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石门阵》题目精准解析及备考启示

题目再现(主观题)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小说语言表现艺术法和叙事方式能力。)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和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能力。)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表述有误。所谓伏笔,是指作者在叙述中,对将要描叙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强调其“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小说后文并没有写与“王木匠手巧”的相关情节内容,就是结束处写到他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那也是干他的老本行,并不是“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所以不存在伏笔一说。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解析】讲石门阵故事前王木匠说过:“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讲完故事时补充“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是一次军民团结一致击退日本鬼子来村子扫荡的故事,王木匠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他并没有参加战斗。政治指导员的报就是“一点新闻”,“八阵图”是王木匠为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生发的灵感,以之为故事的切入点。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解析“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也就是故事的本源来自一场军民团结击退日本鬼子的战斗。为了把这场战斗讲述得生动逼真些,王木匠进行了”“再创作”,“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这些日本鬼子是王木匠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进行的想象和发挥,是在这场战斗基础是虚拟出来的人物。换个角度来说,王木匠就是一位“编剧”,自编自讲而已。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李矮子的话,“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一是说王木匠所讲故事当然是在其个人“编”的;一是说王木匠所编的故事太逼真了,让人惊叹其编故事能力高超。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大致还不错”,这是胡老三对王木匠所讲的故事的总体评价。胡老三的这一评价,是与真实的战斗进行对比分析才得出的,从胡老三的话中读者进一步了解到这次战斗的背景;同时他还纠正了王木匠故事中的一处错误,“石头门”不是石头而是砖头。另外还要注意一点,本文是小说,小说的重要特征是虚构。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解析王木匠发出感慨的真实原因不是“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感叹的是自己虽然有一双勤劳的手,但是只是用于木匠手艺还不够,因为面对侵略者,这双手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保家卫国.只有赶走了侵略者,自己的木匠手艺才能得到发挥。小说的结尾是重点,不能停留在阅读的表面,要看深层。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 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解析小说先声夺人,以王木匠讲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解析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VS“有的带胡子,有的麻……”。把“带胡子”“麻的”放到前面,句子内容顺序的调整,表达效果不同,旨在强调听众面孔特点。同时,“带胡子的有,麻的有……”口语化色彩浓,更合小说讲故事现场。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解析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王木匠讲故事,大家伙儿听故事。从小说情节设计角度来看,本篇小说以语言描写为主,王木匠的“讲故事”就是主要情节,而王木匠讲故事不可能一讲到底,中间穿插一些次要人物的反应以及现场情况,增强现场感,这也是一种常用艺术手法。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解析①“大故事套小故事”是一种“叙事结构”,也是小说的谋篇布局一种艺术手法。大故事套小故事,又叫分层叙事,通俗地说,就是小说文本内讲故事的人再借他人(小说人物)之口讲述另一个故事。采用分层叙事,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主题表现、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等。具体到本篇小说,“大故事”就是王木匠讲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小故事”是借胡老三的口说出的“农民救国击退日本鬼子”的故事,还有王木匠接过胡老三的话讲到的日本鬼子扫荡“苏家峪、洪子店木门被烧”的故事。大故事取材小故事,小故事是大故事的真实创作背景。有了小故事,王木匠讲故事的现场听众才有存在的现实可能,小说的前后情节才能勾连一体。

②本篇小说,“大故事套小故事”,从叙事结构上来讲,避免了平铺直叙。开篇直接写王木匠讲《三国》中的石门阵故事,设置悬念;主体部分先讲大故事,再讲小故事,读到最后才明白大故事后面有真实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

 ③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能彰显小说的主题。在小说的后部分,“小故事”展现,读者才明白,一次抗击日本鬼子的胜利战斗(小故事),通过王木匠现场版“演说”出来(大故事),听众备受鼓舞,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主题初步彰显。再加上小说结尾最后一段,这一主题表现更为明显。

④结尾段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望,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以及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小说是战争题材,红色主题,表现的是革命文化。其主旨从整体上来说没有多元化,向望和平,反对战争,军民同心,保家卫国,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宏大主题”。另外,小说以一个木匠讲故事的方式来构思,布局谋篇实属精巧。没有炮火纷飞的战争现场,有的是日本鬼子的胆小怯懦滑稽狼狈不堪一击,还有敌后方人民群众以别样的方式一地分享胜利的喜悦。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有如《桥边的老人》。

附:小说结尾披文解析

“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夜不闭户,这是和平的时代,百姓生活幸福安宁的写照。“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表现了王木匠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过上安宁生活的一种向望。】

“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这是王木匠对未来和平安宁生活的进一步设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是理想生活的具体化。】

【以上两句(段),通过王木匠表现了在战火中的人民,在战争胜利的激励下对和平生活的向望。】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要和平就得先战斗。“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就是要经历无数次战斗,才能打败日本鬼子。“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说明王木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会讲故事不行,面对侵略者,作为中国人,只是做木匠活是不够,还要加入到战斗中去,尽自己匹夫之责。】

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这一句意味深长,王木匠看着自己老茧的掌心,感叹的是自己虽然有一双勤劳的手,但是只是用于木匠手艺术,这还怎么行呢?面对侵略者,这双手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保家卫国,因为只有赶走了侵略者,自己的木匠手艺才能得到发挥。】

【拓展】渲染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如一件小事情,用不着这么渲染。渲染也是一种强调,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调,是一种浓墨重彩的强调。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以上的反复就有浓墨重彩的强调的意味。把故事讲充分具体,讲生动形象,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达到吸引人心的目的。

关于阅读的标准化理解,这里个人有些想法。有不少学者、教师对于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考查存在质疑,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一是考场时间那么短,对一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受时间限制;

二是对答案的理解,因高度主观化而存在分歧,命题人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标准的还存在讨论;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身份和阅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不尽相同;比如,按照标准答案提出的两点“渲染”和“延迟”,那么我反问:反复手法“可以在听众心中刻画王木匠自己擅长讲故事的人物形象”,这一点为什么不能作为标准答案?而且这也是考生最容易想到的答案;

三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毕竟是一名高中生,题目如果给出的答案过于专业、过于精深,这一点脱离了实际,这也是以标准答案来评分,最终评分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以上面这道主观题为例,如果考生不回答“渲染”,但是讲到了“把故事讲充分具体,讲生动形象”并“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达到吸引人心”“刻画了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人物形象”,一样可以给分。不一定非得要扣一个个“渲染”才能得分。

【二、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听众的角度思考。】

反复手法除了”强调渲染“表达效果外,还有没人其他效果呢?

我们可以以读者的视角来听王木匠讲这个故事,来体会现场听众的心理,揣摸王木匠不断反复的意图。既贴着听众的内心走,也贴着王木匠的内心走

第一处:故事开头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延迟:故意不先讲故事,而言其他,有延缓的功效。

第二处:故事主体

王木匠的“讲故事”是小说主要情节。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穿插描写听众反应(或问话,或表达听后感受)及现场情况,增强现场感。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是或者说就是“现场的听众” 。不同的是,文中是一个讲,一个听;我们是一个讲,一个读。作为读者,我们既要贴着文中人物(王木匠和听众)内心走,我们还要问问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不是在这一次次的反复中,我们有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急迫心理。王木匠不断运用反复,不就是在“卖关子”吗,他的目的:简单的故事曲折讲,故意延迟,让你着急。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一想也就明白。就如同前面王木匠自己所言,“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不想点心思,直不笼统地讲出来,那样一点意思也没有。

(1)“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延迟:在反复的渲染下,日本鬼子进村了。以日本鬼子的残暴,后面情景很难让人想像。所以宋长发的担心很自然。注意这里听众心理描写“担心”。作为听众,最想知道的是日本鬼子进村以后会怎样,也就是急于知道故事结局。

(2)“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日本鬼子的丑陋心态描写得细致入微,激起了听众的无比愤怒,可谓人畜共愤。从整体上来讲,鬼子进村时的心态,反复讲,也有延缓故事情节的作用。

(3)“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这里面的“延缓”作用看得十分明显。宋长发老婆“急了”,仿佛也代表了全场听众,“干脆直说”。听众的这一反应,其实就是王木匠想要达到的效果。故意延缓,激起欲望,曲折生动。

【小结2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时,多处故意使用反复手法,意图就是在有意延迟,既有意渲染紧张气氛,激发听众的好奇,吊起听众的胃口,又有意迟迟不讲大家关心的故事结局,以引发听众的追问。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王木匠——这是高手! 当然,王木匠是作者刻画出来的,作者才是高手!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审题】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和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能力。 ①多次出现的“门”,要找出有哪些“门”;②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明确告诉我们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要分类找出有哪些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层次对应有哪些不同含义;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要结合文本,通过文体分析来印证其含义。④分值6分,得分点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更多。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

【解析】先找出小说中的不同层面的“门”,共有六处门:木头门,砖头门,石头门,石门阵,大门,二门。再来按不同层面分类,并指出其不同含义。

木头门、砖头门,这是第一个层面意义上的门。门是老百姓的家门。老百姓以砖头堵门,是在抵御日本鬼子进门。之所以以砖头堵门,是因为原来的木门被日本鬼子烧光了,只好以砖头来堵。砖头门和木头门,是现实生活中的门。

石头门、石门阵,这是第二具层面意义上的门。砖头门经过王木匠艺术加工,成为石头门,并配合讲故事的需要,演变成石门阵,表现出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这里的“石门阵”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抵抗侵略者的斗争。(含义理解难点一)

大门、二门,这是第三个层面意义上的门。要联系文中王木匠所说的那一句“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大门,联系到中抗日战争时代大背景,自然可以由实入虚,象征着祖国国门。赶走了侵略者,国门就守住了,老百姓就安全,家门(也就是二门)就不用关闭了。(含义理解难点二)

【总结】小说中多次出现“门”,要结合文本,六个门要概括找全,不可遗漏。对门要学会分类,从不同层面进行概括。有三个层面,三者逐层深入。家门→以石门阵方式来战争→保大门(国门),要对不同层面的门进行解读,也就是指出其含义。由家门拓展到国门,由实入虚,由表及里,是回答这道题的关键。

【思考】

新高考Ⅰ卷主观题带来的知识点思考

主观题8:这道题中的“反复手法”知识点考查,涉及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一考点。

小说的叙述形式,有对话式、讲述式、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比如《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推动其情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对话。这些对话简洁、节制而高效,蕴含了所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石头阵》也是这种以人物语言构成故事情节的叙事方式。

同时,在小说中,除了运用设悬念、埋伏笔、照应、对比、反转、回忆与现实交织等手法来展现情节、突出主题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叙事手法。

比如《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祝福》等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清兵卫与葫芦》中,两次写到清兵卫是如何细致地处理葫芦的,表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由衷热爱和朴实又高超的处理技艺;《牲畜林》则是情节重复,作者多次让朱阿摸到扳机,但直到第六次才扣响扳机,令情节跌宕起伏;《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两次写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体现出祥林嫂鲜明的人物特点。

《祝福》还采用了多重叙述(复调式叙述)的叙事手法,不仅“我”在讲祥林嫂的故事,卫老婆子也在讲,祥林嫂自己也在讲。三重叙述互相补充、互为印证(有时是互为反证),完善了情节。

【启示】①小说叙事手法是重要考点。备考时对应的知识点要讲全讲透。②学在课内,考在课外。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小说知识,要让学生深刻体会。③方法+文本。知识有一个活学活用的问题。再好的方法,如果文本阅读理解不透彻,也是枉然。主观题最终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④必要的涮题+题后总结反思。在实践中感悟并提高。

主观题8:这道题中的反复手法知识点考查,涉及小说的结构方式“延迟”这一考点。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四是“突转”式。又称逆转。如欧·亨利式)《在桥边》《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的结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还有一个重要结构形式“双线结构”。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主观题8题看起来只是考一个简单的“反复”手法,但是深层次考查到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特点。考生如果对小说系统性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反复手法在文中起到延迟作用这一点上,答题自然不理想。

在小说结构形式上,近年高考不断出现新考题。

例1.结合本文,谈谈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全国III卷)

例2.《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2019年全国Ⅰ卷

例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2020年全国Ⅰ卷

小说新题型,从“这一篇”到“这一类”,以个考类,考查该篇文本所体现的文体特征。考生要准确理解术语及其相互关系,准确理解所给出的特征或风格含义,并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环境等多角度分析。

主观题9:这道题中的门的不同层面不同含义知识点考查,涉及小说的语言含义这一考点。

从词句的含义角度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小说的主题,同时兼顾文本信息梳理概括。含义的理解,有表层和深层含义,深层是建立在表层基础上的,深层含义是答题关键。对深层含义的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全文通透的阅读理解基础之上。这道题没有什么技巧而言,对文本理解了,就能答得上。细读文本,细心梳理,细细思考,“三细”之后,答案自明。如果说有方法和套路,那么对于考生而言,规范答题意识,分条表述,那是最好的方法。至于答些什么,与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关联。不理解含义,再好的分条,也是枉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