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自己有超能力吗?


上周莫名其妙写了篇关于孩子教育的感想,说到父母的能力只有百分之百,超出此线的付出不一定会令孩子幸福。有朋友告诉我说,为人父母的力量是超群的,真有需要的时候,百分之一万也能发挥出来。
人能迸发出远超自身认知的力量,这个我是信的。多少年来,各大机场书店一直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你拥有远超自己想象的能量,通过学习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读懂他人想法,你能改变世界!
就好像人有多大胆,能力就有多大产。
伦敦哈利波特主题世界
今天不聊孩子了,闲聊几句咱们成年人吧。
前天跟一位朋友聊天,我看他近期业务不错,羡慕嫉妒恨地说:你这收成,可以开心过个大年了。
对方却叹口气,说:离开心还差着远呢,顶多是压力小点儿,能保证全家吃上饭。我说在这么困难的一年,你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干嘛不能肯定一下自己?他说:不能肯定,我觉得自己挺无能的。
我说你骂谁呢?他说这是我给自己定的标准,你别往自己身上套。
最后,我只好留一句“生活中的小成就也值得开心一下”就默默撤了,知道对方没时间闲聊,因为他的每分每秒都珍贵。
昨天闺蜜跟我抱怨,男友废寝忘食地工作,因为他跟许多男人有着同样的标准:自己要做家里的经济顶梁柱。可是闺蜜说,根本用不着他顶啊,俩人一起顶不行吗?而且明明我有能力多顶一点儿。
接着说说我自己。
在一个努力奋斗的人眼里,我很“佛系”。做旅行的同行朋友遗憾我不愿扩展业务,安安逸逸赚俩小钱就满足;写手朋友讶异我一周只出两三篇文章,还是只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其实,我只是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
我做旅行凭的是兴趣以及很多人看不上的“情怀”,我没有能力做一个中型公司的经营者;我写字是一个自己学习和分享的过程,我也想有更多的人看到,但我知道这类型的文章是没可能的,有可能的那些类型我没能力写出来。
很多人会直觉上认为我每天没事做。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我没有成绩拿出来。尤其过去一年,没有旅行可做,微信号的文章太少人看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在干这事。没有任何成绩的我,理所应当等同于没有做任何事情。
我的好友们都觉得我非常勤奋,甚至是过于勤奋了。因为他们跟我熟,知道我每天在干嘛。不过我心里很清楚,我也没有达到他们以为的那个标准,成为工作机器远非我的人生目标,哪怕是做我真心热爱的工作,我每天必须要有休闲的时间。
我可以每天很努力工作,但不会让自己被工作完全填满。吃饭的时候我会看看剧甚至瞅几眼综艺开心一下,睡觉前刷刷微信文章,读几页书。这些都是我享受的轻松时光。
如果我再努力一下,使劲开发自己的潜能,会不会更上一层楼、甚至做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三年前我分享过一个经历,挑战自己克服恐高症的故事。
在北京郊区的司马台野长城还没有被彻底禁入的时候,我和朋友去过一次。司马台最吸引人的是建在高高山巅之上宽度只有半米的“单边墙”,两侧就是悬崖。
图片看上去是不是还好?两边挺平缓啊,哪有悬崖?换个角度试试呢...
当我这个重度恐高症患者站到了那段城墙上的时候,马上意识到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的腿不由自主抖起来,走两步就没有力气了。好在不远处可以从墙垛下来,贴边沿着小路走。以为就这样逃出生天的我没走几步就遇见了更大的挑战——前面有一个缺口需要跳过去,经历过拓展训练高空跳断桥的朋友可以做些联想,不过那时候的我可没有安全带。此时我已经不能再爬上城墙了,因为它已远远高出了我的头顶。
脚踩的“城墙”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如果没有恐高症,这不是一件难事;远处的那些宏伟蜿蜒就是现在变成了景区的司马台长城
我坐了下来,背靠高墙、面朝山峦,微风吹过,真是好景致。
大约坐了一分钟后,恐惧逐渐蔓延至我的全身,我感觉再坐下去就永远没有力气站起来了。世上仿佛只剩我一个,背后的高墙似有种力量将我向前面的悬崖里推。
要不要起来跳过去?我在心中问自己。我也知道这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
为什么没有往回走?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想过可以回头。
我最后成功跳到了对面的大石头上,好像很应该为自己的勇敢鼓掌。但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我完全记不得跳过去后的喜悦,反而是那种无力的恐惧感永远清晰,每每回忆,似乎还能感受到山顶的冷风。
那一天,我真的明白了,有些能力我没有,有些潜能逼不出来。
当然我知道,恐惧是特例,尤其生理上的恐惧很难靠意愿克服。而能力,却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尤其很多大师会告诉我们,就是在激发(逼)自己的过程中,能力就会不断生长。
大英博物馆印度厅
于是大家纷纷打上鸡血,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不懈,让自己和家人都过上好日子!如果做不到,那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
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鸡汤学好似一下子就突然没落,丧文化悄然兴起。
作为一个从小被教育要进取要奋斗的中年人,我本能地对丧文化有抵触情绪。可隐隐中,又觉得不该去批评那些活在丧文化中的年轻人。
如果社会的价值导向是赚大钱、住大房才叫成功的人生,而这种成功在当下又越来越难以实现,年轻人除了躲藏在丧文化里,还有哪里可以去?
但我依然不认为会有人故意选择“丧”,谁会不想灿烂过一生呢?而活在996里的年轻人,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并不是真的“丧”,他们勤恳、努力,只是看不到希望。
我们那代不是这样的,我们八零后正赶上成功学的大潮,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免不了被“鼓励”地满腔热血,坚信自己应该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打拼。
所谓更美好的生活,大部分也是用物质欲望搭建出来的梦想。
但梦想是啥不重要,重要的大家洋溢着的冲劲儿。这时候可能有八零后的朋友会说了,我记得当时社会可不是这么评价八零后的啊。
这不是现在有对比了嘛。
是因为九零后没有八零后的激情了吗?当然不可能,但是社会环境变了。
我们那时候如果考上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再勤奋努力自愿996几年,还是有希望靠自己买上房的。我很多同学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九零后的起薪比我们那时候高了许多,但消费水平长得更快。不过九零后也有让八零后羡慕的地方,抛开贫困地区不谈,普遍来说九零后的父母能对他们的人生帮助更多。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幸福与烦恼,但是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何前一秒还是“机场成功学”与“鸡汤学”占领社会价值观高地,忽然间就被“丧文化”给灭了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解答,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其它更多咱们不能聊的方面。因此我不打算去试着回答。
每个人都在内心有着自己的价值排序,或者是事业在先,或者是家人在先,或者是个人的自由在先。人活着是需要认同感的,不管这个认同感是来自他人还是自己。因此才会有人拼了命的赚钱,因为ta自我认知的身份是家庭顶梁柱;有人把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因为ta最在意的身份是为人父母;有人不眠不休地工作,ta眼中的自己是追梦人。
而当个人的认同感很难定义的时候,大概“丧文化”就是最后的避风港了吧。
布莱顿涂鸦
人其实是对自己很残酷的一种动物。我们自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勤奋,遇事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于是穷人一定是因为他懒惰,你没有成功一定是因为还不够努力。
所有人都在在冲冲冲,有人停下来几分钟,让自己静心想想,这是自己想去的方向吗?
如果剥去物质需求的外壳,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发自内心想要的吗?
当然了,也可能有人想了想,觉得物质需求就是全部,根本不需要剥下。
生命真的不长,一眨眼就十年,一叹气就半生。
今天写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只想说一句,祝愿你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自己想要的~~
布莱顿涂鸦

本文图片均为实拍

版权归属©️TanSuo Cultural Travel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