体发肤的重视。
很显然,清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依旧颁布了“剃发令”,于是这“剃发令”背后便有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清政府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改变汉人的服饰以及发型,强迫其适应清政府的统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剃发易服,通过外在的改变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当时唯一可以不用剃头发的便是出家人,但若是想要假装出家人来逃避剃头发也很不现实,因为当时的僧人管理制度十分严格,需要专门的证件才能证明你是出家人。
虽说在当朝政府的强制之下人们必须剃头,但很多人出于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以及对前朝的思念,选择了较为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其想法,久而久之便有了正月里面不剃头的说法。
最开始正月里不剃头是因为“思旧”,可传着传着原本的含义就变了味道,竟然变成了“死舅”的含义。
虽说这“正月不剃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祝福,可毕竟现在生活在科技社会,因此这句俗语也就不适用了。
在很多农村地区,依旧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可见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深。虽说十分贴近生活,但这样的说法也让人哭笑不得。
二、腊月不定亲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句俗语叫“正不娶,腊不定”,意思就是说正月不能娶亲,腊月不能定亲。
其实说到底这句话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都是被古时候的封建思想所影响,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因为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月,古人又讲究阴阳学说,认为腊月阴盛阳衰。
如果在腊月订婚,可能婚后就会出现女强男弱的现象,这在古代是绝不允许出现的现象,故而有了腊月不能定亲的说法。
其次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腊月的天气也不太适合结婚。因为腊月很冷,无论是中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新娘的婚纱其实都很薄。
如果在北方的室内还好,如果在南方,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穿着婚纱,确实挺遭罪。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腊月这个时间段,亲戚朋友大都有空,再加上快过年了,办婚礼也是喜上加喜,所以很多新人都会在腊月举行婚礼。
想必新婚的喜悦也可以抵挡冬天的寒冷吧,无论什么时候结婚,只要新人觉得幸福就行,倒也没必要在时间上卡得那么死。
结语
虽说这句俗语已经流传多年,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确实不太适用。再加上其原本的含义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改变,甚至被赋予了很多荒唐的含义,故而也没有什么遵守的必要了。
过日子最重要的是自己开心幸福,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剪头发,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事情,没必要过于教条。若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反而失了原有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