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不及腹

鞭不及腹

【拼音】:biān bù jí fù

【释义】: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典故】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按理来说,经过宋国应事先通知宋国,然而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就没通知宋国。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没有取胜。

第二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当时晋景公倒是非常愿意出兵。但是晋国大夫伯宗却不愿为了宋国而得罪强大的楚国,便对晋景公说:“古话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我们哪里管得着楚国的事儿?不如暂不出兵,且等楚国国势衰退以后再说吧。”

晋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并没有给与任何实际的援助。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是说:“马鞭虽然很长,也不应该打在马肚子上。”原指晋国虽然强大,但不宜攻打楚国。因此形成“鞭长不及马腹”的谚语。后来简缩为成语“鞭长莫及”、“鞭长不及”、“鞭不及腹”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0)

相关推荐

  • 一个传奇的刺客,给春秋时代带来了百年的和平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楚庄王(21)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楚庄王战胜了晋国,威震天下,陈郑许等中原国家都倒入了楚国的怀抱,只有一个宋国铁了心地奉行亲晋仇楚政策,老是跟庄王作对,这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