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说唱二三事 || 唱歌只要扯得圆
【题按】
“(其实)唱歌并不难(咧),
不是挑花绣牡丹;
挑花要用五色线,
唱歌只要扯得圆。”
初听到老父亲的这几句顺口溜,说实话内心很受触动。一来吃惊于几乎白丁的老父亲竟然能脱口而出这般颇耐人品咂的“道道”,二来是深悟民间的口头文学竟然真的可以如此直白般的令人发省。
“唱歌只要扯得圆”,多么直白而深刻。“扯得圆”,这三个字,放到学术里或许能是一篇洋洋洒洒地论文。其实,无非是说旋律自然、情感舒畅。所谓“自己唱着舒服,别人听着也就舒服”,“扯得圆”或许即此“舒服”二字。
这般道理放到吟诵里,窃以为更妥帖。我们今天学习吟诵,尤其是初接触吟诵的时候,会觉得吟诵离我们好远,不会或不习惯;听着各家各派,感觉难学甚至难听;学术文章中的吟诵似乎更是“玄之又玄”。或许今天,我们在套调的路上走的越发远了,不套调不会吟诵了。
其实,吟诵是“见字而歌”,是“自己读自己的书”。“只要扯得圆”,能自己读起来,自己读得自得,别人听着也还舒服,就好!从这个角度而言,吟诵又是何其简单的事(当然,要想“扯得圆”,也是工夫,那是后话,这里就不赘叨了)。哪怕模仿一个调子,最终也得是学透,学到得心应手,变成自己的才好。何况现有的任何一个成熟的调式,哪一个不是前辈自己“读”出来的?读出自己的风格,而成其为一个为后学追崇的调式。就像婴儿学步,牵一牵扶一扶,那是必然也是必需的。最终还是得扔掉拐杖,在不断地练习中在无数的跌打中自己走起来!学会了,走路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事了。
“唱歌只要扯得圆“!”千百年来,民间口头艺术,就是下里巴人,他们说不出什么规则、方法、技巧,所以也就不会囿于这些“门门道道”。但是,这又何防我们民间口头艺术千百年来的勃发不衰?!歌唱,无非是他们听于耳发于口,内心生发而自然流淌出来的。或许,当有一天,我们能见字而歌,我们的声音能在古诗文的海洋里自然流淌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悟到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当然,或许人各有天资。有人乐感强,有人五音不全。就如有的孩子一岁就能迈步,有的或许要到二三岁才能让人放手放心。又有何妨?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或家长会因此放弃学步!天天练着就好,假以时日就好。吟诵何尝不如此!天天练着点,关键的是自己那份读书的心思还在,就好!
小记,与同好共勉!