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 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 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柯韵伯云: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全发阴,故误下之变,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

张锡驹:

“但满而不痛者”,此发于阴之痞,感少阴之热化,无少阳之枢象,故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夫痞者,否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否。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而下降,引水液以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PS:堪妙】

刘渡舟:

其人证见心下满而不痛,是为痞证。痞之成因,是误下少阳之后,脾胃之气受伤所致。因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受伤则升降失常,气机受阻不利,故发生心下痞塞不通之感。再者,本病来自于误下少阳,少阳喜呕,多是胃有痰饮而气逆,故本证亦多是气机痞塞而夹痰,故又称之为“痰气痞”。

然痞之病位,又为何恰在心下?

先从体表部位看,胸为阳,腹为阴,“心下”,位于胸腹之夹界,此亦为阴阳部位上下交通之处。前言少阳胁下为半表半里,是从纵向看,此言心下为半上半下,是从横向分。总之二者皆为阴阳枢纽之地。

再从内在脏腑看,脾胃皆居心下,脾脏属阴,胃腑属阳,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阴阳不和,寒热错杂,故其病变亦多在心下部位。

痞之表现,既非胸闷,也非腹胀,而是自觉仅在心下有痞满堵塞之感,但按之濡软,因其并无有形之邪滞结,只不过气机痞塞之故。气机痞塞于中,胃气不降而上逆,则每见呕吐、噫气、恶心等证;脾气不升而下陷,则每多见下利、肠鸣或大便干湿不调等证。

心下痞满证属上下的枢机不利,与少阳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的胸胁苦满,病证不同,病位不同,病机也不同。故不能再予小柴胡汤,所以说“柴胡不中与之”。心下痞证虽心下痞满,但按之不硬不痛,这又区别于结胸证的心下痛,按之石硬,故更不可与陷胸汤。治疗之法,只宜选用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气。

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可谓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属和解之法而主治心下痞。但三方之中,又以本方为代表方。因本证以呕吐、心下痞、大便不调为特点,而《神农本草经》言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胸胀,咳逆肠鸣”,既能化痰降逆,又能消痞散结,故本方以半夏为君,而定名为半夏泻心汤。本方由七味药组成,实系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方中半夏、干姜辛开而温,以散脾气之寒;黄芩、黄连苦泄而寒,以降胃气之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和脾胃,补中气,以复中焦升降功能,此即所谓“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总之,本方寒温并用、苦辛相投、攻补同施,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故为和解治痞之良方。

本方治痞,早已公认无疑。但古人认为本方证属痰气痞,其内是否有痰,昔常疑之,不甚信服。后经治某司机,因其素嗜饮酒,患心下痞,并见时时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脉弦滑、舌苔白等证,遂辨为酒湿生痰,痰浊成痞。服本方一剂后,大便泻下白色黏液甚多,心下痞塞之证即十去其七,凡四剂而痊愈。由此方信痞证多夹痰,痰去痞则消之说。

张仲景所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临床所见单纯胃寒或胃热证,均不难治,若遇寒热错杂证则较棘手,但善用诸泻心汤者,则有方可施,随手拈来。现代医学所谓急慢性胃炎、胃肠炎、溃疡病,以致肝、胆病等疾患,常可出现这类证候,运用此法,化裁得当,多能收效。

胡希恕:

“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内传的时候,起码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方面都得多看,前边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四个主要的证候。“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口不欲食”是一证。“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证,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柴胡汤是和解热剂,“呕而发热”,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临床上只是呕,那不是柴胡汤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阳性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以他药下之”是误治,下之后,有的时候病就变了,那另当别论了。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而生变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也不为逆,也是对的。

服小柴胡汤之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蒸蒸而振,这个人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寒战,战汗的前驱症就这样子,先蒸蒸然、发热,后来战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随后就出现大汗,病就解了,这是瞑眩状态。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与小柴胡汤是不会有这个情形的。由于泻后虚,正气伤了,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药再中病要发瞑眩状态的。瞑眩,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的话就要跑急诊室去了,那一折腾非坏不可。只要是虚人,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尚书》“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就是大陷胸汤证。所以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所以也管它叫作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是心下痞硬,是胃虚而邪凑的这么种病。

“柴胡不中与之”,柴胡剂,它是胁满,在两侧,不是心下。既心下满也由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才说“柴胡不中与之”。

三个方剂的鉴别点:

1、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2、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

3、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

人参补虚,在于胃虚,而且限心下痞硬的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本书。平时用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有害无益。说人参补气,也有道理,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胃要不好,就津液不行而气虚,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手足冷”148条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半夏泻心汤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主要是硬,心下痞硬。它也有邪,不是没有邪,胃虚则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祛热邪,这也叫心下痞硬。《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它治呕。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统统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行。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干姜更温,都是祛水的。不光有热,同时由于胃虚,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里头有振水声,肚子里面呱啦呱啦叫唤,另外还有腹中雷鸣、大便溏泄,半夏泻心汤全治的。那么在这儿他只是提个“心下满”,这不是全部症状,全部症状: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半夏泻心汤证必有这些症状,或者下利,下利它也治。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溏泄,肚子呱啦呱啦叫唤,心口这个地方感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陈慎吾:

半夏泻心汤跟小柴胡汤组成相近,

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干姜、大枣。

姜也不一样,小柴胡汤是生姜,半夏泻心汤是干姜。黄连、黄芩治上热,干姜治下寒,跟栀子干姜汤是一样的,栀子治上热,干姜治下寒。为什么用黄连、黄芩,不用栀子?这个是心下痞,栀子是心中烦,症状不一样,同是上热下寒症状不一样方子药物就不一样。另外人参健胃,甘草和中,大枣保护肠胃,所以半夏泻心汤治胃病最好。

倪海厦: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从现在开始介绍泻心汤,在介绍泻心汤之前,要把结胸证再重述一遍,免得我们弄错。

“结胸”,前面介绍了“热实结胸”。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这两个药有一点差异,一个要用丸剂,一个要用汤剂。

大陷胸汤结胸的症状,心下憋闷的时候有两种,一个是剑突这里非常的痛,第二个是从鸠尾一直痛到关元这一条线直的痛,这个痛是往下走的,这就是大陷胸汤症。所以,病人结胸的时候,摸上去有硬块,可能被西医诊断为肺脓疡或者是恶性淋巴癌或者是乳癌。中医不管他是什么,内症,结胸结到这一条线,我们知道是往下走,这就是大陷胸汤证。

大陷胸汤里的芒硝,不光是祛燥屎,因为芒硝是攻坚的,咸味的药都可以攻坚,大陷胸汤里面用到芒硝,就是攻坚。

大陷胸丸也是有心下痞,但是,这个痛是往上走的,那个痛一直往上升的,这就是大陷胸丸。因为痛是往上升,所以,用丸剂让痛慢慢往下,汤剂走得太快。

这就是经方,有一点点差异,可能就达不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在临床上,只要开对症,甘遂,芫花,大黄,芒硝,这些药多是峻药,一下去,当场就知道了。

我们知道,结胸,一定是大陷胸汤,但是,满而不痛,这是结胸和痞区分开来了。结胸是拒按,摸上去是硬邦邦一块,不管是肿瘤是什么,一剂下去,硬块就消掉了。可能只是一块痰,可能撞伤,可能是肿瘤,中医不管,只管症。

胀满不痛,摸上去是软软的,按上去也不痛,这就是痞。心下痞与结胸是不一样的症候。心下痞是满而不痛,这个时候,就不能开柴胡剂,可以开半夏泻心汤。

基本上,结胸与心下痞,都是伤寒被误下,不应该下被攻下,才会产生结胸,才会产生心下痞。痞症出现的时候,就是平常肠胃都不好的人,饮食不规律的人,三餐不按时吃。本来得的是表证,应该是桂枝汤或者是麻黄汤或者是葛根汤,结果没有解表而是被误下,表邪下陷,造成了心下痞。肠胃很好的人,反而不会有心下痞。

这个条辨就是讲的结胸和痞的区分。结胸,痛往上走的时候,是大陷胸丸,痛往下走的时候是大陷胸汤。满而不痛的时候,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中,人参,甘草,大枣,干姜这四味是张仲景用在滋补上的药。

张仲景用滋阴的药,主用人参。

最轻的:生姜、甘草、大枣;

中级的:加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最重的:加人参,生姜,甘草,大枣。这就是张仲景的补药。

我们所说的经方,就是经典之方,张仲景不会用其他的补药,经方是绝对处方,是治病用的。经方很少使用中补,强补的药。

补药,可以用,将来把伤寒和金匮学得很强了,身体很好,表证一进来就去掉了,根本就不会有病。没病的时候,可以滋补,滋补的时候,其他的药就可以参斟了。张仲景用来治病的补药,就是人参,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用补药的时候,就是因为病情发展造成了肠胃的津液不够了才会使用的。就象心下痞就是被误下了,本来该发表,结果被误攻下了,造成了心下痞,肠胃津液不够了,所以用了人参,干姜,大枣,甘草。

甘草在治疗肠胃的时候一般用生甘草,不用炙甘草。当病人有寒的时候才会用到炙甘草。

甘草生用有几个好处:

第一,生甘草能够蓄水。有人会说,排水都来不及,还要来蓄水。这里是肠胃的津液不够了,需要把补进去的津液能够蓄在里面,所以,用生甘草来蓄水。人参加进去的时候,就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

第二,是甘草解毒,《神农本草经》说甘草解百毒。从那个时代背景来讲,就是指解食物的毒,我们吃坏食物的毒。

所以,在治疗肠胃病的时候,有表证,一定要担心攻下。这个人本来肠胃就不好,可是又不能不吃饭。如果吃饭,消化不好,如果停在肠胃里面很久,食物坏死掉了,这个时候就会用到甘草来解百毒。只要有甘草在里面,病人的身体就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

张仲景在用生甘草和炙甘草的时候,考虑得非常的仔细。只要是肠胃不好的人,都会用生甘草来蓄水,用人参把津液补回去。

干姜,就是胃里面有寒,用干姜把寒散掉,干姜能够温中。

半夏泻心汤里面的主药半夏,黄芩,黄连,如果黄芩是三钱的话,黄连是一钱,这里有黄芩、黄连加一个半夏,半夏主要的目的就是胃的周围有水,这个水不在胃里面,呕吐又恶心,胃的周围有水结住了就要用半夏。所以,小柴胡汤里面会用到半夏。小青龙汤是用在胃与脾的中间有一些三焦油网膜,就用柴胡加半夏。半夏的主要功能是把围在胃的周围的水排掉。如果这个水是在胃里面,干姜就排掉了。如果是有水还有寒,我们就把干姜和生姜并用,就把胃里面的水和寒排掉了。

要排胃里面的水的时候,就不要用甘草了。所以在排水肿的时候,就不用甘草,因为甘草会把水累积起来。

半夏泻心汤就是表邪误下了以后,病邪跑到肠胃里面来。如果说半夏利水,把胃周围的水排掉,我们用半夏的主要的症状,一定是病人不渴。在经方呢,从头到尾,当病人跟医生说很口渴,这个时候就不要用半夏了。半夏同样是止呕,恶心呕吐,但是不渴。

黄芩和黄连是祛热的药,黄连解百毒,解血里面的毒素。一般来说黄芩用三钱,黄连用一钱。这是三一嘛,黄芩解的是三焦淋巴系统里面的肝胆方面的三焦方面的热毒,过热。热,本身中医就给它定义为毒。就是说你东西累积在那边,排不出去,我们要想办法疏通它,就会想用到黄芩。

半夏泻心汤的处方里面: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也就是说用十碗水煮成六碗水,我们不要真的用一斗的水去煮取六升,我们只要按这个比例就可以,也可以用十杯水煮成六杯水,把滓去掉再去煮成三碗或者三杯水,相当于就是浓缩一下,每次服一碗或者一杯,每天服三次。

用多少水来煮,我们看用药的剂量多少来定,不可能是一斗煮成六升,我们在开经方的时候,也不可能真的去开半夏半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我们可以把后面的两改成钱,改成克都可以,按比例来开药就好。

过去的半斤是八两,现在也不可能去开八两,按比例来开。如:半夏16克,黄芩6克,干姜6克,甘草6克,人参6克,黄连2克,大枣六枚七枚都无所谓,这样也是可以的,要灵活运用。如果是小孩或者瘦弱的人,还可以减半,如果是体格很大很壮的人还可以再加一半,这样都是可以的。总之,按比例开就可以。

肠胃方面的药,大部分都是空腹的时候吃,饭前吃就好。半夏泻心汤,张仲景是用的汤剂,如果我们平常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煮汤药,用粉剂也可以。粉剂对肠胃很好,很快速地可以到达。

主要的症状,因为里面有热,我们看舌苔,舌苔是代表胃里面的气,如果舌苔很黄,黄湿的,很厚,就可以开始吃黄芩黄连了,随时就要把湿热祛掉。

我们人体不可以极寒,也不可以极热。在寒热中间调整的时候,只要发觉有一点热,就把热祛掉,不要等到大热了才去祛热。所以,只要有一点小毛病,就要开始调整。

舌苔如果是很黄很燥,这就不是黄芩,黄连了,就是石膏,因为胃里面是燥热。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开的第一个专门治疗肠胃的名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