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石家庄的缸炉烧饼

石家庄的缸炉烧饼

石家庄,是拥有11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是全国交通枢纽,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首都北京的南大门……若大的城市为什么叫“庄”呢?有不少人问过这个问题。有人说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有人说是石家庄、石门合并而成的。

1986年4月我随市领导,接待一个加拿大粮食代表团,代表团团长也提出,您的城市为什么叫石家庄?领导略加思索后回答说:“石就是石家庄人实在,实在的像石头一样;家就是石家庄人好客,对待客人像到家里一样;庄就是有一点乡土风情。”外国人听了连说OK!OK!

石家庄有大量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可我只想写写特色小吃——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顾名思义,炉是用缸做成的,高一米左右,是把水缸的底杵掉,大口朝下小口朝上,底部加火烧碳,制成一种独特的烧饼炉,后来有了铁皮汽油桶,就外边用铁皮桶,中间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红土做夹层,合制而成。

烧饼的做法非常讲究:原料为上等白面、脱皮芝麻、食用油、咸盐。做烧饼的面是死面的,不用发酵,面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着烧饼的口感。和面要用50到60度的水,揉好饧透,用手揪成拳头般大小的面团,擀成规则的长方形面皮,均匀涂抹食用油,两端对折成四角方形,中间叠在一起,用擀杖在搭茬处轻压合缝后,翻过来,一个个成行成列地排列整齐,再撒少许清水,均匀地撒上脱皮芝麻,烧饼生坯就做成了。烧饼对工艺要求也很高,缸炉的温度过低或过高面饼都会滑下来,烤制的火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既要保证烤出的烧饼表皮金黄酥脆,芝麻还不能糊了,同时还得保证最里面一层彻底烤熟。刚出炉的烧饼,那颜色真是金灿灿的,咬一口又香又脆。正宗的缸炉烧饼讲究三个数,即70、15、24,70是一炉烤制70个烧饼,因为一炉最多就能烤那么多;15是烤制一炉烧饼需要15分钟;24是一个烧饼的切面恰好是24层。那时能买得起烧饼的人算是有钱的,赶完集到小店吃两个烧饼,喝一碗羊杂汤,真是美哉、乐哉。

石家庄周边各区、县都做缸炉烧饼。灵寿、行唐县的缸炉烧饼历史最悠久,正定、无极县的最好吃,元氏、赞皇的最正宗。但有据可查是《建国大业》影片中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吃缸炉烧饼的场面众所周知;1959年6月,中共石家庄市委通知井陉县派人到市里打烧饼,招待中央首长。县里推荐了王三小,打了七八天烧饼,回来以后才知道,是周总理来了。事后市委给王三小邮寄了立功喜报,还让地方政府安排好王三小,以发挥他的技艺专长;而“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拍摄的则是鹿泉区镇六街的缸炉烧饼;介绍说镇六街的烧饼买回去放在家里搁上一个月,吃起来还像新买的一样香、酥。又说六街的烧饼是用煮肉的陈年老卤汤和的面,还有说是用上好的植物油和面,当然这是制作秘方了,外人也不得而知。

灵寿县的缸炉烧饼历史悠久,制作手法独特、地道,是几十代灵寿人智慧的结晶,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地方则说,当年汉帝王莽、刘秀在当地吃过缸炉烧饼。汉王究竟吃没吃过无从考究,但当地百姓确实喜欢这一特色美食。走亲访友提一篮子缸炉烧饼,求人办事送一篮子缸炉烧饼,常年在外工作人员回家,亲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餐都要吃缸炉烧饼,我移居北京后,还让家里的晚辈快递过缸炉烧饼。

如果有一天各位朋友造访石家庄,千万不要忘记尝一尝缸炉烧饼,再配上羊杂汤,味道绝了!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谢庆堂(笔名:及时雨)2012年1月由银行高管岗位退休,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多年来结合工作实际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中国青年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经济改革》《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通讯报道多篇。退休后开始散文、随笔、杂谈、记实性文稿撰写,并在数家报刊、网络上展现。2019年16万字《是非杂谈》一书出版,含主持编纂的史书、志书,累计发表作品百万字以上。今年10月偶遇《冬歌文苑》,已推文数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