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历史斑驳
故乡的历史斑驳
张国平||上海
我的故乡在江苏海门东北的黄海之滨,它成名于大明嘉靖年间,迄今有五百年多历史。据说上世纪初,包场的盐业特别发达,曾经是一个堆放盐包的场所,乳名为盐包场,后来人们简称为包场,从此,包场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相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而言,如果以为五百年的包场缺乏历史底蕴的话,你一定会犯教条主义错误。上世纪初,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山鼻祖张謇先生在包场开设了大有晋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十里盐坊,盐垛林立,陆上四通八达,水上百舸争流,既奠定了百年商埠基业,也彰显了包场的文化积淀。早期的包场人主要是渔民、盐民为主,无论什么朝代,其实游牧民族的多元化文化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包场人的海纳百川犹如上海海派文化一样,让这块青年的土地充满了逢勃的力量。
良好的文化教养是包场人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包场教育的高度: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门,海门教育看包场。在我的记忆中,包场人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根深蒂固的,家里再穷,很少有那家的小孩因贫辍学,即使在文革时期,政府都有专门的教育补助机制,对家里确实有困难的入龄儿童,实施免费上学。在包场人的心目中,学习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时尚,我小时候,就有过类似陈景润式的故事,边走路边看书撞到电线杆,尽管我看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而是小儿连环画册,但也是对知识的汲取与丰富。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相亲的时候,一般都会考量对方家庭柜子里的存粮,但关键还是要看对方读了多少年书,肚子里有没有墨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包场的录取率在全国所有县中名列前茅,无疑是对历代包场人崇尚读书的回报。
海洋捕捞是包场人祖祖辈辈的传统产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包场境内的东灶港是近年来知名度不断刷新的新兴渔港,但过去的包场人打渔捕捞一般都会去远在启东的吕四港,家里的资源从不去开采,自己的饭吃不饱不要紧,但决不动子孙的奶酪。没有人考评过这是不是老包场人的精明之举,至少用现在的眼光看,包场人具有非常人所拥有的未来战略思维。包场人打渔捕捞的勤奋度是出了名的。我的小舅舅每天早上三点多钟就会骑着一辆浑身响、只有铃不响的破旧自行车去赶海,遇上大潮讯,有时只能在吕四港岸上干等,靠自带的一天小米饭要硬生生撑上三、四天时间,那时,压根没有气象预测,人们基本上都是凭肉眼看天气下海捕捞,有时风险很大,但老一辈的包场人为了家庭的生活,明知有险情,偏向虎山行,汹涌奔腾的黄海不仅浸泡着包场人的汗水,也吞噬了包场人的生命。
现在的包场镇是全国有名的电碳之乡、建筑之乡和再生胶,光通信产业基地。翻开全国建筑业的版图,包场建筑甲天下。与其说包场建筑的天是由包场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托出来的,不如说是我们的先人们被苦难倒逼出来的。三年自然灾难时期,我的家乡和全国一样,人们吃野菜充饥,蜗居在泥坏房,外面下大雨,家里落小雨,但包场人骨子里天生就有一股不服命、不认输的劲,我的二舅舅既没有建筑知识,也没有建筑阅历,但就是这么一个建筑的门外汉,把自家种植的六颗桑果树砍了,然后,自己造窑烧砖头、瓦片,带着三个儿子,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齐刷刷盖起了六间砖瓦房。直到现在房屋里还住着舅舅家的后人。
包场是江苏的重点镇,也是全国的重点镇,站在新时代的潮立,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包场人民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历史,弘扬传统,勇于开掘,争创一流,用包场智慧和包场力量,再续包场历史新篇章。
2019年3月19日中午于上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国平,笔名海浪,一个用心诠释生命的人,在《人民海军》《政工学刊》《舰连政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现代科学》《领导艺术》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