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养老:成都人抱团养老,结伴下乡模式的最新解读|养老|留守老人|乡村

从美国、德国抱团养老概念的个案进入中国后,激起了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各地普遍的热情。各地积极地开始了中国式抱团养老的模式探索。

中国人的智慧有着对新生概念天然的敏感,加上近年来农村题材的广泛关注,于是,在时代前沿各种政治性概念下,抱团养老有了花样百出的解读。有设想农村留守老人利用空余的房间接待城市退休人员,以房租和农村留守老人对城市养老人员的服务获得报酬,实现农村老人收益的提高;还有就是把农村的大房子进行改造,做成小规模的“抱团”养老公寓……

然而,这个看上去,听起来都非常美好的抱团养老,在媒体的一阵爆炒之后,似乎是偃旗息鼓了:自身都需要照顾的农村留守老人,担不起看护的责任;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两类老人尿不到一个壶里。浙江那个抱团一起吃、一起住的案例也因为各种细小的矛盾好像也中道崩殂。

概念很好,模式失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传承,这些导致了不是你想不想,你愿不愿意就自然存在的很多矛盾。

到了养老这个年龄,每个人的个性与“龄”俱进,加上以前可能是当领导做管理的,或者是当老板的,凡此种种。因为岗位、职务、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刚的,烈的,火爆的,阴柔的,外向的,内敛的……什么样的性格,还有脾气,你改变不了,而老人自己,也觉得到这个岁数了,没有必要改变。因为生活环境,适当有一些调整,那已经很不错,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难。

这是个性使然,属于自然属性方面的问题。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一些。

每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经历不同,养成的一些习惯,形成的情趣爱好,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清净;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看电视、听音乐……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就是为什么田园生活社区对社区会员,在不收会费的情况下,还要多一道手续,要求大家要认真填写注册表。就是要了解会员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社区才能根据各自的情况,把来自天南海北、各个阶层的会员,求大同,存小异,尽可能把相近的人集中到有相近意愿的基地。

还有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尽管生活在城市,有共同的想去农村养老、养生的追求,但经济条件并不完全一致,有有钱人,也有中产阶层等等;这就形成了在消费方面的差距,有喜欢奢华的,有喜欢简朴的;有喜欢铺排的,有喜欢节俭的,这也会产生很多差异。

再有一个不能忽视,就是中国人的攀比心理,尽管年龄大了,按理说这方面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看淡了红尘,其实不然。谁的儿女发展的好,谁的孙子上了高档的幼儿园、重点学校、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留学,谁的儿女孝顺……类似可比较的东西多得很。即使是同学,同事,朋友,大家嘴上不说,时间长了,心里面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阴暗的元素呈多方面的淤积,总有爆发的一天。要这样把大家“抱团”在一起,大家各住标准间一样的房,一起吃伙食团一样的饭菜,短时间没有问题,时间一长,你想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田园生活社区为什么会选择闲置农房相对集中的村落建立会员田园生活的社区型基地,还要参照德国的小果菜园模式配套建设一些小户型的房屋?就是基于对上述矛盾尽可能地排除。

相对集中不是完全集中,小果菜园基础上改造的田园生活社区“私家菜园”模式,也为老人打造各自的私人天地,私人生活空间。

老年人有群居、交友、交流以及享受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和生态田园生活共同的需求,但又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隐私。在保持各自正常生活轨迹下的共同生活,让老人们在开放的乡村享有丰富的娱乐、旅游、棋牌等田园生活内容。

白天打堆过,晚上各住各。是田园生活社区对会员抱团田园生活的最新打开模式。

本文由“田园生活社区”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