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最有效的长寿药,就一个字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存在感很低,虽然指挥了几场著名战争,却没有在读者心中留下鲜明印象;
在正史《三国志》中,除了帝王外,只有两个人单独成传,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则是他,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
此人便是夷陵之战的主导者、江东的中流砥柱——陆逊,陆伯言。
从众人眼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到三国时代极其耀眼的军事天才。
陆逊的一生,正应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那句话——“隐忍就功名”。
不较一言之长短
东汉末年,士族林立。
吴郡的陆、顾、朱、张四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族,并称“吴中四姓”。
陆逊,便出身于其中的陆家。
但即便是出身豪族,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陆逊的人生开端并不完美:
父亲早逝,家业衰弱,自己只好去投奔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
本以为跟着陆康可以安安稳稳生活,但残酷的事实再一次打破了他的美梦。
人在乱世,弱是原罪。
陆康因得罪大军阀袁术,被赶出了庐江,“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后来孙策渡江南下,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发生了激烈的对抗,这让已经遭受到重创的陆氏家族更加惴惴不安。
好在孙权执政后,双方矛盾得到缓和,为了在江东站稳脚跟,孙权决定和江东世族们达成和解。
此时的陆逊刚好21岁,他背负的不仅是个人荣辱,还有整个家族的得失。
是摒弃前嫌、携手共存,还是绝不妥协、继续对抗?
陆逊果断选择了前者。
刚加入孙权幕府的陆逊,并没有得到重用。
他知道孙权招募自己,不过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但即便是游戏,他也要成为笑到最后的“玩家”。
陆逊深知:要想出人头地,重振家族威望,就需要在忍耐中寻找机会。
他甘愿在海昌县当个小县令,兢兢业业地做自己的分内之事。
与此同时,逐渐展露出自己的军事才能。
当时,会稽、鄱阳经常有山贼作乱,于是陆逊便向孙权提了一个征兵计划。
在得到批准后,陆逊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建立起了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并以此平定了山越之乱。
“征兵政策”的初见成效,让陆逊干劲十足。
于是他针对东吴当下“腹心未平,难以图远”的困境,建议孙权“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继续扩大征兵。
这样大规模的征兵,难免有些激进,让刚刚安定下来的江东百姓惶惶不安。
于是有人站出来弹劾他了!此人便是会稽太守淳于式。
当时,淳于式直接给孙权上了一道表,说陆逊是“枉取民人,愁扰所在”,应该对其予以惩罚。
后来陆逊向孙权述职的时候,谈到了淳于式,言语间盛赞对方是个好官。
这让孙权大为不解,便问:
“淳于式当初向我检举你,而你却称赞他,这是何缘故?”
陆逊答道:
“淳于式检举我,是因为他心挂百姓,是出于公心。
如果我因此诋毁他,那不是混淆圣听、以怨报德吗?这样的风气不可长啊。”
孙权听后十分高兴,称陆逊的做法是“长者之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心若坚劲,风之奈何?
与其计较一言之长短,倒不如敞开胸怀,真心以对。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陆逊过人的雅量给化解了。
不争一时之荣辱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也是留给有能力的人的。
公元219年,正当关羽兵围樊城、威震华夏之时,陆逊向吕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以骄兵之计迷惑关羽,伺机夺取荆州!
于是,陆逊给关羽写了一封“言词谦卑、语气恭敬”的信,也就是这毫不起眼的一封信,让不可一世的关羽栽了大跟头。
谨小慎微半辈子的陆逊,早已把“谦卑、恭敬”当做了骨子里的精神,所以他的这封信虽然有“刻意的成分”,却也少不了一些真情实感在里面。
也正是如此,才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关羽看到信后,十分得意地对下属们说道:“孙仲谋见识短浅,竟用此孺子为将!”
面对关羽的极度轻视,陆逊丝毫不以为意,因为他深知:
此时的忍气吞声,是为了获取日后的胜利。
没过多久,放松警惕的关羽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前线。
时机已到,吕子明白衣渡江,陆伯言西镇夷陵。
东吴将帅双管齐下,即便英雄如关羽,也只能饮恨而终。
性傲者易陷,善忍者易成。
陆逊终究用自己的“忍”,打败了关羽的“傲”。
公元221年,刘备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率领大军杀奔东吴,打响了“夷陵之战”。
蜀军到达夷陵后,刘备先遣将军吴班率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挑战吴军。
数千人就敢这样猖狂?
东吴将领见状很是气愤,于是纷纷请战。
可陆逊却摇头说:“此必有诈。刘备举军而来,锐气正盛,我们不可与其正面交锋。待其疲弊,再做打算吧。”
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不出战。
后来,吴将孙桓被刘备围困,他派人向陆逊求救。
陆逊再次摇头道:“孙将军颇得士卒之心,城牢粮足,一时无忧。等到我这边有所动作,孙将军之围必解。”
还是那句话——我不出战。
众将一听当时就怒了,他们都是成名多年的老将,有的还是孙家的宗室,本就不服陆逊,如今又见陆逊如此“怂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但就在这群情激愤的境遇下,陆逊还是选择不出战。
他甘愿忍受军中将领的指责,坚决按兵不动,似乎要将“忍”字进行到底。
不过他的“忍”很快就得到了回报。
由于天气炎热,你陆逊能忍,可刘备忍不住了,于是刘备下令大军驻扎到茂密的树林中,以减轻酷暑的影响。
而一向龟缩的陆逊抓住了这个机会,果断出击,一把火将刘备的精锐大军烧个精光。
“刘备,天下枭雄,曹操所惮。”
就是这样的人物,也还是败在了陆逊的“忍功”之下。
不违一己之本心
夷陵战后,陆逊的威望如日中天,孙权更对其信赖有加。
为了方便陆逊办公,孙权甚至还刻了自己的印章,放在陆逊那里。
孙权每次给诸葛亮写信,都会把陆逊叫到身边,听听他的意见;
给诸葛亮的文书,也先给陆逊看,有不对的,就让陆逊修改后直接发出。
纵观中国历史,如此亲密的君臣关系可谓凤毛麟角。
只可惜,这一切不过是孙权营造出的假象而已。
与蜀汉丞相的大权独揽相比,孙权实行了集君权、压相权的手段。
他在登基后力排众议,弃众望所归的张昭于一旁,置军功赫赫的陆逊于不顾。
转而任用孙邵、顾雍、步陟等默默无为的人来担任丞相。
其中顾雍更是凭借着“不管事、不多嘴”做了19年的“伴食宰相”。
可以说,这时的政治环境是很糟糕的,大臣们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而最好的做法,便是像顾雍那样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陆逊没有这样做,忍了大半辈子的他,终于决定挺身而出,为了臣子的责任,也为了国家的未来!
孙权晚年,虽立了孙和为太子,但却十分偏爱和重用鲁王。
在孙权的纵容下,鲁王竟公开与太子叫板,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容。
陆逊本在武昌坐镇,远离是非之地,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为争取重量级朝臣的支持,太子和鲁王都把拉拢对象放在了陆逊身上,千方百计想争取他的支持。
陆逊不忍看到手足相残,不愿看到朝野动荡,便赶忙上疏孙权:
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陆逊写这些书信,本是出于一片丹心,但在孙权看来不过是别有用心:
这家伙竟然也和朝中诸臣联合起来,倒向了太子一方,更何况他手中还有一部分兵权。
这是孙权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一改往日对陆逊支持信任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严厉训斥。
一次次的直言进谏,换来的却是一句句严厉斥责。
这让陆逊愤懑不平,最终在一片斥责声中郁郁而终。
也许直到最后,他都不明白:
君始终是君,臣始终是臣,有时“答非所问、无所事事”才是人臣最好的态度。
也许是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只不过他仍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可玉碎,不违本心!
三国,与其说是一个智者的时代,倒不如说是一个“忍者”的时代。
司马懿能忍,所以笑到最后;
贾文和能忍,所以一世无忧;
陆伯言亦能忍,只不过他多了一些坚持,少了一分冷漠。
他最终放弃了明哲保身的隐忍,毅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忍者”的真正格局:
不较一言之长短,不争一时之得失,不违一己之本心。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