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吴亚军掘取的第一桶金

2018年5月,《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发布,吴亚军以420.2亿元排名第34。《2017胡润女企业家榜》上,吴亚军以525亿元排名第三。《2016胡润女富豪榜》上,吴亚军以330亿元财富排名第4位。

她的出身并不显赫

吴亚军至少在出身上并没有显赫的背景,1964年,她出生于距离重庆五十多公里的合川县(2002年成为重庆合川区)。合川是一个距重庆一小时车程的地方,这里曾因南宋时一场战争改变世界版图的钓鱼城而闻名欧洲。

如电影《岁月神偷》中的场景,住在合川营盘街一大院中的吴家并不富裕,大院十多户人家多年共用一间厨房。2007年7月,这里又发生了一件令合川人感到振奋的消息,龙湖集团宣布投资100亿重新打造钓鱼城,并全面开发东城半岛。
  即使在合川,因为投资钓鱼城的事情,几乎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龙湖,但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吴亚军,更没有人知道准备投100亿“修”钓鱼城的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合川人吴亚军。

吴亚军1980年考入了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当时高考的满分是440分,吴的高考成绩超过400分,学的则是甚少人听说的鱼雷专业。

  由于西北工业大学主要是从事航空、航天和航海研究教育的大学,一时成为街坊邻居谈论的热点,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亚军考起了状元,考起了鱼雷研究生。”而吴亚军所学习的鱼雷专业据说在中国只有西北工业大学才有,是国家进行鱼雷专才培养的地方。
  吴亚军在西安读了四年书,一直到1984年才毕业。
  而关键点是包括吴的街坊都不知道吴毕业后分到了什么地方工作,而吴非常简单的简历的显示则是“曾从事过机械工程师”。

早年发迹的第一桶金

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吴亚军西安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营仪表厂做技术人员,一干便是4年。吴亚军学的是航海工程专业,对鱼雷控制系统颇有研究,而她的丈夫蔡奎,当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的是通讯专业,熟悉导弹制导,后任重庆机场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以致公司内部有人开他们夫妻的玩笑说‘一个指得准,一个炸得狠’。”

高中时就已斩露头角的写作水平这时候帮了她,而且吴亚军口才甚佳,爱读书,于1988年至1993年期间在位于渝中区国际村30号的《中国市容报》做记者,这是一份创办于1982年,该报的主办单位为建设部城建司及重庆市建委,隶属建设部(现住建部)城市建设司的报纸,现已停刊多年。她在该报所待的时间不长,不过期间与相关部门官员得以结识,这是吴日后进入地产领域的一条至为关键的通路,这一人脉资源对其后来改行经营地产事业应当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解内情的人说,其实吴真正从北京收获的不是金钱,而是为她日后进入地产界积累的人脉。有说法是,吴在北京时不仅在建设系统建立了广泛人脉,更接触到了非常显赫的有力人士,并得到到了对方大力的支持。这一系列的人脉与背景,为吴日后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刚进《中国市容报》,吴留给同事的初次印象是“有点土”,“好象也是留着短发”。起初她只是做一名记者,但因为写的文章“确实有几刷子”,在不长的时间吴就成为了编辑。

有同事发现,吴平日里绝少言语,但当她要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在几句话之间打动对方,“别人听起还很舒服。”这应该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而在《中国市容报》,吴如果只是做一名记者或编辑也许不会有日后的发达。她开始缓慢的往经营方面靠拢,在《中国市容报》拉到画册出版业务,为吴氏积累了创业基金。

大约是在2001年前后,吴到了《中国市容报》驻北京办事处,名义上是办事处,实际上也在为报刊兼营创收。
  办事处当时就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一栋楼里。虽说是办事处,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办公的地方,10多平米的地方摆着两张床,还是像学生宿舍一样的“上下铺”。一位曾经去过办事处的重庆同行说,吴就和同事们住在那里,每天自己做饭,大家那时候共用的一台交通工具是台面包车,吴有时也坐那台面包车出去跑。
  当时创收的主要方式是出版一种展示建设单位形象的画册。吴亚军就在这一出版画册的过程中“挣了不少钱”。“当时跑得非常勤,拿下了不少业务,出一本画册,大概能从中挣几万。”

“她应该是参与出了好多本画册,具体多少都记不住了。”一位吴亚军曾经的同事说。

“要知道,91年92年的时候,重庆一套非常好地段的房子也才要十几万。”曾经的同事们相信,画册是吴早年发迹的第一桶金。

创业伊始,小夫妻颇为另类

当时,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讯专业的蔡奎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重庆机场公司派驻深圳。 

深圳当时很火爆的一件事就是拿内陆身份证去买股票,蔡奎入乡随俗,加入了当时流行的买卖股票行列,并赚到了创业的资金,下海开了一家电脑公司,拼装电脑,然后倒卖到内陆省份,就这样蔡奎也赚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当时深圳赛格大厦附近和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公司都在干这样买元件来拼装电脑,再销到内陆的买卖。其实这个工作一点都不科技,只不过又赚了点钱之后,蔡奎没有再做下去。如果继续做下去是否会是又一个“联想”也未可知。

赚了一笔后,蔡奎就此收手。但这笔钱为他们日后夫妻二人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1992年,吴亚军和蔡奎回重庆结完婚后,蔡奎与别人合伙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和快餐厂。重庆工商局资料显示,蔡奎于1993年在重庆九龙坡区成立亚泰工贸,注册资本1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是V形快速充电器的开发、研制。与《中国市容报》同为龙湖创建者之一的亚泰工贸,正是蔡奎为法人代表的公司。此时,吴亚军还在一家媒体做记者。

非常有趣的是,吴亚军开始创业时,蔡奎并不愿意和她一起做建材生意,据说当时两口子觉得谁也不服谁,干脆各自做各自的。1993年,吴亚军在重庆上清寺开了一家建材和装饰公司,主要做美国进口建材买卖,并未加入丈夫的公司。蔡奎仍继续做自己擅长的电脑生意。

小有积累后,后来看到吴亚军做得有声有色,才合二为一干起来。吴亚军和老公在重庆开了一家公司,日常事务由老公打理,自己则继续将主要经历投入在报社工作上。但这期间的一段插曲却让吴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曲折。在公司开起来以后,老公和公司的一个女同事产生了感情,吴对此至为伤心,但在工作之中,吴丝毫没有表露出来,还是像往常一样邀请同事到家里作客,其间夫妻俩恩爱有加,令同事们羡慕不已。
    从这一细节足见他们夫妇两人皆属特立独行之秉性。在“夫妻档”创业的中国企业家群体里,吴亚军和蔡奎创业伊始的插曲颇为另类。

蔡奎其实很有商业嗅觉,也有几分天分,吴亚军是有长远眼光,善于有条不紊的去计划、推进,她更会用人和训练人。所以这两口子一起做事是配合得非常好的。

蔡奎早年曾经对好几个朋友说过吴亚军跟他的一段对话。吴亚军说,做企业要赚钱,但做企业和赚钱还不一样,只会赚钱就只是个有文化的个体户。蔡奎于是开玩笑的对她说,我就是个有文化的个体户。

1994年,她借助报社平台,成立重庆佳辰经济文化促进有限公司,吴亚军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成立了重庆佳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正式下海经商。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00万元,当时有四个股东,中国市容报社、蔡奎、吴亚军的母亲高超和重庆亚泰工贸发展公司,各出资50万元,分别持股25%。而亚泰工贸的法定代表人是蔡奎。

创业短短一年时间,吴亚军和蔡奎就能够再拿出750万元的真金白银。“当时有十来个人左右,主要做装修、卖进口建材,”吴亚军在接受重庆一家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称,“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做这个公司?先是生存,然后是挣钱,挣钱完了就是发财,我发财完了就是大家发财……”

据招股书称,第二年,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增至1000万元,其中吴亚军和蔡奎分别增加了480万元和270万元的投资,使得他们二人持股比例达到了85%,中国市容报社的持股量被大大稀释,几年后被两人全部收购,直至1995年,夫妻二人赚够了“第一桶金”。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聚光灯下的吴亚军,引来了更多的关注。像中国很多出身低微却突然变得富有的人物一样,很多人并不相信,吴亚军这个昔日的女记者,16年间能够无所依托地创下这么庞大的家业。

如果从1994年下海算起,吴亚军在16年里的财富积累速度惊人,人们不禁要问,女首富的聚集财富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在记者面前,一身素衣、略胖、圆脸的吴亚军始终在脸上保持着一种得体的微笑,因为做过记者,她更知道如何面对媒体。

在开办公司的过程中,从一个小小的冲突中可以看出他们夫妻对于公司发展的意见分歧。

有一次吴亚军在两个公司合并后要让蔡奎的妹妹离开公司,也就是她所谓的“去家族化”。吴亚军提出拿钱让蔡奎的妹妹去大学念书,她的主意是,送蔡奎妹妹到大学充电,但是,毕业后不能再回到哥哥和嫂子的公司工作。

蔡奎是个性情中人,一时很是恼火,但后来还是被吴亚军的口才所折服,向吴亚军妥协了。

时至今日看来,吴亚军这么做是很有眼光的一招棋,否则,一个家族企业很难吸引外面的人才,那么就谈不上与中建科这样的国企还有许多外资企业合作了。

1994年建设部和国家科工委要在全国做一批“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示范区”的样板项目,闻此讯后,吴、蔡夫妻二人便积极投入。当时一听是科技示范,许多人担心成本高亏钱,参加不积极。为此,中建科总公司,建设部,科委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建科公司”,参股或者控股在全国的科技示范项目。

1995年6月,她进行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次至为重要的资本运作。她与中建科产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重庆中建科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1000万,而自己原先注册的重庆佳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则更名为重庆龙湖企业拓展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公司立马确立了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将住宅开发作为主导方向的终极目标。吴亚军和蔡奎做房地产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与中建科合资搞“龙湖花园”。他们把钱主要投在这个项目上,原来的其他生意就全部关掉了。

有一个说法是,中建科在这个项目上投资额没有出够,吴亚军和蔡奎多投了,但他们当时与中建科有一个协议,同意中建科一期的项目按投足额来分红,就意味着中建科事实上多分红,二、三期中建科逐步减持,直到退出公司。

至此,两家公司均掌控于吴的手中。而日后进行地产运营的主要平台则是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吴亚军从拖着伤病的身体开始卖建材,到初尝地产业甜头并获得纷至沓来的荣誉,也曾有过“小富即安”的想法,但后来龙湖加速扩张特别是上市之后,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发展就是使命”。

             很多人都想知道的成功秘诀

就像中国很多出身低微却突然变得富有的人物一样,很多人并不相信,吴亚军这个昔日的女记者,16年间能够无所依托地创下这么庞大的家业。在吴亚军的创业史上,确实藏着很多问号。

据少年时的玩伴透露,吴亚军在上学期间,在课堂上常看小说,但由于其成绩突出,老师发现之后,总是闭一只眼,睁一只眼。

“她能登上榜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一位熟知吴亚军的开发商老总认为,吴本人爱学习、行前冲的做派,是她成功的秘诀。

吴亚军与万科集团掌门人王石在很早以前就认识。 而龙湖地产在全国化初期,吴亚军曾拜师地产标杆企业万科董事长王石,学习经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地产开始升温,深圳万科集团成为当时中国地产界的翘楚,吴亚军为此专程去深圳拜访万科,虚心向王石讨教做房地产的门道,龙湖就此迅速在重庆地产界站稳脚跟。“善于学习,精于操作。”国内房产行业著名策划人王志纲这样评价吴亚军。

从第一个项目开始,吴亚军就注重细节,于是龙湖花园一炮走红。由于龙湖花园注重细节,加之其沾了点示范工程的光,因此许多领导前来参观,胡锦涛、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到访重庆都会去龙湖花园视察所谓的“小康社区”。 
    龙湖的战略顾问、著名房地产策划人王志纲表示,所谓的“龙湖关系”其实是因为在重庆开发的示范小区成了当地的样板和名片,一有中央领导来视察,地方领导就会带着中央领导去参观。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江湖上就有人传吴亚军和蔡奎有特殊背景了,说后台是某某,还有说吴亚军就是谁的女儿的。

一个吴亚军的老同学说:“我和吴亚军的父母认识多年,这么说我相信就是以讹传讹搞出来的,但至于某某是不是股东,我当面问过吴亚军和蔡奎,这两人都坚决否认,说绝无此事,纯属空穴来风。”

“后来的时间里,也听过吴亚军和蔡奎在好些场合就这个说法一听说就否定,但我觉得他们的声音比起传闻来说实在是太微弱了。也有人开玩笑跟吴亚军说,你就将错就错,别人有错觉,你就利用一下可以有些保护色嘛。但吴亚军的反应是说,你以为今天是非分之福,明天可能就是麻烦啊。其实,我和吴亚军、蔡奎两口子打过多年交道,他们不过是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又赶上了下海潮时代。人聪明刻苦,抓住机会发展,这就是我看到的故事。”

  后来,这股“有背景”的谣传渐渐就没有人再说了,至少吴亚军和蔡奎身边的老员工是清楚怎么回事的。但到了龙湖上市前后,又不时有人翻出来,或者把话说得很隐晦,或者活灵活现,总之被描述得很容易流传。

  大家觉得一个人要做点什么事,尤其是在中国,很难不与政府打交道,你没有特殊的背景,就做不成事,也做不大,这已经是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了,特别是放在今天一个被贴上女首富标签的人身上。

   龙湖在地产业迅速崛起之后,很多人都想知道吴亚军的秘诀是什么。

当有人问到龙湖的“诀窍”时,吴亚军提到两点,一是“进入目标城市较早”,二是“密集投资,兼做商业,获得当地政府支持”。

吴亚军不仅有做世界一流公司的理想,更有旺盛的精力去执行自己的梦想。

一位高层这样说:“吴亚军自称是愤青,事无巨细,每次员工招聘都要一一亲自面试。吴总的体力比别人都好,精力旺盛在公司是出了名的。平时我们在公司加班加到后半夜,上QQ时发现吴总还在网上。”

沁园集团董事长刘崇梅说:龙湖的细节管理完美得可怕。去龙湖看样板房,脱鞋进门时鞋尖还冲里面,出来时鞋就已经规规矩矩摆放朝外了。从这点来说,吴亚军是我最佩服的重庆女老板。

46岁的吴亚军成名后因身处地产业而引人注目。“她从不接受采访。”媒体人都知道。在重庆地产圈内,吴亚军被比喻为“三不人物”——“不签名、不上镜、不接受采访”。这位女富豪低调行事,互联网上的照片不超过5张,媒体对她“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上市后,面对巨额财富,吴亚军说:“我唯一的嗜好,就是干活。”

正因为她是“工作狂”,才成就了今天被业界尊重的龙湖地产和女首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