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石鹰山下的那些幸福事儿
石鹰山下的那些幸福事儿
吴志明||湖北
最近,《我的两个湖南兄弟》的散文在“冬歌文苑”公众号上发表后,在军校同学们中引起了一阵热议。望芝同学说:“虽说石鹰山下两年的求学岁月不长,但的确是我们同学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徐磊明同学深情地说:“石鹰山下的求学岁月,值得一生回味和回忆。”最后,应同学们的要求,我在脑海中极力搜索求学岁月的点点滴滴,提笔抒写了《石鹰山下的那些幸福事儿》,以飨广大同学和读者!
如果时光能回到33年前石鹰山下的求学生活,就会是这样一个令人心动,铭刻心底的场景。
那时最快乐的事儿,莫过于周末休息。在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精神缺乏。军校作为培养基层干部的摇篮,严格有余,活泼不足。同学们既有约束感又有压抑感,基本上过的都是宿舍、教学楼(训练场)、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同学们最盼望的自然是周末休息。一到周末,自己就可以自由掌控时间,想干什么干什么。于是,有的同学睡懒觉,一睡就是半天。有的同学早起去北京,乐山乐水;有的同学在篮球场上拚搏,挥洒青春。有的同学伏桌给家人写信,倾诉衷肠;有的同学洗澡、洗衣,保持整洁。在当时,周末休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大家过得开心,玩得快乐!想想现在这个压力大,节奏快的时代,大家为了生活奔波,有时连周末都搭上了。忆起石鹰山下的求学生活,仍然会留念那个自由自在、快乐开怀的周末生活!
那时最高兴的事儿,莫过于写信和看信。33年前,虽说改革开放快十年了,但在通信方面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不像现在网络通信发达,有手机,有QQ,有微信,亲人、同学之间联系可方便啦。那时仍然是鸿雁传书。那时,同学们与亲人、同学、战友之间,都靠写信联系。可以说,写信成了同学们最高兴的事儿。诸不见,只要到宿舍串门,就会发现大多数同学趴在床上写信。有的同学挥笔抒写,有的同学提笔深思。特别是那些正在谈朋友的同学们写信更勤。往往是今天刚寄信,过一、二天又寄一封。
那时大家写信高兴,看信更加高兴。每次下课或训练场回到宿舍,总能听到活泼可爱的通讯员张学军的声音:“XXX,你的信。”大家一听有来信,连书包还没有来得及放下,直奔通信员室。“学军,有我的信吗?”“学军,有我的信吗?”拿到信的同学边走边看信,脸上笑眯眯的,幸福之情写在脸上。没有收到信的同学,好像有些失望,连走路也没有精神。在我的记忆中,这应该是同学们,也包括我是最高兴的事儿。尤其是那些收到女朋友来信的同学,心里甜滋滋的,走路也特别带劲。个别同学甚至哼起了小调,给本来单调的求学生活增添了新的快乐!
我记得当时,赵权同学手上有《一个未婚妻的来信》的装订本,同学们兴趣甚浓,都想先读为快。我也是在排队后才看到的。现在看来,只是题目比较吸引人的眼球,信的内容平淡、平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情与爱等火辣辣的字眼。应该说,在当时,这个小册子也给大家带来了充实的精神生活,甚至是情感的波动与体验!
那时最兴奋的事儿,莫过于逛北京城。我们这代人是在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红色歌曲中成长起来的,自然对首都北京十分向往,期盼有一天能够到北京看看。在当时,我们已经把到北京看看当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当我手持通知书迈入北京解放军防化学院时,觉得看天安门、逛王府井等地方,不再遥远,不再是梦,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当时,同学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北京,他们其实同我的心情一样,盼望早日到北京城走走看看。入学一个月后,校园熟悉了,同学相识了,教学、训练都走入了正轨。金秋十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班长王世军、副班长刘通喜、陈加青同学,早早起床乘坐学校的周日免费班车到北京游览。当我们来到天安门前,心情特别激动,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于是,我们四位同学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此后两年的时间里,同学们或独自,或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利用周日到北京游览。天安门、故宫、王府井、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天坛等著名景点都出现了我们活跃的身影,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足迹。也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那时最温暖的事儿,莫过于过生日。张新生担任教导员后,每逢学员生日那天,他以党支部的名义给学员过生日。因为独特,所以铭记。事隔30多年,想起我过生日的场景,依然令我激动不已。生日那天,依旧是站队集合,饭前一支歌。唱歌完毕后,只见张教导员迈着雄壮的步伐走到队列前,清了清嗓子后,充满激情地说:“今天是吴志明同学23岁的生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福他生日快乐!”尔后队列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随之传来的是同学们各类的祝福声。接着,又听到教导员洪亮的声音:“请吴志明同学领取党支部赠送的生日贺卡”。我激动地跑步到教导员跟前,迅速举起右手向教导员敬礼,从教导员手中接过一张书签式的生日贺卡。上面有教导员亲笔书写的“赠言”。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张普通的贺卡,是因为它独特,不仅有教导员亲笔书写的留言,且这个留言是针对每个同学的缺点而写,是用黄金买不来的净言,它聚结着队领导的良苦用心,希望我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早日奔赴部队建设的第一线,在部队舞台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至今我仍然保留着用那个生日贺卡做书签的习惯。尽管贺卡塑膜已经毛边,字迹已经泛黄,但我倍加珍惜,妥善保管。每每打开书本时,我总会凝视贺卡,仿佛又听到教导员那宏亮的声音……
那时最勤快的事儿,莫过于图书馆里借阅杂志。那时同学们十分珍惜在校园的时光,热爱学习,用知识来充实强大自己。因教室比邻图书馆,自习时,同学们纷纷到图书馆借书学习。可以说,求学时期,图书馆是同学们去得最多的地方。
我细心发现,第一学年,因以学习军事和理化理论知识为主,同学们借阅的书籍大多是理化的辅导资料。每周要到图书馆去一、两次,借些相关辅导课本回来。到了第二学年,以专业训练为主。借阅书籍资料与第一学年有明显的区别。同学们再到图书馆借书时,真正借阅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书籍不多。或许是训练枯燥无味,或许是训练强度大。同学们再到教室上课或自习时,纷纷地到图书馆借阅报刊杂志。少的三、五本,多的七、八本。抑或是报刊杂志文章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可读性好。个别同学不到两个小时就将借阅的杂志阅读完,接着又匆匆忙忙地赶到图书馆。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当天没有阅读完的杂志又带回宿舍阅读。就是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拓宽了知识面。对我而言,喜欢借阅杂志,一次借三、五本,重点阅读带故事情节的文章,其中精彩的片段或语句都摘录下来,慢慢欣赏。当时在学校已经记录了三大本。后来,毕业回到部队后仍然养坚持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开拓了新视野,对我后来喜欢码字帮助很大。
那时最开心的事儿,莫过于放假回家。军校生活管理严格,似乎到了呆板的地步。可以说,只能在服从中谨慎而行,个人意志和性格深埋在约束之中。往往同学们开学后不久,又开始掰着指头期盼着放假。每到寒暑放假临近,同学们的思想都开始异常活跃。有的同学计划坐那趟列车;有的同学计划捎些什么特产回去;有的同学甚至借回家之机顺道回原部队或去探望战友。随着假期的临近,同学们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做好相应准备工作。那时,学员是津贴制,每月只有几十元钱。同学们用节约的津贴费到北京买些果脯等土特产带回家供家人分享。当年春节回家时,我用节省下来的津贴费也买了两瓶燕岭酒,一条北京烟。回家的喜悦,将旅途的疲劳与疲惫一扫而光。我放下行李,开始了欢天喜地的假期生活。假期生活真是不可复制的欢乐,将永存心中!
那时最神气的事儿,莫过于毕业。军校两年,勤学苦练,历经风雨,终成正果。快毕业时,同学们异常高兴。说话有气度,办事有力度,体现了一名基层干部应有的能力和气质。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要毕业了,同学们别提多高兴,见到校友好神气。大家忙着毕业准备,有的同学忙于论文;有的同学忙于照相;有的同学自信满满,忙于拟制了“施政纲领”。临近离校,我特意准备了一个精致的笔记本,请同学们给我留言。同学们的留言,有长有短,有希望,也有鼓励;字里行间,流露出同学的关爱和期待。至今,虽说留言本纸张发黄,但给予的精神力量一直伴随我,勇于挑战,拚搏人生,书写空降兵战士的风采!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吴志明,网名:窗前人。湖北孝感人,从军23载。热爱读书,喜欢码字,享受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