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执子之手 感君于怀

执子之手 感君于怀

——读夫君《尘封的知青记忆》有感

摩涅||江苏

2020年1月8日,注定是让一代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五十年前的今天,江苏省重点中学——徐州一中第一批插队老三届踏上征程,迈出了知青生涯的第一步。半个世纪的记忆,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每一位知青的人生中都是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夫君新作《尘封的知青记忆》,如实再现了他刻骨铭心的插队经历,是他青春足迹和岁月情怀的真切写照,沉实厚重,读来令人慨叹,内心无法平静……

1970年1月8日,夫君建藩,一个天资聪慧的初二学生,像众多同龄人一样,脱离了家庭师长的管束,面对破碎的家国,开始了人生启蒙期的精神漫游。

眼前浮现出,他背着行囊奔赴广阔天地的身影。仿佛看见家里借钱买的那个柳条箱,看见他手里的网兜,网兜里的洗脸盆和热水瓶;看见简陋的候车室里,老父亲眼里闪烁的泪光……仿佛听见火车一声鸣笛,车头吼叫着,缓缓启动......站台上哥哥、嫂嫂、姐姐他们哭喊着“小弟!小弟!”车下车上,一片悲声。读到当年亲人离别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

插队第二天,建藩即到黑马河上修涵洞,做小闸工。每天抬大石头,累得浑身像散架了一样,回来倒头就睡。后来去小朱庄挖河,站在刺骨的泥浆里,抡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粗的像擀面杖似的两股铁叉,拼劲全力撬出砂礓。他还干过拆山沟、锄地、挑粪、种玉米、收鸡蛋、孵小鸡。睡的是冰冷的茅屋地铺,每天只吃两顿饭,一年只挣5块钱……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他累,却从不止歇;他苦,却无法回避。文章以叙事为主,穿插了议论、描写、抒情,连贯一气,互相衬托;五十年前的春夏秋冬、生而为人坚守的精神信念跃然纸上。非亲历者,无以提笔成章;没有深刻的洞察力,没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无以描绘出如此细致醇厚、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是一代知青皮肉煎熬的生命赞歌,建藩把自己的灵魂祭奠在了那片辽阔的土地上。

“回城干临时工”一节越发沉重,真真切切,可歌可泣。广山采石场、电业局食堂、孟家沟农药厂,处处有他蹉跎岁月的足迹,孤独而苍凉。建藩以多彩的文字反刍生活百味,写出了矛盾,写出了生活中的“真”和“深”。一个有骨气的知青,一个体谅父亲的儿子,一个不愿打扰哥哥、姐姐家正常生活的小弟弟,拼劲全力颤巍巍地挺立在自己坚守的人生战场上。再苦再难,不向亲人伸手,坚持自己养活自己。酸甜苦辣调和了他人生的匆忙,苦与泪交织的经历打造了他挺直的脊梁。这是骨子里的修养。

“爬车逃票”直面真实,以一种客观开阔的心态;表现出,特殊年代知识青年的喜怒哀乐和具体困难。那些身无分文的大男孩们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在他笔下入木三分,无论表现人物形象,还是烘托人物心情都准确鲜活,起到深刻揭示主题的效果。这哪里是抖落当年学子们的不堪啊,分明是在拷问人性,分明是把荒诞的闹剧、争议和朴素迷离的政治文化史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该章节有强烈的感染力,看似不着痕迹,褒贬尽在不言中。

建藩并不拘泥于灰扑扑的生命表象,当青春正盛、志在千里时,矛与盾同向共力,必将有双手丈量天地、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他先后被选入路线教育宣传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老两口学毛选》排练时,朱美的“头巾”渲染气氛,逼真现实。《沙家浜》演出中,何霞“说错台词”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哑然失笑。巡演“打牙祭”寥寥几句,轻松有趣。“突袭敌军司令部”舞台上的几个“侧手翻”,箱子底下珍藏的那副新四军“绑腿”……足见这位热血男儿曾经的激情,曾经的矫健,曾经的多才多艺。作者酣畅淋漓地抒发着对贫下中农的深情,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对“大戏班子”——徐州一中高材生们的赞美,是那么活龙活现!读后扼腕长叹,五味杂陈……

人生是种种矛盾的综合体,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建藩学会了怎样在逆境中生存,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1973年被选为“知青标兵”出席全县知青代表大会,同年,在县批林批孔大会上代表知青重点发言《父母在不远游》并向全县广播,包括“知青茅屋”里的“粗杠子”“农药喷雾器”等诸多故事细节,充盈着对岁月荒唐的妥协和叹息……矛盾的,才是两难的,才是令人唏嘘的,才有需要读者去填补想象的空间,才会对作品念念不忘。神奇的是,建藩能在妥协和叹息中留给人们一双透视现实的心灵之眼,重新审视世界和生命的真实。他艰难地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中,顽强地活着。也只有活着,才能走出泥泞,迎来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冷静、沉稳伴随着他的激情播音,令人刮目相看。

刊登在《新沂文艺》1974年第一期上的《新苗茁壮》,是一首反映知青成长的诗歌,约二三千字,16K两个版面,为建藩原创。1973年底在“新沂剧场”全县文艺会演时由作者本人表演朗诵,一时好评如潮。文中提到这首诗歌的创作过程,县里推选的原因,会演时的精彩细节和各方的评价。历历如绘,惟妙惟肖,丝丝缕缕挥洒着他对知青文化、诗歌、剧本的浓厚兴趣和深情细腻,我沉浸在他的喜悦中……建藩用汗水书写着从绝望挣扎到拼搏奋起的人生,从而拉近了与乡村世俗生活的距离。

喜欢质朴、有血有肉的文字。跟随他行云流水般的笔触,走进时集街上“2里长的高考考场”。在那条决定作者命运的2里长的土路上,我看到他面对机遇全力冲刺的实力和机敏。尤其难得的是,建藩写出了1974年文革教育背景下的考试细节:如何计算“电线杆”的高度,“粪堆”的体积,“河坡”的斜度等,面对实物现场解题……叙述不蔓不枝,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是“特殊家庭出身”知青的求学路,写满了他的上下求索,步履沧桑。结果是,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且表现突出却只能上中师,还是县里把仅有的两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名额之一分配给了他,才从农村考回城里,继而又一步一个脚印地读完大学。文中细致地刻画了众多饱满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这段跌宕起伏的生存故事。写得沉着,从容,理智,平静而富有内涵,像山涧的溪水,弯弯曲曲,潺潺流过心头……

历史为人们留下太多需要重新认识的东西。在农村一下子待四年绝对不是他的愿望,更不是为了当什么“先进”或“知青标兵”,个人在那个岁月是没有选择的。他干活卖力,生活上唯恐不“农民化”。他为人真诚随和,贫下中农都善待于他,认为他是“好人”。回城以后,新沂老乡还和他有联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宪洪妻姐去新疆,在新沂买不上火车票,几经徐州到我们家落脚,请建藩帮助买票。每次来都带些煎饼、杂粮或自家腌制的萝卜干,他妻子还给我和孩子做布鞋。当亲戚走动。说来好笑,有一次,量了小儿的小脚尺寸,拿回去做棉鞋,半年后做好送来时,小儿的脚已经长大了,穿不下去了!那双小鞋三新里面,黑灯心绒“三块瓦”式样,鞋底纳得密密麻麻,手工十分精制,我一直珍藏着。

王宪洪夫妇曾对我说,“队里差不多所有的农活儿,建藩都干过,干什么像什么!乡里平时闲谈免不了张家长李家短,插科打诨黄段子,建藩从不参与。建藩走正道,可信赖,队里有事都愿意托付给他。一句话,建藩不油,在农村连抽烟都没学会!”

太史公曰,“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受难让人思考,思考让人受难。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历经政治运动多有宏大关怀和使命感,而知青又首当其冲。建藩尝遍的酸甜苦辣,我感同身受。他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发人深省……《尘封的知青记忆》固然是建藩自己的独特人生,却反映了中国一个时代的部分现实,字里行间展示的,则是那个“史无前例”的疾风骤雨,是整整一代人留下的创伤。通篇凝聚着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晚年思考。

起初,建藩并不愿意回忆知青岁月,“能活着回城,已是万幸”,说“往事不堪回首……”怎奈我从历史学、文学、档案学的高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缠硬磨,他才沉重地敲起键盘来“应付”我一番。

这几天,跟随建藩的思绪一起“飞”回到当年他插队的地方——新沂县时集公社明甫大队南头生产队,陪他一起“跳”进那片泥淖里“滚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动。是一种为生存非常状态下所能承载的那些曲折、那些痛苦而坚强面对的感动,是为那种胸怀,智慧,粗犷,豁达,乃至不死不屈,不折不挠精神的感动。他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风雨掠过芳华呼啸而去,建藩不觉走过了青年、中年,已到了晚年。蓦然回首,昔日所有的坎坷与磨难,今天看来都是生命历程中弥足珍贵的篇章!

感谢建藩清晰的思维和超强的记忆力。半个世纪前的点点滴滴,他所经历的情与痛、人和事,竟能瞬间一一准确地写出来龙去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娓娓道来,呼之欲出,让我惊讶。他文笔波澜老成,因节制越发饱满,因平淡而更为深切,给我许多启发。

五十年历史长河里,有建藩青春的梦在流淌。《尘封的知青记忆》便是那一潮汹涌的、不可替代的波涛,激荡着他青春时代朝气蓬勃的浪花。它是一幅飘落异乡的生动画卷,展现了夫君在上山下乡独特环境中的不屈和抗争。

为建藩璀璨的青春讴歌!

向建藩顽强的生命致敬!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新伟,笔名摩涅,江苏徐州人,文秘岗位退休。著有《思椿萱》《沉浮》《美东游记》《美西游记》《纸上艺廊》《家有小子初长成》等。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乡情写意:话说徐州人(作者 马浩)

    徐  州  人 马   浩 讲此话时,通常是步出了徐州地界,且尚未走出江苏的版图,若跨越了省门,大都言说江苏人,圈子或扩大或缩小,其身份属地的界定亦随之盈缩,其目的不过为了寻找某种"心&qu ...

  • 知青岁月 | 崎岖买柴路 点燃心中火

    四十年了,白驹过隙,往事如烟.每当夜深人静,我的思绪不时在那片黄土地上徘徊;即使后来站在庄严的国际学术讲坛上,一边作学术报告,一边脑海里仍然回闪着一幅幅当年知青生活的图画,忘不了,实在忘不了,拧开记忆 ...

  • 封城随笔:A君的流行病调查

    值得一读的A君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资借鉴. 鼠年春节,虽然武汉已经封城,我还是照例给A君打电话拜年,得知A君发烧.咳嗽多日,现已好转."莫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我焦急地问道!&quo ...

  • 封城随笔:C君的“不幸”与“万幸”

    常言道:"覆巢之下无完卵",一场瘟疫突袭武汉,所到之处,危及到每一个家庭的安全.一人感染,全家遭殃.朋友C君的家庭,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缩影. C君属猴,平时喜欢运动,大冷天里,他总 ...

  • 封城随笔:B君家的救命药

    我和B君是老朋友.危难时刻,互致问候,报一声平安,乃人之常情.但是,当我听到B君讲述最近家里发生的事时,忍不住悄悄打开了手机录音键.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据电话录音整理的B君口述. 武汉封城前一天,夫人就说 ...

  • 20句古风伤感短句 |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0句古风伤感短句 |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 ​【随笔】愿君多保重|​刘艳丽

    愿君多保重 ● 刘艳丽 2021年4月10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三班主任张军强老师突发疾病,不幸英年早逝,享年41岁.据悉,发病当天他还陪学生学习到夜晚22时,走出学校大门100多米,便昏倒在路边 ...

  • 只缘感君一回顾 使我思君朝与暮(1)

    记得王菲的<传奇>里唱道:"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但我仍想说,或许这世间的情,并非都是如此.所 ...

  •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题记    那一年,我本无心羁绊你的脚步,兀自拨弄声 ...

  •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6)

    忆流年,思今朝,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如此,千年的思念,千年的恋歌,千年等一回,只为了一个结局: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时过境迁,太多的事情,渐渐陨落在风尘中,化为无痕,太 ...

  •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雪映西窗,枕一弯梦境,执一卷诗书,隐约看到久远的年代里,谁家女子如君泪,觅觅寻寻,旖旎夜色皎洁一袭相思瘦,一声声轻柔婉约的吴侬软语,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入梦暗香,幽蓝的窗纱飘曳,清灵出尘的女子,如莲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