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今年以来,阿根廷比索已经大跌17% 。为了阻止货币继续下跌,日前,阿根廷央行做出了一个疯狂举动——指标利率一举拉高至40%,震撼全球金融市场。
然而,即使是阿根廷央行如此疯狂的加息举措,也没能阻止人们抛售阿根廷比索的举动!“阿根廷把官方利率从27.25%提高到不具有可持续性的40%,恐怕只会加剧市场恐慌”,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6日发表评论指出,“此举将使其经济复苏进程面临着脱轨风险。”报道指出。
失控的阿根廷比索,到底怎么了?
“金融自由化”埋下祸根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因循金融深化理论的思路首先进行了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
美国学者B.艾琴格林曾说过,“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加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来获得较高的投资率、较快的增长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国家来说,金融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美国的“忠实信徒”, 阿根廷对于美国鼓吹的“新自由主义”深信不疑。
阿根廷共进行过两次金融自由化改革,分别是1976年启动第一次金融自由化,以及1994年开始的第二次金融自由化。第一次金融自由化主要是放开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并放开所有存贷款利率,取消银行信贷管制,废除了一直推行的100%的高准备金制度。第二次金融自由化,主要是进行银行私有化。在金融监管政策上,鼓励金融自由化和私有化,向外资全面开放银行、证券领域,允许外资自由进入国内金融业等。1994—1996年间,阿根廷同时开放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资开始大量流入。
金融自由化改革,导致阿根廷商业银行总资产从此为外资所控制,金融命脉控制权落入西方人手中。1992年,阿根廷由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占压倒优势的82%,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仅占12%。然而到了2001年,阿根廷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比重萎缩至33%,而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比重却占到了70%,这其中包括花旗银行、纽约银行、波士顿银行等著名美国大银行。由于外资比重急剧增加,再加上疏于监管,阿根廷央行已经无法决定和控制其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阿根廷的金融完全开放,等于将金融主权、经济主权交了出去,再也不能自己作主了。”评论人士指出。
从1992年到2001年间,由于实施金融自由开放政策,国外疯狂涌入的热钱,犹如一针“鸡血”,迅速推高了阿根廷国内的资产价格,直接刺激了阿根廷的经济增长。
阿根廷金融自由化改革,带来了一时的风光。然而,待到潮水退去的时候,阿根廷人方醒悟过来——他们打开国门,引来的是一匹匹披着羊皮的恶狼!到90年代中期,阿根廷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弊端已经显现。金融机构数量由1994年底的205家变为1995年底的158家。由于阿根廷比索的币值被大大高估,加上正大力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阿根廷的对外贸易平衡愈加艰难,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
此时,美元加息周期却悄然开启。金融风暴呼啸而至。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阿根廷国内的金融部门受到巨大冲击,阿根廷的外资企业和银行赢利能力双双下降,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大批倒闭或被收购。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急剧下降,外资纷纷出逃——当年有多疯狂的资本注入,此时就有多疯狂地逃出。阿根廷经济瞬间陷入死局。
由于货币贬值、银行瘫痪和存款冻结,经济动荡迅速引发成波及全国的社会骚乱,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当地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阿根廷的这次动荡源于政府出台的货币政策。“当限制公民与企业兑换美元的数量后,政府的信誉实际上已经破产。”于是,阿根廷试图通过“换马”的方式来度过这场危机,仅仅一个月内就连续更换了5位总统。
从金融危机到社会动乱,再到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阿根廷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最终,一个在上个世纪6、70年代曾经上演过经济奇迹的国家,很快濒临崩溃边缘。
“金融殖民”是幕后重要的推手
一般来说,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由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然后向更高阶段发展,很少有已经跨过发达国家的门槛儿再退回到发展中国家。很不幸,阿根廷就是一个特例,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倒退到发展中国家的国家。
据媒体报道,100年前,阿根廷曾经跻身世界最富裕国家俱乐部——阿根廷一度是世界第七富有的国家。早在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就达到了3000多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末更是达到了人均9000多美元,一度与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非常“富裕”的阿根廷,一夜之间沦落到连温饱都成了问题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根廷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一度品尝到了初始的甜果,然而,在经历短暂辉煌之后,最终收到的是崩盘的恶果。这其中有何深刻的教训值得吸取?
阿根廷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固然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比如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政治腐败等,但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不能不说是其经济全面崩盘的一个重要推手。“阿根廷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迎合了美国‘金融殖民’的需要。”分析人士指出。
何谓“金融殖民”?与赤裸裸的抢劫掠夺相比,“金融殖民”是一种隐蔽的殖民掠夺方式。它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呢?美国掌控全球通用货币,先走量化宽松(QE)之路,用大量货币涌入其它国家,推高该国的经济。接着美联储开启加息之路,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然后忽然釜底抽薪,在其泡沫最大化的时候突然缩回。最后美国投机者抄底收购,通过一张一缩变相侵占了该国资产。分析人士指出。
被美国金融殖民的国家中,阿根廷是其中的一个。有媒体报道,美国利用金融殖民手段,“仅用几亿美元便掏空苏联人70年的财富。”上个世纪7、80年代,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进行所谓“休克疗法”。1998年,俄罗斯陷入金融危机时,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曾向俄官员建议,“你们为啥不学学阿根廷呢?人家的金融就完全向跨国银行开放了,从中就得到了很大好处。”
于是,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启金融自由化改革之路。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到处莺歌燕舞,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然而,当俄罗斯人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浓香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
1991年的冬天对俄罗斯来说是异常严酷的。俄罗斯经济体业已严重失血的身躯,在国际金融家开动的超级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碾过之后,大批社会主流人士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人们在不停地惊呼:“怎么了?这到底是怎么了?”但此时他们已无力回天。大学教授,医生,军官,工程师,纷纷走上严寒的街头,去兜售各种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乞讨。就这样,国际投机家们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这场战役绝顶精妙,曾经被列入金融学经典。
这一切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事实证明,这些年来,“金融自由化”这个听起来响亮无比的“经济良方”,已经成了无数国家的“致命毒药”。1980年代的日本崩盘、1990年代的东南亚风暴,以及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都与无序和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脱不了干系。今天,阿根廷再次被洗劫。
“阿根廷之所以反复被洗劫,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阿根廷自己打开了国门,递给了国际投机家们一把挥向自己的屠刀!”有学者指出。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美国的加息周期,都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严重的冲击。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几乎与美元强势如影随形,甚至会带来局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危机。如今,美国“羊毛剪”再度举起。过去两年,新兴市场汇市股市齐创10年来新高。近期,油价和美元持续走强,对财政扩张和货币收紧的预期推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
“美联储加息,加剧全球美元的回流,强美元周期已在路上,资本大逆流情况悄然开启。”分析人士指出。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着货币贬值的压力。英媒称,沃伦·巴菲特说过:“直到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对新兴经济体来说,美国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趋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危险的合力,正在推高美元。金融的潮水退去之时,人们赫然发现:这次阿根廷在裸泳。
“2018,金融危机10周年:这个国家再次面临大崩盘!”有媒体以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近段时间,阿根廷央行在一周时间里豪掷50亿美元外汇储备,又突然决定在短短10天时间里将其基准利率上调三次至40%——这一利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企图阻止阿根廷比索汇率下滑。截至目前,阿根廷比索的汇率已经累计下跌了18%以上。
为了防止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阿根廷政府只有不断的加息。“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高通货膨胀率下,绝望的加息,只会让阿根廷陷入了恶性循环。”有媒体发表评论指出。
在抛售美元、大幅加息、削减赤字之后,阿根廷似乎还是“挺”不住。阿根廷经济已经出现全面崩溃,40%的民众陷入贫困,30%的民众失业。货币的断崖式下跌,让阿根廷时隔17年不得不再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助。5月9日,据外媒BBC报道,阿根廷已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了资金援助的请求,试图通过该组织的帮助来遏止已经持续了5个月之久的阿根廷比索汇率不断下跌的走势。
阿根廷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称:“国际市场环境正日益复杂:利率上升,油价上涨,新兴国家的货币贬值。还有其他一些变量因素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阿根廷财政部长尼古拉斯·杜约夫解释称,向IMF请求援助是成本最低的融资途径,因为该机构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水平。
呼啸而至的金融风暴,让阿根廷本已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史无前例的加息水平,势必会极大地提升阿根廷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给实体经济带来致命一击。危机下的阿根廷,债市、汇市、股市全线飘绿。
这一切,很可能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