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疾病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高发,新疾病或不断出现!病害防控基础工作需要强化!
文/ 水产前沿 林贞武
据悉,近期越冬综合征开始出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水产养殖户来说,正式规划一年养殖的初始,但是对于拥有过冬鱼的养殖朋友来说,气温进入上升期,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进入活跃期,而水生动物经过几个月的停料后,体质较弱,因此春季是水生动物疾病的高发期,据统计近两年越冬后的大宗淡水鱼都出现了集中的爆发性死亡。为帮助养殖户朋友更好的了解春季病害,了解越冬综合征,笔者请教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袁圣老师。
袁圣,中共党员、优秀科技服务专家、农业农村部基层渔医、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他是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他是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的典型,他长期奋战在在江苏水产养殖的一线,他也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
春季疾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
水产前沿:气温进入上升期,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进入活跃期,请您跟大家讲讲春季水生动物高发的疾病有哪些,养殖户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袁圣:春季主要的疾病有竖鳞病、越冬综合征、套肠病、柱状黄杆菌、鲤鱼痘疮病、鲤春病毒病等,另外一些大型寄生虫感染后也会在冬、春季出现集中的死亡(如舌型绦虫及吴李碘孢虫)。
春季疾病的预防应该从去年的秋季开始,包括1.加强秋季投喂管理。在秋季投喂营养丰富、配方科学的饲料,为越冬期积累营养。2.大幅降温前处理好池塘底部。经过一个养殖周期,秋冬季池塘底部已经积累了较多残饵、粪便及病原,在池底上翻时会集中的释放,引起发病。因此在气温大幅下降前,应做好池塘底部的改良工作。3.适当加深池塘水位。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2020年冬季出现了数次极寒天气,鱼类冻伤的概率在提高。提前加深水位,可以确保鱼类安全越冬。4.冬季天气晴好时坚持适当投料。冬季鱼类也有代谢需求,如果长期不投料,会导致营养不良,体质变弱。因此在天气晴好、稳定时,应适当投料,保持体质健康。5.坚持在冬季、春季对鱼体进行检查,发现微小的伤口及时处理。锚头蚤等寄生虫可在鱼体越冬,它们造成的伤口会在越冬期逐步加深直至发病,因此在越冬期间应坚持对鱼体的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
总体来看,对春季疾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做好养殖中的每一个细节,才可能平稳越冬。
“越冬综合征”危害越来越大
水产前沿:正如您提到的“越冬综合征”,这个病听起来比较新颖,请您跟我们介绍下,其危害情况如何?
袁圣:越冬综合征是我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危害情况对近几年春季新发的大宗淡水鱼的爆发性死亡新造的一个病名,不一定准确,其以体表非特定部位的深度溃疡为典型特征。该病主要发生于春季气温回升时,可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当观察到疾病发生时,往往已经到了发病的中后期,感染的规模已经较大,病灶较深,处理难度极大。实际上这个病以前就有,但是危害不大,从2018年起危害越来越大,2020年甚至造成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宗淡水鱼发病。
水产前沿:据您走访调研,今年哪些品种的鱼出现越冬综合征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有哪些?
袁圣:目前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越冬综合征,发病较为零散,已经了解到的有异育银鲫、草鱼、斑点叉尾鮰、花白鲢等品种发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如果温度持续回升的话,该病可能会有较大的集中的爆发。
越冬综合征的致死病原是细菌,已经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致病菌,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秋季的投喂不合理,投喂量偏少、饲料质量偏差,造成鱼类体质偏弱,越冬后抵抗力下降。2.越冬期的投喂管理不当。鱼类在越冬期仍有少量的代谢需求,仍需要适量的营养摄入。但是由于冬季鱼类生长停止,很多养殖户不愿意投喂饲料。3.忽视了冬季、春季的鱼体检查。传统的鱼病高发期在4-11月,冬季、春季被认为很少有疾病出现,大部分地区的水产技术人员冬季、春季是休息的,养殖户也没有要求对鱼体进行检查的习惯,造成了一些微小的伤口被忽视,并最终形成深度溃疡。4.底质的改良被忽视。恶化的池底会滋生较多的病原,春季气温回升尤其是雨后这些病原会被集中的释放,短期内就可以引起疾病的爆发。这也就是春季雨后气温快速回升时,越冬综合征集中爆发的原因之一。
水产前沿:在对待越冬鱼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防控注意事项?
袁圣:在苗种退化、水质恶化、养殖密度不断提高,长时间养殖后养殖区域病原不断积累及耐药性增强、饲料原料上涨引起的饲料品质不稳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现在的水产养殖尤其是疾病防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冬综合征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对于越冬综合征包括其他疾病的的预防,最关键的是保持鱼体的健康,而鱼体的健康,最大的相关因素是饲料即合理的营养摄入。这就要求养殖户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合理地调整饲料的档次及投喂量。其次要求我们关注养殖中的细节,建立系统化的疾病防控方案,根据不同病原的发病特点,诱发因素等形成标准化的防控措施。
一旦发生了越冬综合征,在形成处理方案前应先对鱼的体质进行评判(根据秋季、冬季的投喂情况,鱼的肝胰脏状况等),当体质较弱时,外用消毒剂只能使用碘制剂,切勿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包括硫醚沙星等,否则会加剧死亡。其次由于伤口较大,溃疡较深,消毒剂使用的次数需适当增加,根据具体情况可消毒3-4次,每次间隔一天。再者,由于投喂量较低,投喂抗生素效果不佳(抗生素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对细菌产生作用),内服思路应以促进体质回升,帮助消化的为主,如添加乳酸菌或者免疫增强剂等。第四,病程长,治疗时应有心理预期。
水产前沿:由于市场大环境影响,年前这段时间大宗饲料原料持续上涨,大有“打持久战”的意味,您认为这对养殖鱼类越冬后恢复体质方面会有什么样的隐患,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袁圣:这是一个敏感话题,由我来讲可能不合适。从疾病防控的角度来看,保持鱼体的体质健康是预防鱼病的关键所在,而保持鱼体的健康的首要因素是要确保鱼类有充足的、合理的营养摄入。在原料高涨、鱼价不稳的矛盾下,是否存在牺牲饲料质量从而降低售价,以赢取用户的可能性,还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建议养殖户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有责任心的饲料供应商,同时根据天气情况、溶氧状况等及时的调整饲料档次,投喂数量,确保鱼类有充足的营养供应。
养殖病害防控的基础工作在弱化
水产前沿:您常年深入一线进行鱼病诊治过程中,对于养殖过程的病害,有什么样的感悟?
袁圣:最大的感受就是病害的发生率正在逐年提高,而大家对养殖尤其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工作却在弱化。
第一,养殖中的基础工作如清塘、进排水分开、病死鱼无害化处理等做的不好,甚至很多养殖发达地区不清塘(方法错误),进排水不分,病死鱼流通销售等,都会导致病原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发病后快速传播,形成区域性的爆发。第二,大家过度关注病原,忽视了病因及诱发因素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对疾病的确诊变得容易,但是治疗越来越难,甚至不敢去治病。第三,水产药物假药太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购买不到高质量药物成为很多疾病治而不愈的重要原因。第四,疾病防控没有形成体系,很多技术人员只能对养殖的细节割裂来看,导致过度关注于水质、底质或者免疫力的提升的情况较为普遍,动保产品的效果被夸大,不能从养殖本身及养殖动物本身来看待疾病的防控,都会造成养殖中的某些细节做得不好,从而引起疾病的爆发(木桶效应)。
新的疾病可能不断出现,水产
养殖病害诊治模式需要做出改变
水产前沿:近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加强对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通知文件的出台,您认为这对接下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袁圣:在养殖过程中添加的投入品如改良水质的、改善底质的、强化肝胰脏功能的,提升肠道状态的都是为了促进养殖动物保持较好的状态,维持健康而服务的,但是在以前的投入品使用中,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产品的使用不够精准,功效被夸大等导致疾病的预防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解决需要改善的问题;而疾病发生以后,养殖户能够购买到的药品取决于当地鱼药经销商能够提供的产品,不少鱼药经销商为了谋取利润,经销低质产品,造成鱼病治疗没有效果,养殖户为了解决鱼病问题,不得不加大用量甚至多品种联合用药,造成了鱼药市场愈加混乱的局面,药品质量不稳定也给基层渔医处理鱼病带来了困惑,甚至丧失信心。
农业农村部之所以要对水产养殖投入品尤其是水产动保进行监管是因为水产投入品行业十分混乱,甚至有不法商家将农药、人用药物、违禁药品等通过这个途径使用到水产养殖中,给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通过这次监管,个人觉得对整个水产养殖行业来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可以大幅度降低违禁药品的使用,确保食品安全,又可以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让大企业更有信心去投入研发,为行业提供更好、更优的投入品。对于疾病防治来讲,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水产前沿:在您的设想中,未来的水产养殖病害诊治应该是什么样的?
袁圣:可以预测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在未来几年还会进一步高发,新的疾病可能不断出现,基层渔医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做改变,愿意处理鱼病的人将越来越少。针对于此,个人有这样一些设想:
第一是诊疗分开,诊断收费。这样可以让更多尖端仪器设备用于疾病的诊断,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第二是试行处方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鱼病防控的专业度。
第三是科研更加贴近生产,服务于生产。
第四是单个投入品企业聚焦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养殖品种,在行业协会或者养殖协会的主导下针对具体品种形成系统化的防控方案。
第五是畅通基层渔医的学习通道,提供更接地气、更实用的技术学习体系。
第六是对各地病原菌的耐药性做普查,为精准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聚焦 |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